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工作论文 >

共青团组织引入青少年事务社工的外部环境分析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6-09-27 共703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一、 共青团组织引入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外部环境分析

  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的青年群众组织,它既有政治性,又有社会性;既有先进性,又有群众性[6].作为党的后备军,其政治职能是根本职能,但同时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转型和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与中国共产党一样,其自身定位和社会职能也伴随着政治改革和经济与社会建设的重心发生变化。尤其在 2015 年 7 月,在中央召开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后,共青团工作的转型被摆在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因此,共青团开展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其本土化的是以共青团工作的转型为背景和前提的。

  (一) 国内外现状分析。

  青少年是人生变化转折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生理、心理人格和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党和政府,包括社会组织介入青少年事务,最终目标都是为这一群体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使其能够更好的成长和发展。本文从研究和实务进展两个角度总结回顾了国内外青少年事务的文献和经验,旨在为探索本土化的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奠定基础。

  1. 国外现状。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青少年社会工作应该属于社会服务范畴。除一些国家在政府层面专门设有青少年工作部来统筹安排青少年事务之外,更多国家是多部门联动来满足青少年发展需求,解决青少年问题[7].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社会服务一般由 5 种组织提供:公共机构、私人非营利组织、私人营利性组织、自助组织和宗教组织[8].由于服务对象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样性,工作内容和手法和涉及的专业领域非常丰富。

  (1) 工作的组织和机制。

  在工作组织方面,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青少年社会工作在工作的组织管理方面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政府层面。由政府依法成立青少年工作的公共机构,负责政策和制度的制定,以及具体的职能性和社会保障性工作,比如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治理和困难青少年的福利救助;第二个层面是社会层面,以专业性的非营利组织为主,提供针对青少年的成长性问题和特殊问题与需求,提供专业性的社会支持;第三个层面是市场层面,由青少年及其家庭按照需求购买相应的社会服务。在这里,与本研究直接相关的实际上是政府和社会两个层面及互动。具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从来不是一种可以脱离其他机构和专业来进行服务的工作。在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照管时,紧密联系健康、教育、警察、住房和其他范围的服务是至关重要的。"[9]

  也就是说,在西方,狭义的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是由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在政府的公共政策框架内,依托非营利组织和部分政府部门的组织下完成的,但同时会涉及多领域和部门的联动。

  在工作机制方面,专业社会工作者在三个领域就业,包括政府部门、专业非营利组织和一些私人的营利性机构,但工作主体是由政府部门和专业非营利组织以及一些民间组织来完成。非营利组织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政府购买服务,比如美国从里根时代起,拨款成为联邦政府主要的支持社会服务的方式。除了社会保障法第二款中的社会服务专项拨款的内容外,还有预防性健康和健康服务拨款、母亲和儿童健康服务拨款、社区精神健康服务拨款、低收入家庭紧急救助拨款、发育性残疾救助金等等[10].此外还有大量的多明目的青少年服务专项拨款等。另外一个融资途径就是社会基金的委托,即接纳来自社会慈善事业的各种基金援助。由企业和个人设置的社会基金来委托专业机构发展社会服务是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具体的工作机制方面,政府和专业非营利组织的合作是当前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流。

  (2) 主要的工作内容和方法。

  在工作内容方面,西方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儿童青少年问题与需求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并在此基础上设置工作内容和针对性的专业服务。学者童小军将美国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概括为 "青少年法庭(juvenile court)、青少年矫治(juvenile correction)、青少年服务(youth service)和学校社会工作(school social work)"四个领域。

  其中,在法庭相关领域中,社会工作者主要负责的工作通常包括协助法庭工作并且维护青少年权益,以及协助青少年回归社区;在矫治领域中则主要是运用专业技术手法对服务对象进行感化,促进其矫正不良行为,恢复社会功能;而青少年社会服务则主要是指为了服务青少年的成长需要而提供的一些综合性专业手段,其内容一般包括心理咨询、娱乐休闲、预防介入、自身发展、临床治疗、人际建设、素养教育等服务。

  在工作方法方面,专业社会工作领域常用的工作方法被认为有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方法。在 Paula Allen-Meares 所着的《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中,作者认为,相对于常规的工作方法,"实务工作者发现,儿童和青少年处在危机的情境中,他们需要特殊的服务,诸如健康照料、居所、食物、衣物、日间照料、法院保护或者寄养安置等。因为这种临床性的适应方法无论在实践上还是资源上都不足,因此,案例管理已成为一种恰当的介入策略。[11]

  "该书包含了俄亥俄大学社会工作学院的 ElizabethSegal 教授提供的"案例管理的倡导模式"来说明这种整合性的专业服务。[12]

  2. 国内现状。

  从社会工作的视角看,青少年指的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这一段时期,是一个从未成熟走向成熟的人[13].而在我国大陆,所谓青少年事务,主要是指涉及青少年在社会教育、婚恋需求、社会关系、就业劳动和生活休闲等涉及青少年生存和发展的需求,由政府和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在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框架内,对青少年在行使教育、管理、监督、保护、发展等职能过程中所涉及的综合性的服务事宜。[14]

  (1) 工作的组织和机制在工作组织方面,国内参与青少年事务的主体也可以分为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两个部分。但从公共政策和社会服务角度来说,政府的主导性非常突出,而且由于青少年问题的复杂性和群体的多样性,管理和服务所涉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涵盖民政系统、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系统、司法系统、教育系统以及工青妇系统等。但具体到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2007 年,《关于开展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试点工作由团中央、中央综治委预青领导小组、中央综治办、民政部、人事部共同负责,并由团中央牵头,其日常事务的具体负责部门为团中央权益部。" 也就是说,组织层面,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应该是由各级共青团系统牵头,多部门联动的一种格局。

  (2) 主要的工作内容和方法。

  在工作内容方面,国内青少年事务除包括涉及青少年生存、教育、人际、婚恋、休闲等方面的内容,还应当包括特殊青少年群体的需求,如残疾青少年帮扶、违法违规青少年矫治,等等[15].《关于加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则将青少年事务概括为服务青少年的成长发展领域、合法权益维护领域和预防违法犯罪领域 3 个方面。

  已有研究中很少有具体梳理共青团工作方法的文献,而且一般团工作会被笼统纳入党群工作,并且与政府部门和当前工青妇工作方法不作区分。长期的历史实践表明,推进政治社会化,支持青年社会参与,尊重和服务青年发展,以及促进政治录用,是共青团完成党交办的各项任务,真正履行好各项职能的重要途径[16].有研究指出,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迎合青少年群体的新变化,共青团工作内容和方法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工作领域由团内系统向社会系统拓展;工作对象由传统的机关、学校、公有制经济实体向各类社会组织和经济实体拓展;工作职能由以往的团务工作向承接政府职能满足社会实际服务需求转变;工作评价由团内自上而下的单向评价向开放式的社会评价过渡。因此,很多传统的工作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的发展需求。近年来,共青团在探索中前进,创造了不少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方式和新经验,其中运用最广效果最佳的有社会化运作、网络化手段和事业化发展[17].

  (3) 团工作转型与社会工作的引入。

  从已有研究来看,共青团系统工作的转型早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末就在讨论,但主要集中在政治地位定位层面[18];改革开放进入纵深发展之后,工作转型则主要集中在职能转变,主要体现为对其服务职能的强调和深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团工作的转型主要是指,"运用社会化的工作手段,以接受政府授权委托的方式,承接相应的公益性公共事务协调管理职能,有效利用政府的委托资金组织非盈利组织等社会力量开展相关社会服务"[19].例如,《全国少工委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要"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交由社会力量承担".

  引入社会工作是实现团工作转型的重要手段和工作路径。2014 年年初,团中央等六部门共同出台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要"在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和网络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在青少年工作中充分运用专业社会工作的方法,真正满足青少年个性化的服务需求。"从 2007 年的试点工作开始,共青团系统尝试引入社会工作,并逐步向专业化的服务靠拢。从已有研究来看,目前主要的运行模式是共青团系统主导,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与社工机构合作建设开发青少年社工服务基地[20],或者依托这种合作模式来推进特定的青少年服务项目[21].但总来看,共青团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无论是在政策制度、组织领导,还是在运行机制以及工作网络方面,都还远谈不上完善。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二) 共青团工作转型的具体表现。

  团工作的转型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其自身在社会治理格局的中的定位;第二个层面是其职能转变和创新;第三个层面是为顺应前两个转变,共青团在组织和工作体制上的变革。

  1. 角色定位上的变化。

  根据《团章》相关规定,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基本角色定位不会变。这一点,无论是在 1988 年团的十二大通过的《关于共青团体制改革基本设想》中,还是在 2015 年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中都要求必须坚持党对共青团的统一领导,因此其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的角色定为不会变。但是,进入90 年代以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共青团要想更好的发挥其职能定位,就必须深度参与社会治理创新,使其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与水平得到全面强化与提升,由一个对广大青少年的思想引导工作,逐步转变为思想引导和具体服务并重的角色,更好的服务于党政和青年需要。

  2. 服务型社会组织转向。

  2014 年 5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

  紧随其后,7 月,团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的意见》,指出:"建设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对于提高团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更好地履行团的组织职能、实现团的组织使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当前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是大势所趋,党组织建设也要服从现阶段工作任务,因此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也必须顺势而为;其次,共青团在淡化"政府"身份特征之后,要充分发挥其组织职能,必须要坚持全心全意为青年服务的群众路线,这是其强化自身合法性的基础,也是习总书记强调的"提高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根本途径以及"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的组织保障。

  同时应该注意的是,服务型组织的转向包含了工作科学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的追求。和以往传统的党团工作不同,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服务对象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问题的复杂性和需求的多样性需要服务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以及综合系统的应对方案。也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共青团在继法律、心理咨询之后,尝试系统引入更为综合的专业技术--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

  3. 工作体制上的转变。

  中央加强群团工作意见的出台和相关会议的召开,明确了群团工作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要进一步加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围绕这一要求,共青团组织从转变内部工作体制和外部工作体制两个方面着手,开展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在转变内部工作体制方面,2015 年 8 月,团中央印发《关于在团中央、 团省(区、市)委 机关建立干部"常态化下沉基层冶制度"的通知》,要求团的各级机关均要安排好常态化下沉基层工作,目的是通过这种体制的改革让团的干部习惯于经常性的接触青年、了解青年。二是在转变外部工作体制方面,2014 年 1 月,团中央联合民政等六部门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旨在通过争取外部政策支持,切实提高自身参与社会治理的水平。

  (三) 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必要性。

  团工作要强化社会职能,增强号召力和凝聚力,必须要全面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而这种提升就要求切实了解社会转型和服务对象的客观要求,并且能够在科学分析和评估基础上设计出能够满足青年需求的服务计划和项目,因此,必须要走专业化的道路。

  1. 引入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首先,引入社会工作是中国社会转型期加速,由经济建设为中心向民生建设和社会服务转移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福利转型的必然趋势。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长期的偏重经济建设,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的累积,必须要通过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和社会建设来处理和应对,而全球的发展经验表明,加大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是必然选择;第二层意思是经济建设发展到今天,福利制度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是大势所趋,也是应对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由之路;但福利制度转型并不仅仅意味着经济投入上的普惠,还意味着福利制度的专业化。这是团工作转型的社会背景,也同样是引入社会工作,来实现社会建设与福利保障专业化的大前提,是团工作服务大局的体现。

  其次,引入社会工作是顺应团工作转型,进一步加强群团工作的必然选择。共青团转型归根结底是要以群团工作组织的角色来参与到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中来,那么就必然面临其工作专业化的要求。共青团的基本工作重点之一就是服务青年,进而通过服务来赢得两大阵地,而以助人自助为目标的社会工作专业既是发达社会公共服务的先进经验,同时也是实现团工作向服务型组织转变的不二路径。青年所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只有通过专业的评估和科学的设计才能变革以往群众工作的无计划性传统,而主张以职业化的流程和专业手法来实现对象社会支持的社会工作专业在这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

  第三,在中国内地,青少年事务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涉及到民政、社保、司法、教育等多部门联动,尤其是民政部门的系统帮扶,这就需要有一整套工作理念和模式来实现部门联动的整合和对接,这就需要引入系统的社会工作机制。从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历史与前景来看,社会工作已经成为民政系统占据主导的专业工作手法,同时民政系统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系统也在着力推进社会工作在司法、教育、妇联、工会等领域的普及和职业化,因此,社会工作已经作为一种联动工作的专业手法和机制被系统引入,团工作作为青少年事务的主导者,同样责无旁贷。

  最后,当代青少年需求结构和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工作的引入。共青团的服务青年工作归根结底要满足青少年的需求,解决青少年的实际困难,化解社会问题,促进社护稳定与和谐。有研究指出,当代青少年在群体特征上存在着观念个性化、聚集多样化、结构无序化、诉求多元化、利益博弈化和阶层凝固化等特征[22],呈现出受社会转型加速影响的复杂性。总体来讲,青少年群体所处社会生态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引入和家庭结构的小型化等社会结构变迁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剧烈的影响。共青团的工作环境和对象群体的特征趋于复杂,仅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会培训和政治动员已经不能解决问题,必须要有一整套科学的工作流程和专业技术手段来应对,因此引入社会工作成为团工作专业化的必然选择。

  2. 本土化的必要性。

  作为一门专业,社会工作在西方和港台有着成熟的职业化和专业体系。职业化意味着这一行业有着具备专业资质的人才队伍和较为严谨的行业和职业管理运作体系,包括专业人才培养、职业伦理、个人及机构资质认定、行业准入、执业人员管理、项目管理与评估、行业管理以及执业人员继续教育等等;而专业化则意味着社会工作有着成熟而严谨的一整套包括专业理念、专业伦理、专业知识和技巧、科学的工作流程设计在内的系统的知识和操作标准。作为舶来品,这些要素在西方发达国家和港台地区已经有着成型的工作经验和整体的职业生态。但问题是在内地,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工作引入并得到发展的时间不足 30 年,所以势必面临一个"双向"的本土化的过程。真正要让这一专业或者说职业在本土发挥作用,必须要有两个同步进行的过程:一是调整源自西方的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包括理念、伦理、理论、方法等,适应当前中国本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以及各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工作基础,尤其是要适应于本土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框架和设置,做到合法合理"嵌入";二是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顺应我国本土社会转型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大趋势,尤其是福利与服务的整体转型,针对社会工作的系统引入做适应性调整,比如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体制内设置社会工作接入的平台,在各部门联动中设置专业借口,以及在职业资质认证中设置通道等等。对于青少年事务来说,共青团的青年服务工作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双向本土化的过程。从团工作转型角度来说,如何适应社会工作的引入,将是本土化工作的重点。

  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们党所面临的挑战和考验是前所未有的。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其核心就是要保持好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加强和改进共青团的群团工作,关键在于能够顺利实现团工作转型,走以服务凝聚人心,以服务团结青年,以服务来增强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能力的道路,就必须要注重服务的专业化、科学化和系统化。从这个意义出发,结合团工作目前面临的各种问题来看,引入社会工作,加速青少年实务社会工作本土化必要而紧迫。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社会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