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周恩来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2.1 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虽然不是专门的教育家,但是却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产生和创立奠定了本质性和基础性的作用,也为无产阶级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是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创始人。他们在对教育理论问题的论述中,对教育的本质和作用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做了科学的阐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
2.1.1 关于教育的本质和作用。
2.1.1.1 关于教育的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关系决定教育的性质,其本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创始人从社会物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一基本原理出发,论述了一定社会的教育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应。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因而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生活决定着一定社会的教育。教育作为一种现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探索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资产阶级教育的阶级性。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深刻论述并揭示了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实施教育的虚伪性及其阶级实质,即资产阶级控制着知识的来源与灌输,并且把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的教育演变成统治和压迫工人阶级的工具。
2.1.1.2 关于教育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对教育的作用做了科学论述。他们认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再生产。他们在探索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指出,资产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的教育演变成自己的一种统治工具。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教育是片面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其目的是为了自身的阶级统治和自身的阶级利益,为了使工人阶级能够为其创造更大的剩余价值。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创始人还指出,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和自身阶级利益需求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教育目的,并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资产阶级社会的教育具有局限性,它违背了教育的宗旨即人的全面发展,直接导致了人的发展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但教育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人是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最根本最灵活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劳动大众的全面教育和培训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教育是再生产过程。
马克思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主导性因素,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教育不仅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手段和方法。
2.1.2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创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大重要贡献,同时也为无产阶级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由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和人本质的异化,阶级社会和私有制的出现,造就了人的畸形发展,也造就了人发展的片面性。马克思、恩格斯在首次论述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时,首先考察、分析、批判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三次大分工所造成的人的发展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的人类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业同农业的分离,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和商人的出现,造成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脱节,使人的畸形发展不断加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才能彻底实现。他们还指出,只有消除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消灭私有制和阶级,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主体性不断发展,而人的本质属性就是人的主体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和方法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这一重要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学说成为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同时也为无产阶级人的发展问题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只能在社会集体中才能得以实现和完成,"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脱离集体而发展,而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要吸收前人的成果,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和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实现发展。离开了人群,个人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因而也就不可能得到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2.2 列宁的教育思想。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理论的普遍原理同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学说。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和观点,把教育视为争取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之一,视为推动政治、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一条重要路线。列宁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出发,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作用和人的全面发展等一些问题进一步进行论述。
2.2 1 关于教育的本质和作用。
列宁提出无产阶级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服务的这一重要基本理论。
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教育理论学说的基础上,在指导俄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提出了无产阶级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的观点。列宁在十月革命以后,曾多次批判了资产阶级制度下教育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揭露了资产阶级学校的本质及其办学目的。列宁结合俄国社会主义建立后面临的新的国情和实际情况,指出无产阶级的学校应该成为无产阶级统治的工具,并且要培养出能够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代新人。
列宁还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建立后,其国内的经济文化还十分落后,全国大多数的国民还处于素质和知识文化十分低下的状态。为了改变这种愚昧和无知的状态,列宁把教育问题列入工作日程,并要求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采取各种措施加以贯彻和落实。例如,列宁在 1918 年通过的《人民委员会关于俄罗斯联邦高等学校招生问题的决定草案》中要求,要保证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的每个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并且给招收的贫困工人和农民以助学金。这就从法律和社会制度上保证了每个国民的基本受教育权。此外,列宁还要求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克服各种困难保证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他在 1922 年《关于削减海军舰只修建计划》中,提出苏维埃政权削减海军舰只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家教育经费。列宁还指出,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国民的知识文化水平,这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2.2 2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马克思主义的这一重要理论进行阐述和深化。列宁在联系当时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阐述比较抽象和思辨。列宁对这一问题进一步进行阐述和深化,他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要学会做一切工作。列宁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且积极探索实现这一学说的途径和方法。列宁认为只有实现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制度保障。在建立社会主义以后,没有私有制和阶级压迫,人们之间的根本利益高度一致,这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
2.3 毛泽东的教育思想。
毛泽东同志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们党和国家人民的伟大领袖。他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毛泽东的教育思想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1 关于教育的本质和作用。
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毛泽东同志的教育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他的教育探索和实践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着作中,精辟地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和性质。毛泽东认为,教育一方面受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社会政治和经济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教育也反作用于这些制约和影响因素。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践的过程中,毛泽东一直十分重视教育的这种作用。毛泽东在不同的时期提出了不同的教育思想。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工农兵教育思想。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了"教育要为革命战争服务"的教育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并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和教育。这就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和教育。在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之后,毛泽东又要求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3.2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毛泽东同志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一贯注重理论与客观实际相结合。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过程中,他把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同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同时,这也是对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毛泽东同志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第一,毛泽东认为,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同时拥有优秀的品德和才能,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品德是指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是他对社会、对国家、对他人责任心的一种体现。才能是指一个人的才干,是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和能力。品德与才能,德是灵魂和主导;才是工具和手段。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需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信念,培养他们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的精神和远大抱负。毛泽东还提出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方针和政策。
1957 年,毛泽东总结了我国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教育经验,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其次,毛泽东认为,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要求学校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探索精神。青少年学生是一个国家中最具有活力和想象力的一个整体,要特别注重培养他们的个性发展。毛泽东反对过去那种呆板僵化的教育方式,重视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此之外,毛泽东同志还特别注重培养青少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教育。
毛泽东同志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有独特的见解和认识,还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实现这一理论的途径和方法。毛泽东同志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他指出,理论联系实际需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毛泽东同志还十分重视国家教师队伍的建设。他认为,教师是现实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
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同周恩来的教育思想,既有相同性,又有差异性。后者都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在继承和发展前者的教育精髓的基础上,有丰富和发展了前者的教育思想。周恩来对马克思、列宁、教育思想的继承主要体现在对待教育本质和教育作用的看法上,他们都认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决定着一定的社会教育观,都认为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和方法。周恩来在吸取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精髓基础上,对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其对待国家知识分子的看法和态度上。周恩来不仅十分重视国家知识分子在国家建设和社会科技发展的作用,还十分重视国家知识分子队伍的建设,并制定和实施了重要的知识分子政策,并一直坚持对教育工作的群众路线,强调党和政府对国家教育事业的领导。
为了进一步理解作为教育学家的胡德海先生,我们主要提及他作为一个教育学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体的表现不再赘述,探其根源,应是他超越的人生境界。...
3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代价分析3.1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决策的代价分析。教育决策与教育代价的产生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合理的教育决策会导致政策本身民主性、科学性、人文性的丧失。教育决策的民主性决定了政策能否被人们接受、理解和支持,而教育决策的...
只有通过知情意行的转化,使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才能够真正提升“时代新人”培育结果的稳定倾向性。...
相比其他更成熟的技术,AR在教育中的应用处于早期阶段,但在促进学习成效方面已经显示了强大的技术效力。许多研究仍专注于开发AR工具的可用性和初步实现性,但这些实证研究大多比较简单,时间变量短,样本数量也较小。但教育领域对AR的研究不应仅仅着...
第四章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特色一、时代特色中国儿童在长期封建礼教的束缚下,身心受到严重的损害,但是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传入,儿童中心主义、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得到快速的传播,尤其是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使科学与民主成为时代...
3教师日常生活的实然状况3.1学校生活3.1.1忙碌的工作D中学的作息时间安排秉承着农村学校一贯起早贪黑的吃苦耐劳作风。从早上6:00到晚上8:00,有的值班教师甚至要到晚上9:00一直处于工作体状态。外界都羡慕我们教师一年两个长假,他们哪知道我们平时的工...
从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来看,活化利用孔子教育思想开展博物馆教育,更是国人坚定文化自信和重塑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
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当前我们正处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以互联网、计算机等技术为标志的新型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新技术革命的高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当今教育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机遇和挑战,对教师的教学也提...
青少年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随着身体发育的基本成熟和自我意识的飞跃式发展,易出现一系列成长问题,情感淡漠便是其中之一。情感淡漠是指持续一年以上亲情淡漠,不关心他人、自私、生活意愿低、反感抗拒亲人之间的交流,对家庭对亲人冷漠无情[1].一、青少年...
第2章相关概念及理论2.1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智慧内涵。2.1.1互联网+教育的内涵。2.1.1.1互联网+教育的缘起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句享誉千年的哲理名句阐述了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规律,也正好应景了当下互联网时代一个新事物的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