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

县域经济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10 共9367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2.1.2.2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及分类

  中国地域辽阔,县情具有很大的差异,东中西部乃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县域在区位因素、要素禀赋、经济条件等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上存在巨大的差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更高一个层次上的县域基本上都是在充分了解了自身的资源环境人文环境地理条件以及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特色产业,走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具有区域特点的发展道路。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时间、空间、条件的动态性,县城经济发展的成功例子都是有其特定条件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分类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主导产业、空间地域、生产要素及资产所有权、经济运行机制等等。我们可以根据以上几个影响因素对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分类、总结、分析。
  
  (1)主导产业不同的发展模式

  第一产业主导模式。第一产业主导模式说到底就是发展农业,发挥农业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后向产业关联效应,让县域整体经济以农业为纽带发展。一些发展较成功的举个例子,“农业产业化为主的专业化基地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产业创新与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等等。

  第二产业主导模式。一些地区提出经济大转型、产业大发展、产城大融合、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强调发挥工业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可称之为第二产业主导模式。大力发展工业,建立强大的工业体系。工业的国民经济的作用非常的巨大,曾有一段时间有相当的经济学家认为只要第三产业发展了,工业在国民经济的作用就不重要了。但是从欧美这近 10 年不景气的经济情况看来,这种看法是不成熟的。因为工业的缺席会令本国的低下阶层过得更为艰苦。主要是因为工业能为收教育条件较低的社会低下阶层创造收入较好的就业机会。而较低的生产成本可以令国民在购买工业用品时更轻松。重要的是,工业是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中出超的关键因素。纵观现今所有以第三产业为主要产业的国家,大多数在国际贸易中存在贸易赤字。更重要的是,工业是国家获得财政盈余的保障。如果一国政府发现收支不能平衡,她们就寄希望与通过提高土地的价格或者减少公共福利性开支来取得收支平衡。这些举措又将会给国民的生活带来困难。

  第三产业主导模式。突出第三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的模式,可以称之为“第三产业主导模式”. 从第三产业看,第三产业比重增长是在服务需求上升律与服务供给上升律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服务需求上升为服务供给上升提供了必要性;第三产业的相对利益大,为服务供给上升提供了动力;第一、二产业的生产高效率,为服务供给上升提供了可能性。这三个经济条件同时具备,就使服务供给上升律的存在具有了充分必要条件。服务供给上升律的作用,使第三产业的规模随服务需求上升而现实地扩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当然趋于上升。

  (2)视角不同的发展模式

  按未来空间规划划分的发展模式。一是城镇化模式。其实无论何时,都要以城镇化为动力,促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结合,认真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二是集群化模式。当前世界产业发展集群化趋势日益明显,产业集群已成为产业升级的客观要求。产业集群化能够提升区域经济竞争优势:一是有利于提高工艺水平和创新能力。二是提升区域品牌效应,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三是可以降低“入行”门槛,激发创业热情。四是有效整合资源,取得低成本优势。三是园区化模式。主要强调以主题园区的形式推动产业链集群发展,并利用产业开发价值链中的各种力量,推动产业园区的发展,进而实现和加速产业资源的导入。工业园区已成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之举。一些县域经济的发展非常注重工业园区的建设,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引进外资来推动园区的建设,把同类企业、产业链条关联密切的企业在园区聚集起来,吸引工业的空间聚集和产业提升,应根据不同地块条件和项目招商情况,进一步将待开发区域的功能分区明确化、具体化,形成不同的产业主题片区、商务主题片区或生活主题片区,既有利于片区营销扩大影响力,也有利于提升产业的聚集效应,从而提升区域产业的竞争力。以园区建设来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园区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目前,一些县域正积极探索科技园区、农业园区以及生态园区等各类园区的建设。

  按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划分的发展模式。这里主要介绍的几种成功以地区命名的模式。温州模式的内容和内涵也在随着时间而演进,它是县域经济得以全面进步的,随着个体、私营经济的全面发展的发展模式;苏南模式是指江苏省的一些地区,他们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主要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其主要特征是: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 珠江模式是指以中外合资、国内集资经营为发展起点,动员并聚合海外诸多生产要素,通过市场导向,实行进口替代,由生产“国产洋货”起步,进而以出口加工为主导,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按不同区位划分的发展模式。这是指根据不同县域的不同的区位优势,来确立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如靠近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或地区,就为大城市提供辅助配套支持,或从大城市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得到发展机遇,如此通过这样就是城郊型经济发展模式。现在城市周围不仅有农业利用的土地,同时也有夹杂着写字楼、商业、住宅、工厂等各种土地利用。如果在多个区域的交叉地带,就应该按照下面说的那样发展跨区域的商贸业;但是如果一旦具有了那种如下的包括陆路、水陆等交通优势,就不再犹豫可以全力的发展物流、运输等。这就是按照区位来划分的几种情况。

  按不同生产要素划分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科技型发展模式、劳务型模式和资源型模式。科技型发展模式是以科技为突破点,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一种模式,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改变了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管理水平。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产劳动能力。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和主导性的要素;劳务型模式主要适用于有以下特点的县域:有劳务输出传统且本地资源匮乏。这些县域充分利用政府和民间力量加大劳务输出、加大培训投入,寄希望于外出务工人员在异地积累一定资金和技术后,返乡创业,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最常见的是资源型模式,资源型模式几乎都被提到在学者们的模式分类中。它是发挥县域内的生物资源、生态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等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的优势,通过资源来带动县域经济全面发展的模式。

  按不同资产所有权划分的发展模式。一是以公有经济为主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实践证明,公有制经济只要找到合适的实现形式,能够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同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二是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民营企业是最具活力的市场经济主体,它发源于民间、成长于市场,经过 30 多年改革开放浪潮的洗礼,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三是以外资经济为主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有的学者称这种模式为“以招商引资为主的外向商贸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3)经济运行机制不同的发展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县域主体介入到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当中。一方面,政府为县域经济保驾护航,提供一些政策上等等的支持;另一方面,政府直接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等进行规划,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在政府的全程指导下进行的。苏南模式就属于政府主导模式。

  市场主导模式。与政府主导模式相对的是市场主导模式的。市场经济讲究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市场经济还讲究市场意识和自强精神。
  
  2.2相关基础理论

  促进了区域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就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不平衡性这样一种普遍的现象。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基本单位,目前和县域经济有关的理论主要有产业生命周期与梯度推移理论、区域分工理论、点轴开发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理论等。

  2.2.1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某些主导产业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集中于一些地区或大城市,即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比较快的优先得到发展,通过其极化和扩散力不断地扩大所在地区的发展规模,以带动经济发展。该理论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 (FranciosPerroux)提出来,后来,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J. B. boudeville),[28]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John Frishman),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unnarmardal)在不同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该理论。增长极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其中主要包括:一是在一个地区内存在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因为企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二是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应。所在地方要能集中相当规模的资本,进行大规模投资,从而形成规模经济。三是要有较好的区位环境条件,包括既要有保证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律制度,恰当的经济政策,便捷的交通,良好的基础设施,政府高效率运作,以及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等能够吸引投资、技术、人才的条件,才能最终促成增长极的形成[29].增长极具有支配效应、乘数效应和极化与扩散效应等作用。其中极化与扩散效应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资本的集中和输出、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形成集聚经济效果、具有规模经济效益。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农业推广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