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担任了重要角色,同时也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其管理手段和大型企业相比依然显得落后。尽管中小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和数量在不断增长,但是其利润并未增长太多,且市场竞争逐步加剧,管理问题逐步开始凸显,企业的长远发展受到限制。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不同,没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员等条件来推进管理信息化进程,存在管理水平较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人力资源外包程度低等问题。在经济不太景气的情况下,合理地配置企业人力资源,提高企业工作效率成为摆在众多中小企业面前的难题。传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主要是指专门的软件提供商为中小企业所开发的管理软件,着重以销售、自动化和财务等方面,其信息化建设模式和业务外包的选择通常综合考虑初始投资成本、系统后期维护费用、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等因素。尽管这些常见软件能够一定程度上满足少数企业的管理需求,但是中小企业类型多样,业务规模不一,关键是随着中小企业的成长这些功能却不能持续动态地满足企业需求。
对中小企业而言,云计算技术的出现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一种新的 IT 资源的交付模式,云计算将庞大的资源信息寄予云端,提供无限存储空间和超级计算能力,从而引领信息技术的创新。在现如今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中小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选择云计算技术,来解决中小企业资源的动态需求和技术更新需求,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降低各项费用、合理配置资源和推进信息化发展,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从而实现与大型企业一样的管理水平。因此,把云计算技术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作为本文研究的切入点,探索基于云计算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就成为本文的研究方向。
1.2 云计算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云计算相关研究
Choudhary(2007)采用经济学模型对云服务进行测算发现:在云计算技术方面,若可以对 SaaS 采用租用定价的策略,云服务提供商通过供应优质的服务,租用给用户获得相应的报酬[1].
Lizhe,Wang(2008)认为云计算提供更加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系统工作的理念,从云计算模式的定义、技术和特征方面进行全方面的研究,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2].
Siani Pearson(2009)认为云计算技术需要提高隐私保护,主要着重于法律合规性和提高用户信赖度两方面,在云计算服务各阶段上需要将私密性加入到云服务模式设计中,并且要提出相对应的私密性评价的影响因素。
Zhang 和 Seidmann(2010)通过构建数学模型论证发现:在云计算服务质量不确定的情况下,云计算服务租用模式是最适合的模式,然而永久许可模式则针对于网络外部性较强的情况,云服务提供商还指出应该使用不同的定价策略[5].
Iyer 和 Henderson(2010)认为云计算可以提供标准化管理,标准化将充分发挥云计算的应用灵活性、共享性等优势,从技术上来大力支持企业的业务拓展和创新[6].
Marston 等(2011)认为在云服务市场上不只存在云计算提供商,还有云服务基础设施提供商和云服务咨询商等云产业链上的多个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战略合作则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云计算的发展和推广[7].
Son I 等(2011)研究指出,在采用云计算服务之后,企业用户的工作流程、管理制度甚至企业的组织文化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人力资源工作者和其他基层员工都应该各司其职,认真学习云计算技术并接受云计算技术给企业带来的各种变化[8].
Aljabre(2012)认为云服务用户只有选择匹配程度高的云计算应用服务和使用模式,才能够尽可能地去寻找自身使用云计算所带来的潜在价值[9].
Zissis 和 Lekkas(2012)指出云计算的数据存储模式缺乏相应的监管,与现行的国家法律法规有冲突,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用户的安全保障制度失效,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新制度和法律来解决,还需要创建市场认可度较高的第三方来提供云服务[11].
Aleem 和 Sprott(2013)认为云服务提供商应该通过与用户建立相应的契约,提高用户对云服务的可信度,解决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样才可以最大程度地发展和推广云计算产业[12].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主要集中在云提供商的成本分析、定价策略、合作战略管理和契约风险;云用户的选择、采纳管理、技术吸收能力和治理风险;云计算的标准化管理、制度与法律风险等多个方面。
2.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云计算产业政策对比分析世界上少数国家和地区的部分云服务企业已经具备较大规模云服务能力,且主导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方向。
1)美国。美国最早提出云计算的概念并将其深入发展,云计算应用市场发展迅速,其产品和技术也较为成熟,再加上世界知名 IT 公司的进一步推动,云计算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政府应用方面。美国联邦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明确云计算的内涵和特征等内容,并探讨了是否需要制定相应的云计算技术应用标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政府机构。在随后的几年中,各级政府陆续和美国的 Microsoft、IBM、Google 等大型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签订了多份云计算服务合同,在这种趋势下云计算的政府应用市场得到大大提高。
2)欧洲。作为美国的跟随者,欧洲也开始陆续地推广云计算,大力发展云计算产业,但是欧洲对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要求非常严格,导致对于云计算的数据安全性和隐私安全性表现出一定的担忧,从而发展云计算应用略微迟缓。当前,每个欧洲国家都有自己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政策,较为分散的隐私保护政策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Microsoft、IBM、Google 等主力云服务提供商通过不断地改进技术和应用方案来尽力解决欧洲各国对云计算的疑虑,它们也希望在欧洲建立一个较为统一的云计算应用市场。2008 年 3 月,IBM 和爱尔兰工业发展署(IDA Ireland)在首都城市都柏林建立了欧洲第一个云计算中心,接着 2009 年微软也在都柏林建立了数据中心。总体来看,欧洲云计算应用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3)日本。日本对云计算这个领域的发展前景非常重视,日本政府也在积极地推进云计算的技术发展和应用,以期望充分利用云计算的优势来创造新的服务和产业。
在云计算应用方面,日本的典型案例主要集中新型急救医疗系统、电影的实况转播、把汽车变成一种信息终端以及电力云建立等方面。最近这几年,日本通过利用云计算优势,社会上涌现了许多新的服务类型和应用类型,大大地改变了传统产业结构,促进了社会和产业发展。
4)印度。印度紧追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积极发展云计算产业,在 2011 年把云计算产业发展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方向之一。就云计算应用方面,因印度的基础设施并不完备,其云计算服务市场上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但其云计算产业发展态势非常良好,SaaS 作为印度云计算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快速发展。印度的 IT 巨头,比如印孚瑟斯(Infosys)、塔塔咨询(TCS)、威普罗(Wipro)等对国内云计算市场进行了全方位评估,并尝试性推出符合本国发展的新服务和新产品,其中印度一家大型医院连锁机构 Max Health care,该机构在云环境下已经正在使用电子健康档案(EHR)系统。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云计算相关研究
清华大学张尧学从 1998 年就开始从事于透明计算平台和理论方面的研究,并于2004 年提出了透明计算平台构建相关理论。
刘鹏(2003)提出了反垃圾邮件网格技术,这也是国内学者首次提到“云安全”.
在这种技术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有很多信息技术企业陆续推出了云安全解决方案,比如金山、360 安全卫士和瑞星江民科技等[13].
张兴旺,李晨晖等(2010)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模型,主要包括信息资源体系架构以及相应的技术支撑,并设计了可以扩展的云计算服务流程[16].
张瑞峰,赵正文(2010)在云背景下的虚拟化技术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资源租借理论来调度资源池中的资源,以有效地减少资源空置时间,从而提高[17].
杨振东(2010)认为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计算模式和服务模式,对云计算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做了初步的框架体系设计,并结合实际案例,从而总结出云计算适合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18].
戴发山,孙波等(2011)提出了云计算应用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优势和障碍,并指出了云计算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具体应用,以实现云计算帮助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保障信息安全[19].
薛飞(2012)对云计算在铁路物流中心的应用进行了研究,设计了铁路物流中心的云计算平台架构,并做了具体应用分析[20].
冯涛(2012)从成本、人才、投资回报率方面对比了云计算模式与传统信息化模式,指出了云计算能够给中小企业带来低成本、投资回报率高等优势[21].
曹军委(2012)将云计算技术和 Web 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云计算的技术优势,建立了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共享体系,通过对云计算体系架构的设计,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解决了传统资源共享的问题[22].
姜晓旭,罗辉(2013)提出云计算在高校信息资源建设中的优势,并初步建成了高校信息资源共享云平台,并对该平台的体系架构和实现进行了分析[23].
程勖,孙福权等(2013)针对校企合作需求共享服务资源问题,他们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协同组合模型,通过云技术来创建共享服务接口,在云中实现共享服务[24].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和科研工作者也对云计算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主要着重在云计算平台搭建,云计算如何实现资源共享,云计算在企业中的应用以及云安全问题等方面。
2.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状况
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阶段如图 1-1,分别是准备、起飞和成熟阶段。当前,我国云计算产业已经度过了准备阶段,处于起飞阶段,即将大规模地发展。
1)2007-2010 年处于准备阶段,主要是技术储备与概念推广,商业模式尚在探讨构建中,应用解决方案也较少,广大用户对云计算只是处于了解认识阶段,此时主要以政府公有云为主。
2)2010-2015 年处于起飞阶段,云计算产业快速发展,商业模式已逐渐成型,应用解决成功案例不断增加,用户对云计算也在逐步加深认识和了解,此时公有云和私有云等云部署模式共同发展。
3)2015 年以后处于成熟阶段,云计算产业链也在逐步构建中,商业模式将非常成熟,用户对云计算持开放态度,未来云计算将成为企业必备 IT 资源,成为一项基础设施。
另外,我国云计算产业生态链(如图 1-2)的构建正在进行中,尽管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但在我国政府的严厉监管下,云服务提供商与软硬件、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商等厂商等共同构成了云计算产业生态链,主要为个人、企业和政府提供相关的云服务及解决方案。
3.我国云计算试点城市发展状况
如今云计算技术发展迅速,我国政府对云计算产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视,2010 年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初步确定了北京、上海、深圳等五个试点城市先开展云计算产业。
这五个城市已经具备了较好的信息化基础,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产业促进措施,它们也都已经具备了发展云计算产业的政策环境和产业环境。这五个城市发展云计算的定位、目标、重点应用领域各有不同,如表 1-1 所示。
除了上述的五个城市之外,天津、重庆和武汉等其他城市也陆续开始加强了对云计算产业的投入力度,出台了相应的云计算产业政策,并与当地的一些知名且大型的信息技术公司一起来推动地方云计算产业发展,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以及扶持力度,着重于商务云平台、政府云平台和开发云平台这三大云计算云平台的搭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环境下,为了提高竞争力,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须加强信息化建设,将企业的部分人力资源业务外包出去,但是由于企业组织规模小、管理观念较为落后、资金和人才都缺乏等原因,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将助力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进一步推进。本文把云计算技术应用到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性问题进行剖析,完成以下研究内容:第一,对云计算、人力资源管理等进行研究梳理;第二,研究基于云计算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平台框架的构建;第三,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云平台上,对平台内容进行研究并将其应用到中小企业中;第四,提出中小企业使用云计算的发展建议。
本文所建立的云架构以及所提出的云应用将有助于提高学术界和业界对人力资源管理和云计算的关注程度,有利于扩大中小企业对云计算的潜在需求,为云计算带来巨大的商业应用价值,从而国家的竞争能力。与此同时,本文对云计算应用于其他领域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参考价值,从而扩大云计算在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第一章绪论,主要是介绍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论文研究框架等方面。
第二章相关概念和理论综述,主要是介绍云计算相关概念、中小企业概念界定和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概念。
第三章基于云计算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需求分析,主要包括现状分析、PEST 环境分析、SWOT 战略分析和博弈分析。
第四章基于云计算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架构设计,主要介绍设计构想、设计原则、云框架设计和云服务使用流程等。
第五章云计算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主要介绍基于云计算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合作联盟、基于云计算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共享服务、基于云计算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基于云计算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等具体应用研究。
第六章中小企业使用云计算的发展建议,主要介绍云计算技术方面、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企业内部管理方面和路径选择方面。
最后是结论与展望。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已有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收集、查阅大量云计算和人力资源管理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并归纳总结。
2.理论分析法。(1)博弈论,本文使用博弈论来分析中小企业是否选择使用云服务以及云服务提供商和中小企业的利益博弈,从而为中小企业使用云服务提供指导性意见。(2)PEST 环境分析和 SWOT 战略分析,本文使用 PEST 环境分析对中小企业使用云计算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 SWOT 战略分析云计算技术背景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
1.5.2 本文创新点
1.尽管学术界对于云计算相关技术有大量的研究,但是对于云计算技术运用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研究非常少,本文对基于云计算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研究,是本文的创新所在。
2.在国内外云计算的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架构设计,并说明了云服务的使用流程,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从服务而非技术的角度,本文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合作联盟、共享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咨询服务等,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