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海洋
海洋是海和洋的统称。地学词典中认为:海洋是指地球上广大连续水体的总称,面积为 36.200 万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的 70.9%.海洋的中心部分叫洋,边缘部分叫海,海和洋彼此沟通组成统一的世界海洋。大洋一般来讲水域面积广大,盐度一定,各大洋水域之间可以自由流动,有独立的海洋潮汐以及大气环流系统;海,面积相对较小,盐度受季节变化而变化,海水深度较之大洋浅的多,海是大洋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大辞典中给海洋进行了如下界定:认为海洋是覆盖地球表面的连接成巨大咸水区域的总称。靠近陆地的部分称为海,原理陆地水面极为广阔的区域为洋。环境科学大辞典中也对海洋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原理大陆的广袤水域称为洋,海是洋的边缘部分,海洋是地球环境中水圈的主体,与大气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相互依存,共同作用。海洋素有“蓝色宝库”、“生命摇篮”之称。本文对于海洋的定义和上述概念界定类似,简而言之,海洋就是海水系统和大洋系统的总称与集合。
2.1.2 海洋经济
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临海省份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海洋经济的相关概念研究,国外相关机构如美国根据 NOEP《美国海洋和海岸带经济市场价值计量指南》对海洋经济概念定义为以海洋为依托,直接或间接的将其作为投入的经济活动,并获取经济市场价值。伍业锋(2010)认为,海洋经济具有资源依赖性、技术资金密集型、高风险等特征,是陆域经济向海洋的延伸与扩张。权锡鉴(1986)通过研究认为海洋经济是人与海洋自然之间的一种物质交换过程。徐敬俊,韩立民(2007)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海洋经济是在相关制度政策背景下,通过合理配置、使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实现海洋资源最大化的社会生态以及经济价值之和。姜旭朝,刘铁鹰(2013)提出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单元,认为海洋经济是从陆域空间向海域空间范围延伸的经济活动总称,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进行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经济活动,是由产业经济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和文化经济系统四个子系统共同组成的一个经济系统的集合。徐志斌(1995)对海洋经济概念及其分类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分析提出海洋经济是与海洋空间、资源及海洋环境有关的直接或间接的产品投入与产出,需求和供给的一种经济活动。世界经济学大辞典中对海洋经济的界定:“认为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所形成的各类产业的集群和总和”.海洋大辞典里提出: “海洋经济是人们在综合开发和使用海洋资源和空间过程中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的经济活动的总称”,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具有高风险,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性,投资高等特点,是陆地经济向海洋经济的延伸。
综上所述,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打造海洋强国的关键,对我国临海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狭义的海洋经济是利用海洋资源,海洋空间而形成的经济活动,广义的海洋经济是指除狭义的海洋经济之外,为海洋经济开发利用提供各种服务和条件的经济活动。本文认为海洋经济是指:利用和开发海洋资源、水体就海洋空间的一切经济活动以及上下游的相关服务型产业活动,这些经济活动和产业集合均属于海洋经济范畴。
2.1.3 海洋产业
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通过利用海水空间,海洋资源而进行生产活动的部门经济的集合。西方文化百科中对海洋产业进行了概念界定,认为它是新技术革命中涌现出的新产业之一,包括海洋石油工业,海底采矿业,海水养殖业等。海洋大辞典中将海洋产业也成为海洋开发产业,是指人类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和空间资源发展海洋经济而形成的生产事业,按其产业属性可以分为海洋第一产业,海洋第二产业和海洋第三产业三类。统计大辞典中认为广义的海洋产业是指人们利用海洋资源进行活动的事业,凡是与海洋有关的行业均为海洋产业,狭义的海洋产业是指人们利用海洋资源进行物质产品的生产活动以及其他盈利性活动的事业。本文对海洋产业定义与上述定义无太大差异,主要认为海洋产业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表现形式,海洋产业主要包括海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人类利用海洋资源从事海洋生产活动的事业。
2.1.4 海洋渔业
海洋渔业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对海洋经济的贡献逐渐增加,其作用不言而喻。发展海洋渔业既带动海洋经济发展,也促进了滨海、临海地区和省份经济的进步,有助于国家实现海洋强国,打造蓝色经济带的战略目标。
海洋大辞典中对海洋渔业进行了如下概述:认为狭义的海洋渔业是指包括海水养殖业和海洋捕捞业的总称,广义的海洋渔业既包括狭义的海洋渔业,也将海产品加工业纳入了海洋渔业范畴。是指利用各种海洋渔具渔船及其他海洋装备进行远洋捕捞以及利用滩涂,浅海,近海港湾进行藻类贝类鱼类养殖的生产性活动。
国土资源实用字典将海洋渔业定义为包括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海水产品加工业和海洋服务业等经济活动的总和。现代地理科学词典中给海洋渔业进行了如下界定:“海洋渔业是指利用海洋水域从事采集养殖捕捞以及栽培等经济活动的生产事业,将海洋渔业具体按不同类别进行分类,按照作业种类和方式不同,分为海洋捕捞渔业和海水养殖渔业,按照海洋生产活动的距离远近,又分为近海渔业,远洋渔业,外海渔业,以及浅海滩涂渔业。”
综上所述,海洋渔业对于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海洋渔业进行概念梳理基础上,认为海洋渔业是指:利用海洋水域从事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海水产品保鲜加工业的经济活动,以及包括对以上三个部门经济所延伸而形成的教育,渔船、管理等服务性的产业部门,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海洋渔业生产体系的集群7.
2.2 基础理论
2.2.1 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是区域经济理论的基础理论之一,对指导各个层次的区域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海洋渔业发展也具有积极作用。
关于增长极的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最初是在 19 世纪 50 年代初期由法国的区域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Perroux,Francois,1903-1987)提出的。他在 1950年所着的《经济空间:理论的应用》以及 1955 年所发表的《略论增长极的概念》着作中针对均衡发展理论学说,首次正式的提出了“增长极”的概念,进而发展成为不平衡经济增长理论重要分支之一,即增长极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是指:经济增长首先是出现在增长极上,在经济增长中,某些主导部门或产业在一定区域内集聚,不断创新形成规模经济,集聚经济,具备经济扩散和吸引效应,既对周边地区形成资源和资本的进行集聚,又向周边地区进行技术扩散,带动周边地区部门经济和行业的发展,形成区域内的增长极化区,通过增长极地区经济的率先发展,从而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发展。他从技术扩散和创新,资本集聚与输出,集聚经济效果,规模经济效益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增长极的作用机制8.
在此研究基础上,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对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继承与创新,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理论,丰富和完善了增长极理论的内涵及区域经济理论体系。缪尔达尔认为,一个地区由于初始优势而领先其他地区发展,那么会导致发展快的地区经济发展更快,产生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和促进其他地区发展,而发展慢的地区发展的会更慢。增长极理论对于我们研究本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滨海新区海洋渔业产业角度入手,以渔业为海洋经济的增长点,带动其他海洋产业的发展符合增长极理论的研究范畴,对于探讨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的方向以及机制等都有参考价值。
2.2.2 区位理论
区位是指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地理空间位置,是自然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在空间结构上融合的具体表现。区位理论重要包括传统的农业区位理论和工业区位理论,以及中心地理论和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本文将借鉴传统的农业区位理论和工业区位理论进行研究。
农业区位理论产生于 19 世纪早期,早在 1826 年,冯·杜能在其《孤立国》中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他以孤立国为假设前提,即孤立国只有一个城市,位于中心位置,其他地区都是农村地区;马车是唯一联系城市和农村的交通工具;农产品的运费和重量与产品和市场之间的距离成同向关系;农民以获取最大利益为前提。在这些假设条件限定下,他认为:为实现最大化的效益,生产地与市场的距离是决定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生产品种选择以及经营方式的决定要素。当生产成本不变,离中心城市越近,运输成本越低,生产规模扩大的可能性越高,否则反之。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将空间活动及摩擦对经济活动的作用及影响加以规范化、理论化,对我们研究产业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在其《工业区位论》(1900)着作中,较为系统的介绍了工业区位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研究是基于区位因子分析基础上得到的,依据不同的条件与标准将区位因子分为分类,并从中选出了运费,劳动力费用和集聚作用作为研究的关键点,探讨这三类因子对工业布局的影响作用。韦伯通过研究提出,运费,劳动费用以及集聚等要素是工业区位选择及布局指向的影响因素,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其理论主要思想是区位因素决定生产场所,就是工业布局时厂商进行选址的地点多为生产费用最低,效益最大的地点。
2.2.3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是研究商品、劳务以及技术交换在国际区域间交换流动规律的经济学科,国际贸易理论主要解释为什么有国际贸易以及国家或地区如何对待国际贸易。其理论演进规律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古典以及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从完全市场竞争为假设条件出发,解释产业间的贸易,而之后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试图从经济技术进步,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等角度解释新的贸易现象。本论文主要借鉴古典学派的比较优势理论,新古典学派的要素禀赋理论以及新贸易理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来作为论文内容的理论支撑。
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 1817 年出版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贸易理论,该理论核心思想为,在一定假设条件下,在两国之间,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每个国家都应该集中生产和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比较劣势的产品,从而推动两国劳动分工贸易分化,提高劳动生产率,达到两国共赢局面。
要素禀赋理论,又称 H-0 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其核心内容:在两国技术水平相同的条件下,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一是两国要素丰富程度不同,二是两国产品生产的要素密集程度不同。保罗·萨缪尔森对 H-O 理论进行了数学检验,得出了生产要素均等化的定理,即 H-0-S 定理,该定理潜在的认为,在没有要素跨国扩区域流动时,仅商品的的自由贸易也能实现各国生产和资源的有效配置,达到提高经济效率及资源使用效率的目的。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即国家竞争优势钻石理论,是由美国哈佛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其代表作《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等着作中提出的,旨在解释和指导竞争行为,是国际贸易理论之一。该理论主要讨论了影响国家保持持续竞争力能力及优势地位的几个条件,他认为一国的贸易竞争优势不仅仅体现在一国的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等,还取决于一国的产业创新能力以及升级调整情况。国家竞争贸易优势主要影响因素有生产因素,需求因素,产业因素以及企业间的竞争因素等四大要素,机会以及政府作用对于一国贸易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由这四大要素以及两个外部条件共同构建成波特的钻石理论模型。本文论文研究内容在借鉴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钻石理论等国际贸易相关理论基础上,对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政府作用等进行论述,以期对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问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