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伦理学论文 >

饮食伦理的实践路径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8-30 共9026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五章 饮食伦理的实践路径

  一、饮食伦理教育

  在正确认识饮食伦理健康发展的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各种在现实中可以实施的发展策略,以保证科学和伦理健康发展的全新模式,并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达到自然生态科学发展的目的。

  生态伦理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关联作为其中主要的研究对象。因此为了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求人们积极的关心和爱护自然环境。自然道德的最高原则是尊重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完整。人类与地球在系统中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只有保持稳定的发展才能有助于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

  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极其重要的。这就要求懂得敬畏天地,万物共存,热爱客观存在的自然生命,存在即合理,我们要尊重地球上不同生物的存在,并对其中的各类地球生物予以足够的关爱。保持地球的完整性还要求:反对对大自然掠夺性的开发,即反对资源的浪费。为了使地球环境不受破坏,就不能随意地对人类生存的环境加以破坏,特别是要减少废弃物和垃圾的随意排放。但是,人类仍然会实施一些破坏生态系统的行为,具体有:生产和消费各种垃圾食品,随意地猎杀各类动物,砍伐森林等。这些非理性的行为,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失衡、生态环境污染、生物链条断裂、生物物种减少等严重的后果,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同时也给人类社会的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机。

  因此,积极加强生态文明和自然环境道德教育,强化人类的伦理道德建设,坚持低保环保的生活方式,以及不断优化人类社会的生态环境,以更好地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为人类与社会的共同生存环境创造更好的条件。

  (一)饮食伦理制度化建设

  鉴于国家立法层面已经出台了安全监管领域的基本大法,并致力于在此框架范围内进行监管体系和法律细则的完善,因此解决我国的饮食伦理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努力,切实解决饮食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其中有效途径有:

  1、强化对食品安全检测监督结果的定期公开制度。对于不同区域的食品安全检测结果,灵活选择适用区域和人群,通过公开的渠道向大众公布。例如,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在1976 年 11 月创办了一本面向大众的杂志《选择》,该杂志不接受任何商业广告,内容主要是专业的检测报告,所有的检测结果均为工作人员从市场上自购的商品,不允许由企业提供获得,企业在测试完成之前绝对不会得到产品即将进行测试的通知,如果采购人员和检测人员向所测试产品的企业泄露了相关资料或者接受馈赠,将触犯相关法律,并有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2、在各部门综合协调监管的基础上推进监管的专业化。2010 年,我国成立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初步建立了由国务院、地方政府、食品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基层群众组织、新闻媒体等组成的复合型、立体型监管体系。这个监管框架与美国由总统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综合协调,多部门具体负责的综合性监管体系比较类似,不同的是,美国的食品药品管理局事实上是独立的监管主体,农业部负责动植物检疫,环境保护署负责监测食品添加剂和农药残留,各部门之间使用备忘录作为协调机制。相比之下,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部门涉及了质监局、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工商管理总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应该推动食品安全监管的适度专业化,并完善地方政府综合协调机制。

  3、强化执法检查,提倡制度刚性化。对于执法部门的监督在国内外都是一个难点问题。为保证食品在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安全,应逐步建立食品追踪识别标志制度,对食品安全的自检、抽检记录都有据可查。我国在《食品安全法》中规定有违法行为无须造成后果也可以定罪,是希望增加违法成本和震慑犯罪,但执法机关对于具体认定和执行尺度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为了对执法部门形成有效制衡,客观上需要强化执法检查,严厉追究执法机关不作为和徇私舞弊的责任。

  4、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公众参与和消费者保护机制。公众参与程度的差别,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在食品安全监管中最大的不同。我国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通常会求助于消协。但各地的消协都挂靠在工商行政部门内部,由同级工商部门主管,削弱了消协作为法定职能非政府机构的独立性,难以协调物价、质监、食品药品监督等诸多部门的关系,也限制了其社会公信力的发挥。而境外的消费者维权组织不仅数量众多,甚至通过自身力量推动了国会对食品安全方面的立法改革。在香港,消委会的委员由行政长官亲自任命,并在媒体公布,任期两年,其运作保持高度透明,可让公众问责,独立处理来自消费者的投诉和其他各种事务,处理结果不需要向政府通告,对经营不当、屡教不改的商家,消委会会公开商家的名字。总结境外消费者保护的经验,我们认为只有广泛激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监督权,充分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切实维护受害消费者的权利,食品安全问题才不会在朗朗青天之下遁于无形,食品供应链上的利益相关者才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以身试法。

  民主是人类社会由落后野蛮走向现代文明的标志体现。最核心的内容则是三项原则:自由、平等和公正。以上的这些原则都是以个人视角提出来的,人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寻求自由,但是这种自由并不是指人类受到压迫,无法摆脱发展困境,而是人类要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调整人的行为和工作理念,以实现维护和体现人与自身的和谐。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只有当人类满足了其最基本的自然需求时才会考虑获得其他层次的需求,如情感需求等。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食品对于人类发展的意义十分重大,而且这种重要性不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改变。因此,饮食伦理问题是事关人类是否能够在社会上健康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问题,同时也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

  但是,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确实令人感到惶恐不安。“三聚氰胺”“地沟油”、“苏丹红”这些有关饮食安全等事件的出现,让人必须认真对待和重视思考涉及到危害人民健康的食品安全以及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管问题。①同时,因食品生产和出售的安全问题而导致的死亡事件在不断上升,这些问题已经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威胁。尽管政府通过出台相关的政策,以及一系列的法律,都没有收到初期的效果。所以,对于我国食品的安全监管问题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饮食伦理的实践探索

  法律和道德是最基本的社会规范,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使得社会更加有秩序地向前发展。法律和道德有些地方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法律的某些条款也反映了道德。

  进入新时期以后,我国社会已经开始步入了极其复杂,而且是处于转型阶段的新时期,各种矛盾在此阶段突显,所以道德对于保证各行业,各部门的行为更加规范的作用不大,也没有办法阻止一些不法行为的发生。如在食品安全领域的一些不道德行为,很有可能会牵涉到多方的利益,如果只是完全依靠人们的自律,往往无法约束不法行为。

  要强化法律和法规建设工作,运用法律这一武器起到支撑作用,并为道德建设工作的开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所以,我国要不断通过强化饮食法律法规建设工作,并以法律手段对食品生产者的行为加以约束,更好地促进当代中国饮食伦理的全面发展,具体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制定动物保护法中,避免和减少在饮食过程中随意杀害动物的事件发生,特别是要对稀有动物加以保护。

  其次,要使相关的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得以不断完善,从而使人们在饮食中的相关行为得以规范,并尽最大可能保护好消费者的利益,避免人群在外出消费时,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侵害。

  再次,要使与腐败相关的立法得以完善,使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行为受到约束,以减少与避免公款吃喝等不良风气带给社会的危害。

  最后,努力形成由公民参与的饮食伦理宣传,政府对饮食伦理的制度化建设,同时对相关企业和餐饮业的新要求。

  同时大力提倡绿色健康环保的新生活方式和饮食理念,比如: 1、避免和减少使用动物产品:转向一个弹性素食者、素食主义者,严格素食主义者或者类似的生活方式。其中,肉类和其它一些动物产品都是资源、能源密集型产品,动物产品生产效率不高,且会导致可用的热量和蛋白质的净亏损,减少或戒除动物产品是绿色饮食的最优推荐 2、吃五谷杂粮:选择全谷物、全水果和蔬菜、坚果和豆类,这样可以减少加工处理、减少包装并且有更好的健康效果。3、增色你的选择:混合食用各种新鲜水果、蔬菜、全谷物和富含蛋白质的豆类,食品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抗氧化剂和营养成分,不偏食可以改善健康。4、少接触垃圾食品:避免反式脂肪,高果糖谷物糖浆,人工甜味剂和垃圾食品缺乏营养,且过度加工。5、选择质量而不是数量:通过吃少而质量高的食品以保证不超标。少吃是一种节约金钱和能源的好方式。通过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适当的分配,也可以降低医疗成本。6、食用多余食物:为以后节约一些。食用合适的剩余食物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这样既可以避免浪费同时也节约了时间、金钱甚至卡路里。推迟享受而不是因为好吃就大快朵颐。做更合适的分配和享受剩余食物可以节约时间,除了节省时间,你也会因减少炊事而节省金钱和能源。7、吃的结构简单的食物:保持简单,食用低成本和环保的简单的饭菜,减少我们的主食需求,减少对世界资源的价格压力,从而使全世界的穷人有更多可获得的资源。8、减少食品外包装:通过吃全食品、未经加工的食品对于保质期比较短的物品,如保鲜产品,带上你自己的袋子,并且优先处理那些没有预先切开和预包装的物品,可以节省资金和资源,产品也可能更新鲜。9、支持可持续性食物:选择有机食物也是一种不错的短期做法。10、食用本地和品尝当季食物:支持当地和季节性产品,以避免额外的能源消耗、节约远距离运输成本和温室大棚。

  二、生态文明视域下的饮食伦理发展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饮食新伦理研究要求我们站在生态的高度,对当前的饮食和伦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实践,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指导和约束人们的各项行为,并提出绿色,生态,环保的饮食理念和生活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绿色旗帜,从生态构成的各因素来看,最有影响力的就是文化的力量,它涵盖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具体思想,实现路径,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如何解决各类问题等。而中国的饮食文化则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然而由此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已经步入了高速发展阶段,环境问题和食品问题已经对于人类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甚至还有人谈到这一切都感到惶恐不安。所以,我们要认清历史和现实,借鉴和制定好的方法和措施,以促进饮食和伦理的健康发展,更大的保障和保护人们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让饮食达到一种非常和谐美好的状态,以有利于个体,有利于社会,有利于生态环境,有利于人类更长久的未来发展为出发点,因此在生态文明视域下饮食新伦理的研究也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和重大意义。

  (一)饮食伦理的发展方向

  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变化和深入,饮食伦理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会朝着更加注重:饮食礼仪化、身心和谐化和绿色素食化的新的伦理方向发展。

  1、饮食礼仪化,我国上下五千年创造了优秀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形成了统一的道德准则及完备的礼仪规范,所以一直都被看作是一个历史文明古国。礼仪文明在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存在,而且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在饮食方面这一点体现得尤其突出。《礼记·礼运》说: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人类的饮食活动都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礼仪规范有关,通过这些饮食礼仪的规范,可以很好的倡导和引领着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风气,加强人文和伦理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主席在春节团拜会上讲话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在人类走向现代文明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要放弃不合理的饮食行为和礼节,继承和发扬那些对今天的人们尤其对教育年轻一代来说,仍有积极意义的饮食礼仪,如:尊老爱幼、敬重师长、长幼有序、宽厚慈爱等,并将这些礼仪结合现代社会人文发展的特点,根据时代的要求,积极的加以改进、优化和传承。同时,还要努力改变各种不文明的饮食行为与饮食方式从而在全社会形成饮食文明的新风尚,使饮食聚会变得彬彬有礼,有理有节,温馨愉快,这也是时代的要求和良好的未来发展趋势。

  2、身心和谐化,“和”是中国古代文化重要的审美范畴,其基本特征是追求天人合一、人人和同。饮食通常也称“烹调”,“烹”只是做熟了而要想使饮食口味好,则全要靠“调”,“调”可以说是中国饮食文化所特有的方法。食物原料有各种不同的性能和味道,所谓调,就是使之更符合人们的口味。此外还要调色、调形,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调味。“味”大多数情况下则要通过“调”才能实现,亦即通过人工调理,使饮食原料和佐料的气味相互渗透,达到美味的至境。这种调和五昧的习惯,实际上是阴阳谐和观念在饮食文化中的具体表现。饮食中的“和”还表现在和合敦睦相互情感、整合社会人际关系。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交流,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所以中国哲学观念体现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审美观念中,就表现为“味”与“和”,其中尤以“和”为核心。这种倾向,正应验了“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的观念,成为饮食伦理最重要的哲学内涵和审美特征。人类善于在极普通的饮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与意义。饮食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人类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着对生命延续的喜悦,“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 ,结婚时要“吃”,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一番。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精神文化的许多方面都与饮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到治国之道小到人际往来都是这样。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认知层面的变化,未来的饮食更加倾向于艺术、感性。由原来饮食对味的偏重,把饮食推向了艺术的领域。吃,远不是为了饱,为了营养,“色、香、味”是欣赏烹调的艺术,是一种精神盛宴上的艺术的享受。人类的饮食从古至今表现为感性对理性的超越,致使饮食伦理中充溢着想象力和创造性,饮食早已超越了维持生存的作用,它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肉体的存在,而且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对于快感的需求。

  人类饮食主要起到了两个作用,其一就是为了生存,其二就是追求和乐之美。人类先要实现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人与动物是有区别的,这一区别主要体现在:人类不只是学会如何生存,同时还有其他方面的追求。人们通过使用多种工具和技术等,对食品进行加工,不只是使食品味美,色香,还配以美器、美名和美景,使色、香、味、形、器、气融合一体,达到一种“和”的境界,使人的身心在这样的饮食活动中,体会到一种心灵的愉悦和身心的和谐及美好,不仅可以全面满足人类的食欲,还可以提高人类的视觉感受,即从艺术的角度获得情感等各种精神追求,从而把人类的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统一为一个整体。“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这是饮食所带来的精神美感,也是饮食伦理所独有的特点和魅力。因此人们也提出了净土慢生活运动的理念,其目的就是通过这种慢和简的饮食方式来缓解在压力紧张的社会生活中人的情绪。因此通过饮食,以达到身心和谐愉悦化,也必然是饮食伦理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3、绿色素食化,纯素食也是未来新饮食伦理的发展方向。很多国家的民众将素食作为一种值得推荐的生活方式,素食被认为是对抗很多慢性病的重要途径,比如有二成英国人是素食主义者,严格的素食主义人口在美国达到了 0.5%.素食主义的群体中相当部分是高端人士,他们被认为更有知识和耐力来完成生活方式的转变。而素食主义的哲学推动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着名哲学家彼得·辛格,他也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伦理学家”.彼得·辛格的核心工作是动物伦理,素食主义则是饮食伦理的一种必然结果。彼得·辛格的思想可以分为三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减少痛苦论”.素食可以减少我们给动物造成的痛苦,辛格把素食与人们对待动物利益的道德良知联系起来,为了满足肉食需要,人类就得养殖食用动物。大规模养殖食用动物而不对其造成很大的痛苦,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工业饲养不仅条件太差,而且还会有各种工业化手法来刺激它的生长。中国很多养殖工厂都用激素来催长动物,所以,“素食者将结束非人类动物遭受屠杀和痛苦,同时规避了工业化养殖的毒害。”第二个层级是“保护环境论”.粮食种植和畜牧业相比,占用资源少。

  畜牧业同气候变化、水体污染、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密切相关。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交的报告显示,畜牧业是环境问题的重要推手,它制造了至少 18%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如果素食主义能成为全球性潮流,能取代一半的畜牧业,那么不仅能大幅度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提供更多的粮食。饲养禽畜不仅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还极易造成水污染,养殖动物要与森林争地,为了扩建牧场,人们毁坏了森林。像美国这样“肉食性国家”要用好几倍的粮食来生产肉类。如果能够逐渐降低肉类生产,那么将生产更多的粮食。从太阳能转换来说,粮食是一级的,最直接的,畜牧是建立在粮食上的二级使用,它相当于造成了能量的损耗。第三个层级是“素食愉悦论”.很多科学家已经证明了大量摄取植物蛋白是优于动物蛋白的,素食者一般长寿且健康。更重要的是,素食使人与食物,以及大自然产生一种新型关系,辛格说,“由于没有肉来麻木我们的口味,我们体验到直接从地里采摘的新鲜蔬菜的愉悦,这是一种跟大自然更为亲近的关系。”素食主义绝非是一种象征性的姿态,而是一个自我克制的新型关系的建立,而且素食主义是有差异的,有纯素食,也有过渡性素食。即每个人都确定以吃素为主,但不必“一口鱼肉”都不吃,一些素食主义也包括一些动物性产品,如蛋和牛奶,或者吃素同时也吃鱼和海鲜,所以真正的素食主义应当是考虑到人类的“杂食”基础,然后尽量鼓励人们吃更多的素。所以,辛格提出渐进性方案,比如用植物性食品代替肉类,用散放养鸡场所生产的鸡蛋代替工厂化养鸡场的鸡蛋,用豆浆、豆腐或其他植物性食品代替牛奶和奶酪,但不必拒食所有含奶制品的食品,可以吃荤边素,素食主义的核心饮食基础是排除红肉--即含有肌红蛋白的牛肉羊肉和猪肉。素食主义的精神核心是“没有肉欲,就没有伤害”,现代肉类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令人震惊,从畜牧场、养鸡场或其它养殖区流淌而来的肥料和废水都会污染水资源,为了吃肉而饲养动物会带来一些后果:雨林的破坏、全球温度上升、水质污染、水源枯竭、土地沙漠化、能源滥用,以及世界性的饥荒。将土地、水、能源和人力用来生产肉类,绝对不是有效使用地球资源的方式,素食对生态平衡的保护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成本最低的化解地球生态失衡危机的方法。因此素食者在保护地球自然资源方面贡献巨大。①2015 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是“促进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意为:每个人都有必要花点时间思考我们的生活方式--如何购物、饮食、旅行……以及这些状态对地球的影响。中国的主题“践行绿色生活”相得益彰,在我们评估自己的生活方式后,用一些改变,给我们的环境更多一些关爱。

  综上所述,饮食伦理必然走向更加营养,环保,节约资源,以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发展,这也是饮食伦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饮食伦理的历史使命

  在人类与自然关系间对立、征服与被征服的漫长进化过程中,在生态危机呈现多元化的今天,中国特色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把全面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然辩证法的思想,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个文明发展的和谐统一;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要改变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更加重要的是要调整生态伦理观念,以及道德意识,甚至是人类的行为,所以要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生态文明理念。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将会以一种全新姿态展示于世界民族之林,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内容,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主要的建设目标是要做到中国经济发展、科教进步、民主健全、社会和谐、文化繁荣和人民生活殷实。表现在饮食伦理方面应该积极的加强教育,理论联系实践,将饮食文化的伦理基础分析清楚,并在具体的饮食文化活动中积极作为。同时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价值观,所以必须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为内容,引导人们走科学、和谐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形态。而当代饮食存在着伦理的缺失,出现了异化现象,对于人们的生活影响较大。因此要积极做好这些方面问题的分析,对异化的内容给予合理的制止和纠正,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作为发展的核心,积极的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对饮食问题的伦理研究,秉承了问题研究的传统,是对现实问题的展露和分析,同时也是对伦理学理论的生发、检验和拓展。在深化理论认识的同时,搭建不同文化群体可以相互沟通、相互对话的理论平台,并使其向体制化、建制化方向发展,做到通过伦理学术研究、立法、制订管理办法等途径,把个案研究成果向法权体系渗透,发挥理论对实践的引导和范导作用。饮食伦理研究契合了西方哲学理论范式变革和伦理学发展阶段转型的新趋势,在沟通事实与价值、现实与理想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关于饮食伦理的重大现实问题的讨论,用高度综合性的哲学智慧去评价有争议的行为和制度,达到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整体透视,从而指导行为选择、制度创新和建设,切合现代哲学鲜明的人学化诉求和真切的实践关怀,体现了应用伦理学直接关注实践,关注现实问题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总之,饮食伦理研究从社会发展的视角去思考当代人类所遭遇的生存危机与发展极限,其终极价值和使命是弘扬尊重生命的伦理精神。它对我国实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在生态文明视域下的饮食伦理研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使命。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伦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