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生态文明时代的饮食伦理
生态文明主要是把人与自然和谐共同发展作为发展观,同时把全面协调发展作为基本的发展理念,以产业结构优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作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发展模式,引导人们走科学、和谐发展道路为目标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形态。
当代饮食存在着伦理的缺失,出现了饮食异化现象,使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灾难。要对这些不良现象及时加以调整,不然就会使我国社会无法快速发展,以及人类社会无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并最终使人们无法过上美好的幸福生活。所以,吃放心食品对于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的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文明的消费观
消费观指的是人们总体的消费水平和观念,消费观在伦理观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成分。社会经济现实就是人们思维中的个人消费观,个人消费观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在生活中,对于所有的消费观及其特点、作用等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消费的基本规律,从而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绿色消费观
绿色消费的基本理念就是让所有的消费者都要购买安全,健康且放心的食品,也就是尽可能减少其中的资源浪费。所以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并有利地促进了社会的全面发展。“①以上所指向的一切问题就是要在未来推行绿色消费方式,并大力推广绿色消费。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可以说没有哪一段历史脱离了绿色消费,不管是哪一次社会生产都是以绿色消费为生产目的,绿色消费主要指的是人们在消费时要持有一定的生态理念,特别是要关注如何保证环境不受污染,以及使资源得以最大化利用。绿色消费对奢侈和浪费之风持有反对的态度,提倡消费水平要与当前社会生产力保持一致,在合理利用好现有资源,并保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可以让人们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需求。绿色消费在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会牵涉到,从吃饭,穿衣,饮食到交通等各环节,可以说绿色交通无处不在,是一种把人类和生态发展通盘考虑的一种消费方式。消费模式绿色化转向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所在,推进绿色消费可以更好地解决我国的资源紧张以及保护好我们的家园。绿色消费是一种以提倡生态文明为中心的消费方式,所以有力地确保了消费的持续功能,同时也保证了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使人类生存的环境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保护。推进绿色消费可以使资源不足,以及环境污染等多方面的问题得以解决。
(二)时代消费观
纵观中外消费史,主要存在三种消费观念:节俭消费、奢侈消费和适度消费。其中适度消费观把前二种观念中的合理因素保留下来,同时也去除了其中不合理的成分,是我们在社会主义新时期需要坚持的一种消费理念。所谓”光盘行动“,指的就是用餐时”吃光盘子里的东西“,不少餐饮商家提议说,要保证餐后”光盘“,最好的办法就是餐前或餐中”量力点菜,适度消费“.近日***总书记批示,”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不少网民更是在网络上发起 ”光盘行动“,倡议消费者在饭店就餐时,不剩饭菜,亮出”空盘子“;或者将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光盘“离开饭店,反对浪费蔚然成风。这一行动使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其中。”光盘行动“倡导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带动大家珍惜粮食、吃光盘子中的食物,得到从中央到民众的支持,成为 2013 年十大新闻热词、网络热度词汇,最知名公益品牌之一。
光盘行动由一个热心公益的人发起,光盘行动的宗旨:餐厅不多点、食堂不多打、厨房不多做。养成生活中珍惜粮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习惯,而不要只是一场行动。不只是在餐厅吃饭打包,而是按需点菜,在食堂按需打饭,在家按需做饭。
正在发起的”光盘行动“,试图提醒与告诫人们:饥饿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而即便时至今日,珍惜粮食,节约粮食仍是需要遵守的古老美德之一。由于饮食文化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在传统春节这样的日子,亲朋好友相聚请客吃饭的频率骤然增加,这时更应把光盘行动提上日程。中国人因为好面子,请客吃饭总怕客人不够吃或不满意,弄上满满一桌子的菜,吃得少,剩得多,导致了严重的浪费。其实,请客吃饭,目的是让客人吃饱吃好,如果客人把菜都吃光了,说明饭菜合心意可口。从这个意义上说,盘子光了,宴请就圆满成功了。如果大家使光盘成为一种消费时尚,我们在亲朋好友聚餐的时候,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大家都为光盘而努力,那么餐桌上的浪费就能大大降低了。
勤俭节约本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要阐述的就是要尊重劳动人民成果的观点,我们就应该从小到节约一粒粮食开始,理性消费、适度消费,提倡对自身欲求要有节制,要把握好度,不要养成奢侈浪费的生活习惯。虽然说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是提倡勤俭节约也是必要的。据央视报道,我国人民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其价值要达到二千亿元,也就是说浪费了二亿人一年的粮食。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目前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贫困人口以及其他困难群众。我们在浪费的时候,还有一部分贫困地区的人吃不饱穿不暖。”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①。要想践行节约行动,最好的办法就是消费者心中时刻树立节约意识,主动节约永远好于被动服务。现在全国上下倡导的”光盘行动“特别好,它使我们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奉行的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回归了。
(三)适度消费观
在人类的进化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种消费观点--节俭、奢侈和适度消费他们都对社会的进步有着重大影响的。三种消费观点之中适度消费是我们当今社会所提倡的健康消费观,也符合目前社会发展的潮流。一些外国的学者也同样倡导这种适度消费观点,比如说:法国的学者萨伊提出要人的行为要摒弃:阔绰和鄙吝,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承认亚当·斯密认为,不能”无限制“地节约,如果我们设想人人都住的房屋,吃的食物,穿的衣服,都一切从简的话,便不会再存在有其它种类的食物、衣服及房屋。适度消费观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理性的消费观点,因此也只能在当代社会这种特定的大环境下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同样也只有在当代这种物质丰富的大环境之下,节俭以及奢侈两种对立的消费观才能进行互相的吸收,进而对他们进行较为科学的批判论证,并且在该理论基础之上产生出新的理性的消费观点。①或许是由于如今的社会所拥有的丰盛的物质财富,让我们没有必要去重新体验一下贫穷与饥饿,然而我们要寻回那种对粮食的感激与敬意确是相当有必要的。诗人海子曾经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让我们关心粮食与蔬菜。希望通过”光盘行动“, 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养成适度消费、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二、饮食伦理原则
当今的饮食论理若要得到健康而快速的发展,就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其如何弥补人们心里的伦理的缺失,我们通常视科学的道德体系其伦理基石,遵循饮食文化的基本伦理原则,根据饮食文化的伦理的相关基础,从而制定较为合理规范准则与饮食文化有关的活动。
(一)和谐原则
和谐原则是引导当代中国饮食文化健康发展所必须遵循的最高伦理原则。建构当代中国饮食伦理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为了确保和完成当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和谐“,是描述事物所呈现出的一种状态。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状态,就必须要求做人与人之间是互让的而非互争的、凝聚的而非离散的形态、融洽的而非紧张的氛围、亲和的而非敌对的状态、诚信的而非虚伪的道德形态。构建和谐的生存的生活环境,是人类的美好理想。
社会和谐,就是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真、善、美、平和、友好的一种状态,是人们追求最本真的自然,抵制虚假和丑恶的表现。所以说,社会的和谐是一种全新道德境界,可以不依赖层管理便进能实现,它牵涉到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取向,因此需要我们从自我做起,养成我国公民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自觉的维护社会和谐根基。
(二)无害原则
我们通常也称其为不伤害原则,该原则通常是指消费、饮食生产、经营等环节中不能对自身及他人造成人身伤害,该原则规定着饮食文化中的最为底线的伦理道德。饮食文化中无害原则的具体要求是:
第一,任何群体或个体的饮食活动与行为不能对自身及别人人身健康造成损害。因此,在不伤害原则的世界中,例如:破坏我们生存周边的生存环境,并且可能致使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遭受到侵害及外界的威胁,所以说错误的饮食行为均是是违反不伤害原则的。
第二:任何群体或个体的饮食活动与相关措施不能对个体造成损相应害。这个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自由的、也是相互共存的,在饮食相关活动进行过程当中,任何有关我们人类群体组织以及个体的饮食行为都不允许对其他个体或者群体组织造成威胁。
在最终,国家和民族利益在任何时候都要得到最高等级的保障,即使与饮食相关的行为和活动密切相关。我们的行为及活动都是自由的,不受其他人支配,然而,我们在自由地进行选择以及进行取舍的时候,除了满足我们自身的欲望外,还都要加以限制不能损害国家民族的利益。
因此,任何与饮食相关行为和活动都可以概括以”不要伤害“①为基本出发点, 我们行为个体需要及时调整自身的行为规范,严禁我们的不良行为对别人的人身造成严重伤害。不伤害原则对我们来说是完全的责任原则,所以可以依据该原则来进行判断筛选出日常生活中的不道德行为。
(三)公正原则
公正原则,我们常常也叫做正义原则,代表的是我们在饮食生活作为饮食资源的主体拥有公正平等配置饮食物质资源的相关权利,所以我们作为在饮食生活中主体,所享有权利与义务同样是对等的。
第一,要考虑到物质资源平等地进行共享。让我们每一个独立人明白自己并非是孤立的个体,我们都处在一个大集体之中非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个体之间是相互的联系着,在个体在享受饮食的乐趣、进而满足着个人饮食欲望的时候,一定要懂得权利与义务是相互依存的,我们在尽义务的同时,也有一定的职责为我们生存的社会节约或是提供饮食资源,方便他人使用。
同时也需要对其他个体的感受和利益进行重点关注,要以对我们共同生活环境,社会共同资源不造成损害为相应的原则进行:我们必须明确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的,两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第二,减小和消除主体的差别。公民在社会中具有获取资源平等的权利,但不同的人在资源的获得和占有方面还是有差异和不同的,因此要求饮食生活中的主体必须正视这种差别,并逐渐减小。
为此,要向西部及贫困地区、老弱病残等弱式群体提供一定资金、倾斜的政策、免费教育以及人力等各个方面进行救助与关怀,为实现全国范围内各地区食品资源公正分配奠定基础。
三、生态文明对饮食伦理的新要求
饮食伦理属于应用伦理学的范畴,其中多半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其健康发展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因此积极探索和研究当代饮食伦理,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且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善,民主化进程不断发展,全社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有快有慢,且各地区的生活水平不一致,社会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环境保护问题突出,所以要通过改变不良的社会面貌。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为人民服务,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的福址所在,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寻求新的发展。在现代,饮食伦理的研究焦点是生态文明视域下饮食和伦理的联系和内涵,从而更好的促进和影响着社会风气的改变,从而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民主和法制更加健全,科教和体育同步发展,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以及人民生活富足的发展景象。因此要把握和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要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平衡发展的问题,把以为人本,实现人在社会中的自由式发展作为根本突破口。所以,当代饮食伦理的健康发展要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念保持一致,把握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社会、自身之间的关系。①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对于饮食及伦理的研究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明健康
饮食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所以食品是否安全是人类生存有无保障的根本依据,而现代人们对饮食的要求不仅要安全还要求营养和健康。宗教信仰,各民族的习俗,以及个人的差异共同造就了不同的饮食习俗。除此之外,国情不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人们对饮食也会有不同的要求。按照有关饮食的统计资料来看,东方人的饮食是以高谷物膳食为主,而西方人则不同,多半偏向于高动物膳食,由于饮食结构的不同,以及缺乏健康饮食教育和正确的引导,所以由饮食引发的各类问题需要得到全人类的重视。
由于伟大中国的速度崛起,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快速的发展,我们的国家在经历了经济落后,极为贫困的三年自然灾害到今天综合国力的增强,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物质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和提高,同时人们的生活质量和饮食也得到了巨大的改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心脑血管疾病等,这种现代文明病成了最大的健康的杀手,古人云”病从口中入“,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疾病都是饮食出现了问题。所以,当前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对饮食观念进行调整,坚持把绿色食品作为主要的消费食品,并把安全,环保型食品的消费作为自身的追求,杜绝垃圾食品,注重调整饮食结构,合理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注意荤素、粗细、主副食搭配,减少用油和用盐的量,提倡低脂低盐低脂肪高蛋白的饮食结构,减少大量用各种调味料,回归食物本身的本色、原味、清淡,不仅要让人们吃饱还要吃好,同时要吃出营养和健康。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食物,最好的医院是厨房,因此大力推广和宣传新的饮食理念,指导广大群众科学合理的调整饮食结构,根据不同人群的体质特点,选择不同和适合的食材。让人们吃的更健康、更快乐、更放心,相关职能部门和政府机构也要为了国民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长远发展考虑,从国家的高度,制定各种保障措施和政策,保障食品安全,宣传健康教育,倡导健康饮食和养生理念,从多方面努力,让老百姓吃的更营养、更科学,更愉悦。
让我们感到喜悦的是,国务院和中央以及国家相关职能部门,非常重视和努力改善国民的健康和营养问题,为强壮国人的身体,正在积极行动。如果问起哪些食物有营养、如何吃,也许每个人都能说出好几种正确答案,但这是否说明我们的营养常识已经足够?事实上,国人的营养状况问题不断,不容乐观。为此,我国将把 2015 年 5 月 17 日~23 日定为”国家营养周“(以后为每年 5 月的第三周),希望借这个宣传周普及知识,为改善国人营养状况做出努力。5 月 17 日至 23 日为首届”国家营养周“,旨在传播科学知识,强壮国人身体,这也是我国第一次设立”营养周“.
目前,国人存在六大营养难题。生活水平提高解决了”吃饱“问题,却也留下不少营养难题。难题一:膳食相关慢性病问题突出。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教授马冠生指出,近年来,与膳食营养相关的慢性疾病(包括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不断攀升,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新挑战。《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显示,2010 年我国超重率、肥胖率已分别达 30.6%和 12%.难题二:营养不足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中国人吃得越来越”好“,但微量营养元素,包括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依然存在。2004 年 10 月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全国人均每天钙摄入量不到 400 毫克(推荐量为 800 毫克),维生素 B2 为 0.8 毫克(推荐摄入量为1.3 毫克),维生素 A 为 476 微克(推荐摄入量为 800 微克)。难题三:公众营养知识缺乏。营养相关的知识随处可见,人们似乎越来越懂营养。但中国营养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翟凤英表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颁布多年,居民宝塔的知晓率却仅为 30%左右。很多人知道”应该粗细搭配、饮食要多样化“,却很少有人清楚怎样才算粗细搭配和多样化。很多人购买食品时会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但通过营养标签决定购买与否的人还较少。近期出现的小学生”辣条“热卖就是一个警示的例子。难题四:食育缺失。
关于食物营养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应该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的”食育“完全没有得到重视。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教育中这方面的知识基本没有;除食品、营养、医学专业外,其他专业几乎不涉及营养相关知识。而日本早在 2005 年就制定并实施了《食育基本法》,在学校普及营养及食物相关知识。难题五:营养科普混乱。如今谈营养的”专家“越来越多,媒体报道也越来越多,但马冠生指出,做营养科普的”专家“和媒体中,有很多并不专业,传播的饮食观有时甚至是错误的,张悟本、林光常等都是典型的例子。难题六:错误养生观念根深蒂固。类似于”蜂蜜+洋葱=眼病“的食物相克论,以及”早上吃苹果是金,中午是银,晚上是铜“的饮食谚语,尽管已经被营养专家多次批驳,很多人仍然深信不疑。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孙君茂研究员,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所长陈雁等均表示,”国家营养周“旨在通过科学界主导,全社会、多渠道集中力量进行的核心营养知识传播,使民众了解食物、提高健康素养,提升国民素质,实现中国”营养梦 健康梦“.为实现”健康中国,强壮中国人“的目标,营养周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系列营养目标清楚的、全民参与的健康传播活动,以促进公众良好习惯的养成。
营养问题殃及整个社会:慢性病数量激增、孩子体质变差、容易生病……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可能与营养状况有关。马冠生表示,营养问题带来的影响甚至殃及整个社会。引发慢性病,增加死亡率。大量研究表明,不合理膳食会增加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多种慢性病的患病风险。慢性病还会给家庭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资料表明,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 70%.营养不良则是我国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相当一部分肿瘤患者由于营养不良无法接受或坚持放化疗,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显着降低。胎儿畸形,幼儿发育障碍。孕期体重增加过多的女性,产下巨大儿(大于 4 千克)的比例高达13.8%,这会增加宝宝成年后肥胖的风险。营养与胎儿畸形也有一定关系,比如叶酸缺乏可引起流产、死胎,甚至新生儿唇裂、腭裂和神经管畸形;孕期贫血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出生后的神经行为及智力水平。儿童铁缺乏则可使认知测试分低 0.5 个标准差,智商降低 5 分~8 分。拉低生活质量。缺膳食纤维可能导致便秘,缺钙和镁可能导致失眠和情绪不稳,缺锌可能导致没有食欲,缺维生素 A 可能导致皮肤干燥及夜盲症……这些小毛病难免降低生活质量。对老人来说,营养问题还会导致疾病恶化、失能失智。数据显示,美国 65 岁以上急诊患者中,16%营养不良,60%存在营养不良或营养不良风险;针对北京、上海、广州等 5 城市 65 岁以上老人的调查发现,超过 50%存在营养不良风险。阻碍社会经济发展。据世界银行统计,仅铁、碘和维生素 A 三种营养素缺乏造成发展中国家每年的经济损失达到 GDP(国内生产总值)的 2%~3%.7.3%的全球疾病负担源于微量营养素缺乏。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计,2005 年~2015 年期间,在中国因心脏病、中风和糖尿病所导致的早死而减少的国民收入总估计值为 5580 亿美元。均衡补营养要当大事抓:过去 20 年间,国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营养学会公共营养分会主任委员张兵指出,其中最主要的变化就是蔬菜和主食摄入量明显降低,特别是主食,从过去平均每人每天 500~600 克下降至 400 克左右。同时,植物油和动物蛋白的摄入却大幅增加,植物油从过去的每人每天 25 克左右激增到 50~60 克。虽然这样的变化也有好处,但总的来说,还存在缺陷,建议国人注意一些营养素的摄入:铁元素。调查显示,妇女儿童中患有缺铁性贫血的人约占 20%,应适当多吃红肉、海带、豆腐等。维生素 A.由于习惯问题,国人吃鱼较少,猪肝等食物又含较高水平胆固醇,导致一些人摄入不足。钙。国人钙摄入不足推荐量的一半,因此应引起重视。
不同人群对营养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主任委员苏宜香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从怀孕到新生儿出生后 2 岁是营养效率转化的最关键时期,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怀孕期注意适度饮食,保证在膳食平衡基础上适度增量;婴儿 0~6 个月保证整个哺乳期内的营养均衡,但要注意避免营养过剩,最好不要给孩子吃配方奶,否则孩子易患肥胖症;孩子 7~24 个月,大多数食物都能以辅食形式让孩子尝试,培养其不挑食的习惯,这比单纯补营养更好。中国营养学会老年营养分会主任委员张坚认为,老人应先从意识上改变,别因为怕胖,过度控制食欲。优质蛋白要适当增多,肉类、乳制品、蛋类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建议每天蛋类摄入 30~50 克,鱼肉 50~100 克,红肉 50~75 克。
蔬果是每天微量元素摄入的重要保障,同时可适当服用膳食补充剂,但不是越多越好。三高人群控盐是重中之重,限油控脂则要注意”三少“,即少吃红肉,少在外面吃饭,少吃快餐。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秘书长、北京医院营养科主任孙明晓则认为,老百姓对营养的关注不足问题也很严重,有人轻视,有人盲从所谓的”妙方“、”偏方“,这都会带来健康问题。建议将营养评估看作是体检的一部分,每年定期查一次,听从医生的专业指导,根据自己的营养状况及时调整饮食,以杜绝慢性疾病发生和发展。
因此,使民众充分了解食物,提高健康素养,促进公众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营养健康的生活新方式,是饮食伦理未来发展趋势和努力方向。
(二)绿色低碳
绿色环保食品是指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国家有关的专门机构认定,准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绿色环保食品除指无污染的可食用的绿色植物外,还包括取得国家有关食品监测中心按国家食品卫生标准检验合格的食品。在许多国家,绿色食品又有着许多相似的名称和叫法,诸如”生态食品“、”自然食品“、”蓝色天使食品“、”健康食品“、”有机农业食品“等。由于在国际上,对于保护环境和与之相关的事业已经习惯冠以”绿色“的字样,所以,为了突出这类食品产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严格的加工程序,在中国,统一被称作”绿色食品“.绿色产品的优势在于,安全等级最高:在原料耕种、加工过程中均不采用任何化学合成物质,营养安全,较普通食品比较,绿色食品含有较多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生长必须营养素,且营养成分不易破坏,有助身体成长,采用优质有机原料,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肥料、生长素等,无重金属及毒素残留,不添加任何防腐剂、人工色素、不含转基因成分,产品获得有机认证且每年都进行复审。纵观人类的饮食特点,其发展的走向是: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犷到精细、由天然到人工的发展过程,由于人们在生活实践过程中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把全面返璞归真,获得天然食品作为人类对饮食的追求已经得到了全球各国的认同,这也是未来食品行业的发展方向。坚持生态低碳的理念,体验自主农业耕作和发展有机农业生产,保障食品的供应,建立示范现代农业技术,打造有机鲜活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让人们能够在自然中更多的体验绿色、健康、生态的新生活和绿色环保的饮食理念,其中有机、绿色、天然食品已成为时尚人群的追求。从物质条件匮乏,①从最早的挖野菜等食品短缺时期到新世纪食品行业快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对食物的选择品种是如此丰富,不论何时都有机会吃到新鲜的水果和各类食物,有鱼,有肉,素食,可以说是只要人类能够想到的食物,都有办法获得。然而,人们在品尝食品的同时,无法再体会到来自食物本身最自然的味道,近几年来,各种食品安全事件的威胁,使得人们谈”食“色变,饮食问题成了最大的疑惑,人们在追求各种奇异的饮食后,开始返璞归真,乡间污染较少的天然蔬菜和五谷粗粮等成了人们喜爱和追求的食材,人们开始关注农村和农家乐等山清水秀的地方,饮食从来都和人的内心联系在一起,人们在改变自己的饮食追求和特点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己的内心选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崇尚自然、注意安全、追求健康的消费观念越来越普及,低碳是全球趋势,因此环保食品产业也必然低碳环保,因此积极在未来人人参与环保,践行绿色生活的理念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实践,绿色环保食品必然会成为一种时代的要求和发展趋势。
(三)勤俭节约
自古”败由奢侈,成由简“,俭以养德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奢侈消费现象严重,特别是存在突出的公款吃喝问题,不正确的饮食观念和与之带来的诟病,造成了极为严重和恶劣的社会影响,公款消费,大肆浪费,饮食不节,更有”五斤哥,六斤姐“等拿酒拼命的儿戏现象出现,所以,要对这类歪风邪气加以调整,并提倡形成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以及全面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消费不能是盲目的。消费需要引导,需要健康、科学而有序。社会消费水平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又要推动经济;个人消费除要量力而行、量入而出外,还应提高消费品质。我们应当基于对经济的研判,用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清醒认识和正确的消费文化来指导和统领自己的生活方式,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我们要全面准确地领会节俭的精神,一方面要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来促进经济增长;一方面又要避免片面强调消费,重蹈芙国社会一度消费无度导致金融危机的覆辙。节俭并不是简陋,而是要提倡适度消费,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以营养与健康为前提,注重合理的饮食方式,不被所谓的社会地位和利益关系等外在东西所影响,使资源得以合理利用,并真正发挥食物在其中的作用。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因此,饮食伦理要形成健康的发展思想,特别是要以适度和节俭作为其中的基本原则,饮食伦理强调饮食和伦理的内在关系,主张适度消费,让消费和饮食伦理相结合,提倡消费节俭化,根据人群不同的情况,量力而行,合适而知至。
一、以人为本的军事伦理教育的理论基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发展观指出社会总体的协调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任何背离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短视和没有生命力的。军队作为国防建设的主体,它的现代化首先要以军人为本,让军人具有正确的军人...
廉与耻是儒家道德哲学的两个重要范畴。笔者之所以将这两者加以综合考察并阐明其当代意义,主要是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廉与耻既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伦范,又是密切相关的品性规范。不论是在儒家现世文献还是出土文献之中,廉与耻经常单独被加以运...
当代灾疫,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人为灾祸。《灾疫伦理学:通向生态文明的桥梁》(人民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一书就是探讨面对频发的灾疫之难,而展开对人类行动的检讨,探索如何通过防治灾疫来重建生境、重建文明的道路。《灾疫伦理学:通向生...
3库珀行政伦理思想的学术价值和对我国行政道德建设的启示3.1库珀行政伦理思想的学术价值。2002年ASPA邀请众多学者出席探讨重大议题(bigproblems)议程,库珀从过去30年有关行政伦理方面的学术着作中,可以提炼出五项规范性标准。为公共行政实践提...
一、问题提出创造性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心理品质和能力(SternbergLubart,1996,pp.677-688).社会的发展呼唤创造性(创新性),然而,创造性的匮乏在某些社会已经成为顽疾,这其中的内在机制如何?与社...
20世纪初美国新人文主义代表人物欧文?白璧德基于对西方传统人文主义和西方现代社会状况的反思和批判,提出了新人文主义思想。他认为人文主义在不断发展中打破了人文主义适度与均衡的根本原则,尤其是以培根为代表的功利主义和以卢梭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对西方现...
摘要1923年,科玄论战引发了中国近现代社会以来第一场人生观问题的激烈讨论。科学派主张科学足以解决人生问题,以否定传统玄学之价值。玄学派则认为科学并不能解决人生问题。在科学派与玄学派对待人生问题的尖锐立场之外,东方文化派的杜亚泉提出了具有调...
中国古代慈善事业自商汤的赈恤饥寒发端,饥者食之,寒者衣之,不澹者振之,天下归汤若流水[1],在宋代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日趋兴盛,善堂善会的数量迅速增加,慈善机构种类繁多,慈善活动内容丰富[2].这一趋势构成了清代中期文宗阮元的政治、文化活动的社会历...
现代人要走出漂泊无依的状态, 应当重新重视价值理性对实现人之生命意义的引导作用, 重新恢复“情”应有的文明地位, 使人在情意感通中冲破个别性的束缚而与他人“伦理地在一起”, 使“伦”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
阿昌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西部地区,是云南特有的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之一。阿昌族伦理思想是阿昌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道德观念的总和,是阿昌族一切文化活动的主轴和基调,对本民族的思想、行为起到约束、规范、教育的作用。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