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就业问题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长期面对和重点解决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坚持就业优先的战略,保持就业形势的持续和稳定,对于正处在经济转型的重要机遇期和挑战期的我国社会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我国的国企改革在经历了 30 多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之后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时至今日,在国企员工的安置与再就业问题上,仍然遗留着部分问题值得我们关注。改革初期大量国企员工下岗分流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至今仍有一部分人处于失业和贫困状态,"零就业家庭"就是一个典型。"零就业家庭"是指本市城镇居民家庭中,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具备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家庭成员(仅限夫妻双方及其未婚子女)均处于失业状态,且无任何经营性、投资性收入的家庭。可以说,"零就业家庭"是全社会中最特殊、最困难的群体。
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形势总体平稳,但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伴随的诸如贫富差距扩大、失业严重、食品安全和犯罪高发等问题也日渐突出,这其中潜在的社会风险不容忽视。如果政府不能及时、合理的处理和解决好这些问题,继续积累下去将会形成社会危机,将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稳定和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说,"零就业家庭"就是一个包含了贫困问题、就业问题和潜在的犯罪问题的复杂集合体,"零就业家庭"面临着较大的社会风险,是当前舆论关注和政策扶持的焦点。
2006 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首次提出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活动,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加强对就业困难户的帮扶,逐步消除长期受困的"零就业家庭",并为解决就业与失业问题寻找新的途径与机制。2007 年,温家宝总理在他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对"零就业家庭"人员和困难失业人员进行重点帮扶。此后,全国各地也相继深入开展了一系列消除"零就业家庭"的促进就业活动。
1.2 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鲜有对"零就业家庭"问题的学术研究,专着数量为零,学位论文仅有一篇,以及少量的期刊论文。各省市关于"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的政策性文件和通讯报道相对较多。本研究题为"'零就业家庭'的社会风险及其预防和援助对策",下面将着重从"零就业家庭"和"社会风险"两个方面对研究进行文献综述。
1.2.1 国内对"零就业家庭"的研究。
一、"零就业家庭"的不同定义。
"零就业家庭"包括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就业家庭".国内鲜有针对农村"零就业家庭"的研究,绝大多数学者都是对城镇"零就业家庭"进行了定义,本文亦如此。"零就业家庭"具有如下重要特征:(1)家庭内全部成员都处在失业状态;(2)家庭成员都有就业愿望和一定的劳动能力;(3)收入不稳定、生活困难;(4)就业和生活的困难用一般性政策措施难以解决。[1]
根据这些特征,各位学者分别对"零就业家庭"进行了定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周冰的观点,他将其定义为"同一城镇常住户口家庭成员中,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就业愿望和劳动能力的成员均处于失业或不稳定的就业状态,且目前无一人有稳定收入的生活困难家庭。"[2]
此外,孙彦宝、吴量亮、宋俊成三位学者也在对"零就业家庭"的最初研究中分别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定义,其内涵也基本相同。本文对"零就业家庭"的定义是:指本市城镇居民家庭中,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具备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家庭成员(仅限夫妻双方及其未婚子女)均处于失业状态,且无任何经营性、投资性收入的家庭。
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
周冰从就业援助的环节、各环节运行的保障机制和就业援助的主要对策等三个方面较为全面的阐述了开展"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的主要做法。周冰总结出"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的三个环节:(1)确定援助和帮扶的对象,实现动态管理;(2)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3)加强引导,拓展就业渠道。他认为保障就业援助顺利运行的机制包括:领导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工作评估机制、部门联动机制、动态管理机制和跟踪服务等六个机制。他还着重提出了发展第三产业、健全社会援助体系和完善社保体系等实施就业援助的主要对策。
除周冰外,其他学者也提出了"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路径。冯闻洁认为当前处理和解决"零就业家庭"问题的重要突破口是自雇就业。陈昌义提出了援助"零就业家庭"要使用"五措并举"的工作思路。陈小恩、郑世兴和姜宝观等学者根据湖州、德清和三明市等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诸如转变观念、培训技能、开发岗位,强化平台和机制建设等实施"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的多种途径。
1.2.2 国内外对社会风险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对社会风险的经典研究。
(一)风险社会理论。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是风险社会理论的创始人,他从生态与科技角度提出核裂变的放射性污染、空气和水的毒化以及森林的消失都是工业化的"副作用",他认为风险社会是全球性的。英国社会学家斯科特·拉什从文化角度提出社会不仅存在自然风险,还存在社会结构风险,他认为风险文化的时代已经到来,治理社会不是靠制度,而是靠价值理念。
(二)政治稳定研究。
美国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强调"秩序优先于自由".以戴维斯为代表的相对剥夺理论认为,人们的需求期望和社会满足之间的差距,最终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稳定。
(三)风险的社会感知。
保罗·斯洛维奇作为美国风险感知研究的领军人物,他在其着作《风险的感知》中提出了"信号价值"的概念,解释了风险的社会传递和构建。
二、国内对社会风险的研究现状。
以李培林、郑杭生和陆学艺三位学者为代表,提出了社会转型理论。以陆学艺、郑杭生和李路路三位学者为代表,提出了社会分层理论,其中陆学艺提出了当代中国的十大社会阶层。李强认为"倒丁字型"是中国目前的社会结构,这个社会结构是我国几乎所有社会问题产生的源头。王绍光、胡鞍钢、丁元竹等三位学提出了经济增长对社会稳定的双向效应。以康晓光、王思斌两位学者为代表,提出了中国政治稳定性分析,认为社会稳定与否取决于基层大众,处在社会上层的精英群体不会挑战现有的权利体制。必须重视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基于上面的文献综述,笔者认为当前国内针对"零就业家庭"的研究思路较窄,研究内容也相对单一,现有研究和相关探讨几乎都是围绕"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这一问题进行。但是,考虑到"零就业家庭"的特殊性、复杂性和与其他社会问题的关联性,对它的研究仅停留在就业援助对策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
一方面,"零就业家庭"直观地表现为失业问题和就业问题的集合。因此,可以基于心理学和管理学视角从分析失业原因、寻找就业对策两方面进行研究。
另一方面,就业与失业又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走向。因此,还可以基于经济学和社会学、法学与犯罪学等学科角度深入探讨"零就业家庭"背后的社会风险等问题。此外,当前社会日益突出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也与就业问题紧密相关。因此,还可以从公共危机、公共安全等角度进行探讨。总之,从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地对"零就业家庭"问题展开学术研究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本文选取了陕西省西安市纺织城地区作为研究区域,以纺织城地区若干典型的"零就业家庭"作为研究对象,大致按照"零就业家庭"产生的原因、失业后的风险、风险的预防与转化、实现再就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一逻辑顺序,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犯罪学四大学科的理论分别对"零就业家庭"的分类、面临的社会风险的类型及其成因、家庭成员的犯罪预防体系、家庭成员的心理援助和就业援助等内容进行了研究。
本文之所以选择纺织城地区的"零就业家庭"作为研究对象,原因有三个:
第一,失业群体规模大,总量多。纺织城下岗总人数多达上万人,"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户众多。第二,由失业引发的经济问题严重。纺织城地区经济伴随当地国企改革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后的经济长期处于低迷、停滞甚至"倒退"状态。第三,与失业相关的社会治安状况复杂。与同一区(县)内其他地区相比,纺织城地区发案率和发案数较高。
1.4.1 西安市纺织城地区简介。
纺织城位于西安市城东灞桥区,地处东三环和绕城高速之间,呈狭长型,隶属纺织城街道办管辖,街道下辖 11 个社区,1 个行政村,总面积 4 平方公里,总人口约 9.3 万人,其中常住人口 87951 人,流动人口 5030 人(2014 年数据),是灞桥区委、区政府所在地,是灞桥区的中心。1953 年,国家批准在西安市建立纺织城,这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随后由北向南一字型先后建起了西北第一印染厂、西北国棉三、四、五、六厂等 5 个国有大型棉纺企业,形成了一个传统的工业城区,也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
2008 年,纺织城的三、四、六厂和一印等四家企业集体宣布政策性破产,截止当年 12 月 8 日破产终结日,三厂下岗 2350 人,四厂下岗 2463 人,六厂下岗 1481 人,一印下岗 676 人,五厂在此前进行的企业改制过程中累计下岗人数达 4420 人,纺织城地区下岗总人数高达 11390 人,整个纺织城的国企改革涉及36000 多人,债务共计 20.5 亿元,是陕西省最大的一起国企破产案,其下岗人员总数在陕西省乃至全国纺织行业从业人数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目前,西北第一印染厂已不复存在,国棉三、四、六厂由西安市国资委统一接管,组合成立西安纺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西纺集团"),国棉五厂单独破产后成立陕西五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4.2 纺织城地区社会治安基本状况。
据纺织城派出所 2014 年各项报表统计,纺织城派出所辖区面积 4 平方公里,辖区总人口约 9.3 万人,常住人口 30164 户,总计 87951 人(常住人口占 94.6%),流动人口 5030 人,其中两劳释放人员共计 869 人,社区矫正人员 31 人、在册吸毒人员 438 人、肇事肇祸精神病人 12 人。全年共立各类刑事案件 724 起。
根据西安市公安局灞桥分局 2009-2014 年的各项报表统计显示,在所辖 11个派出所中,纺织城辖区的发案率和发案数连续处于前三位。根据西安市公安局报表统计显示,纺织城派出所与全市范围内同一类型(是指:常住人口占辖区总人口比例达 70%以上)的城区派出所相比,发案率和发案数也更高,纺织城地区社会治安状况总体较为复杂。刑事案件以贩毒、盗窃、伤害、诈骗四个类型为主,其中扒窃、电信诈骗和拐卖 14-16 周岁未成年少女等案件较为突出。入室盗窃案高发,派出所五棉警区和枣园警区所辖区域被列为"全市入室盗窃案件重点整治地区".治安案件以吸毒、打架斗殴和街头诈骗为主。近年来,大规模群体性非正常上访、封门堵路、围堵党政机关的案(事)件数量逐年上升,值得关注。
1.5 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
本文运用综合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文献法和案例法等多种方法对"零就业家庭"的社会风险及其预防和援助对策进行了研究。
1.文献法:通过查阅官方统计数据、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企业内部资料、已发表的着作及文章、公开场合发表的讲话及网站上刊登的文章、信息等途径来收集研究资料。
2.案例法:以笔者亲身主持侦办的 6 个典型的刑事案件为基础案例,通过对实际案例的评析来展开研究。
本文的框架结构总共包括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思路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本研究应用的四大学科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通过 6 个实际案例阐述了"零就业家庭"社会风险的种类;第四部分从现实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两方面分析了"零就业家庭"面临社会风险的成因;第五部分从"犯罪人"和"被害人"两种不同的视角,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零就业家庭"犯罪预防的体系和对策。最后一部分从心理援助和就业援助两个方面探讨了"零就业家庭"援助的基础性对策,尝试性地提出了实施"零就业家庭"援助的新模式,即"充分就业社区-社区警务"的援助模式,并在结尾部分通过 2 个案例诠释了这一援助模式的运行机制,最后提出了帮扶"零就业家庭"的几个指导原则。
6存在问题近些年随着政府对于失独家庭问题的重视以及社会关注度的提高,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特别是2013年,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了调整完善,提出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1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五部门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工...
第三章代际支持失衡的具体表现3.1代际支持的倾斜方向3.1.1经济支持学者陈功认为,一般的代际经济支持指的是子女对两方父母在物质上的单向支持。由于老年人劳动能力下降或者丧失,其正处于壮年期的子女承担了赡养老人的重任,因而需要给老年人能够保证...
1绪论1.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1课题来源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睹目的成绩,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在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科技日新月异、民主法治渐进显现的当代中国,正遭受着道德滑坡洪流的侵蚀,作为社会的细胞-...
题目:哈尔滨青少年忽视程度与过度保护干涉调研目录摘要(详见正文)关键词文献综述前言对象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致谢以下是正文摘要:目的:了解哈尔滨市牡丹江市12岁~17岁儿童青少年忽视程度及状况,以及两市12岁~17岁儿童青少年忽视...
一、家庭的发展过程及其类型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家庭并不是一开始就自然存在的,在原始社会中,原始人并不具有家庭的概念和思想。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与人类发展的特定阶段和历史条件相联系,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家庭,摩尔...
2家庭道德教育概述2.1家庭道德教育含义2.1.1家庭教育家庭是一种社会伦理实体,它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家庭关系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及收养关系等构成,受到家庭成员之间思想、文化和道德等因素的影响,经过...
1.前言本论文能够填补之前研究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性别倾向研究的空白,并且能够为现代社会出现得越来越多的离异家庭子女异性交往中出现的问题提供理论指导。能够增进心理健康发展,增进友谊,为日后获得的成熟爱情积累经验。2.研究方法2.1目的探讨并且...
亲属之间的称呼就是亲属称谓。它不仅表示出生物学意义上的血缘关系,而且还包含一定的社会权利和义务在内。亲属称谓后来也被派生应用于非亲属成员之间,更表明其中包含的社会意义。亲属称谓的体系就是亲属称谓制。亲属制度通常又称之为亲属称谓制度或亲属名称...
家庭作为人类社会这个复杂有机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不仅具有一定的结构,而且具备相应的功能。简言之,家庭功能就是家庭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和社会需求所发挥的功用和效能。家庭功能具有社会性,是家庭对社会发挥的最基本的作用,它影响和促进社会的生存发展;...
一、我国青年婚恋观的主要表现1.男女恋爱的认识渠道更加广泛。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大众传媒还未起步,青年的恋爱对象主要通过亲戚、朋友、同事介绍,方式比较单一。直到1979年,四川江津市某中学教员丁乃钧因种种原因,已过而立之年仍未成家。他看到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