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企业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企业管理论文 >

中国工商银行虹口支行网点竞争力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1-12 共389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实证分析,旨在研究中国工商银行虹口支行现有的网点整体经营和管理情况,并在比较分析和区域内同业网点经营的基础上,引入可比网点概念,以探索未来商业银行网点竞争力提升的战略方向和路径,构建网点全景视图、梯度进步模型和网点竞争力评价体系,为制定网点竞争力提升战略提供参考。

  随着新巴塞尔协议的逐步深入,我国银行业金融市场的政策逐步放开,外资银行可涉足的市场内容逐步增多,为了贯彻保持与市场发展同步,通过对网点竞争力的提升战略研究,从而实现进一步的战略发展,优化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整体布局。

  网点竞争力提升表现在许多方面,一些如企业文化建设,社会责任承担,都是一些网点竞争力的软性方面,本文虽然有所涉及,但不够深入。因此,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网点竞争力提升的战略研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6.1 全文结论

  我国商业银行,作为国内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对整个金融市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作为银行同业中的巨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更是在此中间扮演着主角的角色。中国工商银行,作为全球市值最大的银行,其惊人的盈利能力让世人瞩目。但,我们也必须看到,面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存贷利差空间不断收窄,网络金融对银行负债业务的冲击,中国工商银行必须寻找提升其作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国内拥有网点数量最多的一家商业银行,其网点竞争力的提升也因此成为了十分重要的一项课题。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重新规划和设计新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对中国工商银行的基层网点竞争力提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于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从竞争战略理论的各个阶段展开,通过对着名管理学家法约尔、美国经济学家巴纳德,以及哈佛商学院教授安索夫的论述进行研究,对竞争战略理论有了一个全面地了解。接着,本文选择对动态竞争战略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尤其是比较了以哈佛商学院教授肯尼思·安德鲁斯的战略设计学派和以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战略定位学派的观点。战略设计学派认为对战略的选择应当更为清晰、明确,便于人们的执行。而战略定位学派则认为战略最为重要的部分是其本身是否具备稀缺性。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也对业务流程重组和以思科公司和 IBM 公司为代表的网点转型理论进行了研究,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逐步寻找到中国工商银行提升基层网点竞争力的理论依据。本文的第三章到第五章为核心部分,分为运用了 SWOT 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寻找对网点竞争力提升的方法,并得出了需要制定差异化的网点竞争策略这一重要的结论。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 中国工商银行基层网点竞争力提升必须采取差异化的战略。要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对不同网点实施差异化功能定位,把网点打造为全行发展零售业务的基础平台。(2) 在差异化战略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基层网点可比标准,对基层网点进行差异化的功能定位,通过建立基层网点差异化进步模型,调动网点面向客户的产品配置销售积极性。

  本文通过对中国工商银行网点竞争力提升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后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中国工商要提升网点的竞争能力就要将传统业务操作型的网点,转化为提升客户满意度并增加销售的重要渠道,使之成为产品配置销售型网点,进而打造全功能型网点,实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基层网点差异化服务模式。

  (1) 把处于不同区位、发展前景好的网点,建设成为全行发展零售业务的“主力军”。根据网点所处的区域特色,建立网点可比分类标准,提升该行服务特定目标客户群体的能力。

  (2) 为更好得对各类网点进行分类指导,激励网点相互间的比学赶帮,实现系统内的晋位争先,建立竞争力梯度评价办法,来反映网点的经营等级。根据网点自身经营状况,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资源禀赋,对各类网点实行梯队量化评价,确定五个网点梯次。第一梯队为标杆网点,第二梯队为支柱网点,第三梯队为主力网点,第四梯队为潜力网点,第五梯队为低效网点。梯队量化评价以现有经营规模为重点,同时结合网点竞争力评价结果和当地资源禀赋,既体现分行现有的经营基础,同时考虑分行发展空间和潜力。

  6.2 研究展望

  (1)中国工商银行分支机构数量很多,覆盖全国、乃至全球,因此基层网点间的差异性也比较大,因此实证分析中,仅仅以虹口支行为例,一来数据收集方面显得不够充分,二来样本量也不够。没有兼顾到中西部地区和沿海地区的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差异,市区网点与郊县网点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对于中国工商银行网点竞争力提升的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评价。

  (2)面对近两年来层出不穷的国内外环境,基层网点竞争力提升是实现中国工商银行整体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通盘考虑下,中国工商银行基层网点的竞争力不应仅仅局限于经营能力和转型发展的问题。也需要同时面对风险控制的问题。因此,将风险管理与网点竞争力提升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和分析,也是以后进一步研究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1] 陈华. 基于新网点主义的商业银行网点转型思考 [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2,(2).
  [2] 陈麟. 商业银行网点转型浅谈 [J]. 现代金融, 2008, (3).
  [3] 陈四清.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性分支机构开展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 [J]. 金融论坛, 2008, (2): 67-70.
  [4] 代星军. 对国内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几点思考 [J]. 东岳论丛, 2009, (5).
  [5] 邓启峰, 蓝文兴. 国有上市银行效率的实证分析:2006年-2008年 [J]. 河北金融,2010, 7: 16-18.
  [6] 贺建清. 中国版巴塞尔协议III对银行业的影响分析 [J]. 金融论坛, 2011, (8).
  [7] 胡婕. 我国商业银行服务渠道竞争力与网点转型研究 [J]. 金融论坛, 2009, (8):78-80.
  [8] 贾明琪, 李成青. 新银行监管模式下的商业银行经营转型思考 [J]. 西南金融,2011, (12).
  [9] 焦量, 郁配华. 商业银行营业网点转型研究 [J]. 金融纵横, 2009, (1).
  [10] 李庆萍. 商业银行营业网点转型研究 [J]. 农村金融研究, 2010, (1).
  [11] 贾春新, 夏武勇, 黄张凯. 银行分支机构、国有银行竞争与经济增长 [J]. 管理世界, 2008, (2):8-14.
  [12] 刘维明. 思科的“新网点主义” [J]. 银行家, 2003, (6).
  [13] 迈克尔·波特. 什么是战略 [M]. 哈佛商业评论, 2004, (1).
  [14] 明茨伯格等. 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15] 彭成.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网点经营转型问题的研究 [D]. 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9.
  [16] 许学军. 新网点主义下银行营业网点发展研究 [J]. 现代金融, 2008, (10).
  [17] 游春, 张绪新. 巴塞尔协议III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影响 [J]. 金融管理与研究, 2011, (6).
  [18] 余淑英. 论我国商业银行网点的战略转型 [J]. 福建金融, 2007, (8).
  [19] 赵海英. 浅析商业银行网点战略优化 [J]. 时代金融, 2009, (04).39
  [20] 赵连友. 国有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理论框架与路径选择 [J]. 金融管理与研究,2011, (8).
  [21] 周艳华. 试论商业银行网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J]. 金融经济, 2012,(10).
  [22] 周焱荣. 银行优化网点网络布局方法初探 [J]. 河北金融, 2008, (6).
  [23] 朱洪波. 推进农行网点优化的战略思考. 中国城乡金融报, 2008-04-07
  
  英文文献
  [24] Alhadeff D A. Monopoly and competition in commercial banking [M].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259-311.
  [25] Altunbas Y, Chakravarty S P. Frontier cost functions and bank efficiency [J].Economics Letters, 2001, 72(2): 233-240.
  [26] Bell F W, Murphy N B. Cost in commercial banking: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banking behavior and its relation to bank regulations [J]. Research Report No.41,Federal Reserve Bank of Boston, MA, 1968.
  [27] Benston G J, Hanweck G A, Humphrey D B, Scale economics in banking: Arestructuring and reassessment [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82,14(4): 435-456.
  [28] Bergen A N. “Distribution-Free” estimates of efficiency in the U.S. banking industryand tests of the standard distributional assumptions [J]. The Journal of ProductivityAnalysis, 1993, 4(3): 261-292.
  [29] Dehejia, R. and A. Lleras- Muney, 2005,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Pathways ofGrowth: State Branching and Deposit Insurance Laws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1900 to 1940”, NBER Working Paper No. 9951.
  [30] Gilberto T. Cost Efficiency and Profitability in European Commercial Banking:Implications for Antitrust Analysis. Web.econ.unito.it/prato/papers/qr69.pdf.
  [31] Gtabowski R, Rangan N, Rezvanian R. The effects from bank deregulation on theefficiency of U.S. banking firms [J].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1994,46(1): 39-54.
  [32] Jayaratne, J. and P. E. Strahan, 1996, “The Finance-Growth Nexus: Evidence fromBank Branch Deregulation”,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111, No. 3, pp.639~670.
  [33] Rossi P S, Markus S, Gerhand Winkler. Managerial behavior and cost/profitefficiency in the banking sectors of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P].Forthcoming, 2005.
  [34] Saunders A, Walter. Universal Bank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M]. New York: OxfordUniversity Press, 1994.
  [35] Wheelock D C, Wilson P W. Technical Progress, In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Change in U.S. Banking: 1984-1993 [P]. Working Paper, 1994.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mba企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