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城镇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未来一段时期仍将继续推行下去。但是,由城镇化引发的失地农民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心理层面的问题正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日益凸显,并受到学界的日益关注。由征地所带来的一系列现实矛盾,引发了农民内心的冲突与不适,心理上冲突与不适又会对失地农民的现实行为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为了城镇化的顺利推进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化解失地农民的心理冲突刻不容缓。
在城镇化的不同阶段,失地农民面临的心理冲突都是动态变化的:征地前,失地农民主要面临着双避冲突与趋避冲突,这两种心理冲突如不及时化解,将会阻碍城镇化的推进速度以及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征地中,失地农民主要面临着由相对剥夺感引发的心理冲突,同时利益诉求渠道的不畅加剧了其心理冲突,极易引发征地冲突;征地后,失地农民在向城市居民转变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制度性排斥与社会性排斥,导致其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不足,同时由城乡价值观的碰撞引发失地农民的心理困惑,导致其城市融入困难。归根结底,失地农民的心理冲突是由征地所引发的现实矛盾所引起的。政府作为征地的发起者与执行者,理应为这一行为所带来的一切风险负责。因此,政府需要树立以民为本的原则,完善不合理的土地制度,规范征地行为,拓宽利益表达渠道,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给与农民更多关怀。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由征地引起的现实矛盾,进而化解失地农民的心理冲突,对于城镇化的顺利推进以及社会秩序的安定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失地农民的心理冲突作为研究主题,把我国中部的一个完整经历征地拆迁的农村作为研究个案,通过考察该地失地农民在征地前、征地中以及征地后三个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一些列现实矛盾,探寻失地农民心理冲突的动态演进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化解失地农民心理冲突的途径。本文试图以个案为缩影,透视中国其他地区失地农民所面临的心理冲突,为丰富失地农民心理层面的研究提供支持。但是,由于笔者的能力有限,致使本文存在一些缺点与不足。由于国内学术界对失地农民心理指标体系的建设还未完成,对失地农民心理层面的相关概念界定还未统一,导致文中的结论更多的局限在对农民日常生活的分析与判断上,缺乏相关指标的支持。此外,由于 D 村的征地事件跨越时间较长,许多村民在接受调研与访谈时,可能已经改变最初的想法,因此想要完全还原 D 村失地农民在征地过程中的真实想法可能存在一些难度。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失地农民心理指标体系与理论体系建设的完成,该领域的研究一定会更加系统、科学。
笔者也希望有更多学者通过实地走访的形式,探寻不同地域的失地农民所面临的心理冲突,进而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为政府更好地推进城镇化提供理论支持,让城镇化的伟大成果可以惠及到每一名失地农民。
参考文献
[1]科塞。孙立平,译。社会冲突的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詹姆斯·C·斯科特。程立显,刘建等,译。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3.
[3]塞缪尔·P.亨廷顿。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R.E.帕克,E.N.伯吉斯等。郑也夫等,译。城市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5]彼得·M.布劳。李国武,译。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6]阿玛蒂亚·森。王宇等译。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斯捷潘诺夫。萧斐,译。过渡时期的社会冲突[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8]古斯塔夫·勒庞。冯克利,译。乌合之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9]尹恩·罗伯逊。赵明华,译。现代西方社会学[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10]拉尔夫·达伦多夫。林荣远,译。现代社会冲突:自由政治随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1]刘建娥。中国乡-城移民的城市社会融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2]李蕊。失地农民权益保障。[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13]廖洪乐。中国农村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14]董彪。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社区中的利益冲突及法律调整[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
[15]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6]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11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7]李培林。 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8]冯晓平。城巿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风险与分化研究--以 D 村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19]李红波。征地冲突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20]涂姗。转型时期的农村土地冲突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21]徐霞。城镇化进程中征地冲突问题研究--以上海市闵村征地冲突事件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22]柳建文,孙梦欣。农村征地类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及其治理---基于冲突过程和典型案例的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4(2):101-113.
[23]刘祥琪,陈钊,赵阳。程序公正先于货币补偿:农民征地满意度的决定[J].管理世界,2012(2):44-51.
[24]陈娥英,孟宏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征地冲突调适化解机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1):89-94.
[25]符明秋,闫娟娟。失地农民社会心理问题研究现状述评[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4(1):24-29.
[26]祝天智。农村征地冲突的整体性治理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3(10):52-55.
[27]黄汝娟,祝天智。农村征地型群体性事件的社会管理根源探析[J].理论导刊,2012(8):69-72.
[28]祝天智。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中的农村征地冲突及其治理[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05):96-98.
[29]李克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4-10.
[30]梁晓娜,吴光毅,陈伟。呼和浩特市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心理适应问题探究--基于首府 15 个“城中村”的调研[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09):4-7.
[31]张莉曼,汤夺先。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心理适应问题论析[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93-97.
[32]邹秀清,钟骁勇。失地农民冲突意愿形成的心理感知影响因素研究[J].资源科学,2013(12):2418-2425.
[33]孟宏斌。资源动员中的问题化建构:农村征地冲突的内在形成机理[J].当代经济科学,2010,(09):119-123.
[34]许佳佳。城市融入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心态的困境及突破路径[J].农村经济,2015(4):93-97.
[35]何安华,孔祥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价“剪刀差”成因及测算(2002-2012年)[J].河北学刊,2015(1):32-41.
[36]杨华。农村征地拆迁中的利益博弈:空间、主体与策略---基于荆门市城郊农村的调查。[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39-49.
[37]谭术魁。中国频繁暴发征地冲突的原因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8,(6):44-50.
[38] 谭术魁。中国土地冲突的概念、特征及触发因素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8(04):4-11.
[39] 谭术魁,齐睿。中国征地冲突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0(03):26-27.
[40]江易华,余凌,黄炜。失地农民适应能力重构:一个分析框架[J].农村经济,2015(9):19-22.
[41]殷红敏。农民安全感与依恋对城镇化意愿的影响--基于贵州省 1796 名农民的调研[J].农业经济,2014(7):75-78.
[42]殷红敏。农民城镇化意愿与响应能力及其影响因素[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44-48.
[43]冀县卿,钱忠好。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与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基于江苏省 469 户失地农民的调查数据[J].江海学刊,2011(6):88-94.
[44]黄汝娟,祝天智。农村征地型群体性事件的社会管理根源探析[J].理论导刊,2012(8):69-72.
[45]沈关宝,李耀峰。角色转型背景下失地农民的社会心理探析[J].探索与争鸣,2010(9):41-44.
[46]李燕琼,魏玲丽。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征用与农民惜地心态研究--基于东、中、西部 1542 个失地农民的问卷调查[J].农村经济,2012(5):33-36.
[47]温铁军,朱学银。土地资本的增殖收益及其分配──县以下地方政府资本原始积累与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土地问题[J].中国土地,1996(4):24-27.
[48]高秀琴。中国农村土地纠纷中农民的心理状况分析及认知调整[J].农学学报,2011(8):60-64.
[49]于志涛。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心理问题透析[J].兰州学刊,2012(7):174-178.
[50]严蓓蓓。人的城镇化与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障碍之消除--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J].人民论坛,2013(26):140-143.
[51]刘守英。以地谋发展模式的风险和改革[J].国际经济评论,2012(2):92-110.
[52]钱忠好,肖屹,曲福田。农民土地产权认知、土地征用意愿与征地制度改革--基于江西省鹰潭市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7(1):28-32.
[53]章明明。心理冲突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24-27.
[54]应星。“气”与中国乡村集体行动的再生产[J].开放时代,2007(6):106-120.
[55]刘文烈,刘晨之。试论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护问题[J].《齐鲁学刊》,2007(3):135-141.
[56]夏永祥。工业化和城市化:成本分摊与收益分配[J].江海学刊,2006( 5):84-89.
[57]刘永湘,杨继瑞,杨明洪。农村土地所有权价格与征地制度改革[J].中国软科学,2004( 4):50-53.
[58]余 戎,罗清萍。以农民为本稳步快速推进城镇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8-11.
[59]胡央娣。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影响因素研究[J].统计研究,2009(4):105-108.
[60]李燕琼,嘉蓉梅。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征用与管理问题的理性反思--对我国东、中、西部 1538 个失地农户的调查分析[J].经济学家,2006(5):84-90.
[61]孔祥智,顾洪明,韩纪江。我国失地农民状况及受偿意愿调查报告[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 7):57-62.
[62]万朝林。失地农民权益流失与保障[J].经济体制改革,2003( 6):73-76.
[63]陈锡文。资源配置与中国农村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04(1) :4-9.
[64]郁晓晖,张海波。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与社会建构[J].中国农村观察,2006(1):46-56.
[65]刘能。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有关中国都市地区集体行动发生可能性的分析[J].开放时代,2004(4):57-70.
[66]刘亮。相对剥夺感与“精英犯罪”[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0(5):111-115.
[67]辜胜阻。借力“双转移”推动就地城镇化[J].农村工作通讯,2015(3):50.
[68]王海坤。 失地农民出路与现实[N].中国经济时报,2004(4)。
[69]***。***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全文)[EB/OL].
[70]葛丰。农民利益严重受损,土地价格剪刀差理应消除[EB/OL].
[71] Deutsch, M. The resolution of conflict: Constructive and destructiveprocesses.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7.
[72] Conbere, J.P. Theory building for conflict management system design.Conflict Resolution Quarterly, 2001,19(2):215-236.
[73]Babette Wehrmann. The Dynamics of Peri-Urban Land Markets inSub-Saharan Africa: Adherence to the Virtue of Common Property vs. Questfor Individual Gain (Die Dynamik peri-urbaner Bodenmarkle in Africa sudlichder Sahara:Festhalten an den Vorteilen des Gemeinschaftseigentums vs.Streben nach individuellem Gewinn): Erdkunde, 2008,62(1)。
[74]Louis Wirth. 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American Journal ofSociology[J].1938(44):1~24.
[75]Goldseheider.G.Urban migrants in developing nations.WestviewPress,1983.
[76]Graves T D. Psychological acculturation in a tri-ethniccommunity.Southwester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1967,23(4):337-350.
[77]Sam D L,Berry J W. Acculturation When Individuals and Groups of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Meet.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science,2010,5(4):472-481.
[78]Lauterbach,W. Intrapersonal conflict life stress,and emotion[M].Hemisphere,1991:85-100.
[79]COLLINS R. Emotional Energy as the Common Denominator of RationalAction[J].Rationality and Society,1993,5(2):203-230.
[80]Northam,Ray M.1975,Urban Geography,NewYork. John Wiley&Sons.
致谢
不知不觉,已过三秋。杭州以其深厚底蕴与优美的风景,向人们展示了春夏秋冬四时之美。财经也以其锐意进取与良好的学风,引导学子感受精神世界的富足。初来财经,正是财经学院成功迈向财经大学之时,随后见证了财经的 40 岁生日,一路领略财经的光荣与梦想,心中的自豪感难以言表。能够在这所充满希望的大学里完成学业,必将成为我将来难以忘怀的珍贵回忆。
论文能够顺利完成,需要感谢很多人。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唐云锋老师。
从论文题目的拟定,研究方法的选择,到写作思路的指导,唐老师向我提出了很多建议,使我的论文结构逐渐丰满,内容日渐充实。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唐老师也经常关注我的学习状态与写作进度,并给予我鼓励与支持,帮助我在山穷水尽时发现柳暗花明处。其次,还要感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的郭剑鸣老师、裴志军老师、操世元老师、潘迎春老师以及学院的其他老师、辅导员给予我的帮助。
再次,还要感谢 13 行管班的小伙伴们,6 男 6 女的黄金比例在男女比例略显失调的财经显得弥足珍贵。各种班级活动让我的生活丰富多彩,也为我的学习增添动力。此外,同门中师兄师妹们的帮助也不可或缺,你们帮我理清思路,查缺补漏,才使我的论文更加完善。最后,要感谢我的家人们,是你们一如既往的支持,让我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毕业论文的完成,标志着我的学生生涯即将告一段落。然而,学习之路永无止境,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我将继续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