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

青海省卫生资源现状讨论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发布于:2016-09-22 共4283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6 讨论

  6.1 青海省卫生资源总量基本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6.1.1.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水平较好,但配置结构不合理。

  研究结果显示,青海省卫生人员数从 2011 年的 31036 人增长到 2014 年的38673 人,增长了 7637 人,年平均增长率为 6.15%。四年间青海省的卫生人力资源呈现持续的稳步增长状态。从 2014 年人均资源拥有量来看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为 5.71,略高于全国和西部同期水平(5.56 人、5.48 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 2.06 人,低于全国同期水平(2.12 人),但高于西部同期水平(1.99 人);每千人口护师(士)数为 2.23,略高于全国和西部同期水平(2.2人、2.12 人)。由以上数据可知,青海省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呈现良好发展趋势,但与山东、江苏等经济发达省份还有一定的差距。卫生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卫生服务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37]。根据《青海省“十二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预期 2015 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到 2 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 2.3 人[38]。截至 2014 年底,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已达到 2.06 人,提前完成了规划目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 2.23人,基本上能预期完成目标。十二五期间青海省的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较十一五期间有了很大的进步,正逐步实现卫生人力资源的可及性。

  2011-2014 年,青海省各地区卫生人员的分布不均衡。2014 年,西宁市卫生技术人员数为 19635 人,果洛州为 802 人,西宁市是果洛州的 24.5 倍,执业(助理)医师西宁市为 6971 人,果洛州为 207 人,西宁市是果洛州的 33.68 倍,注册护士西宁市为 8897 人,黄南州为 249 人,西宁市是黄南州的 35.73 倍。各地区间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医师数、护士数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拥有较多的卫生人力资源,这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社会情况、人文情况等不同因素息息相关。根据结果可知,省会城市西宁拥有较多的人力资源,这可能是因为西宁是青海省的政治经济中心,拥有最便利的条件,最先进的技术水平,于是大大多数人选择去大城市的大医院就医,大医院诊治了基层医院可以用低成本治疗的常见病,导致医院的规模不断扩大,医疗床位数增多,卫生技术人员的配置也必然增加。另外较好的工资待遇,也使许多基层卫生人员流向西宁等地。由于果洛、黄南地区高寒缺氧,以农牧为主,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地理条件,使得经济卫生发展滞后,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在地域上很难全面覆盖,因此在特殊地区需要用特殊的模式,应从本地区经济卫生发展情况和居民健康服务需求出发,制定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并在其指导下发展卫生事业[39]。

  2011-2014 年间医生数分别为 10290 人、10799 人、12069 人、11960 人,护士数分别为 9368、9931、11420、12961,则医护比分别为 1:1.10、1:1.09、1:1.06、1:0.92,医师的数量多于护士,医护比与国家规定的 1:2 的标准还是有很大的距离,这可能和政府近年来制定的区域卫生规划有关,未从提高医疗质量上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护理人员的数量不足是影响青海省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

  因此,青海省在进行卫生资源配置时,应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合理优化卫生人力资源结构,加大培养和深造力度,健全岗位激励制度。争取先留住人才,进一步吸引人才。

  6.1.2.卫生物力资源总量较充足,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

  青海省医疗机构数从 2011 年的 5890 个增加到 2014 年的 6241 个,增加了351 个,年平均增长率为 1.5%。其中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数量较多,而急救中心(站)四年来一直为 0 个(急救中心依托于地方医院),妇幼保健院(所、站)、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采供血机构、健康教育(所、站)的数量则变动不大,,医院、基层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都有一定数量的增加。医疗机构床位数从 2011 年的 23171 张增加到 2014 年的 33107 张,增加了近一万张床位,年平均增长率为 10.72%。2011-2014 年每千人口床位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 4.18 张增长到 5.71 张,四年间均高于全国同期水平,但是与一些发达城市的每千人口床位数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由此可知,青海省卫生物力资源的不断增长能够对紧张的医院、床位等得到一定的缓解,进而通过一定的努力改善了人民群众关心的“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

  但是,青海省各地区之间的卫生机构和床位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省会城市西宁市的卫生机构和床位拥有量最多,且与其他市州差距较大,这结果表明卫生资源拥有量与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卫生资源拥有量也就越充足,经济较落后的地区,卫生资源拥有量则相对缺乏,这就导致了区域发展不均衡状态的存在。青海省应对人口稀少、交通不便、民族众多的地区,适当增加卫生机构,从而提升卫生资源的覆盖面。

  青海省非政府办医疗机构较政府办医疗机构比例较低,说明青海省医疗卫生服务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政府办医疗机构在全部医疗机构中占绝对优势,而社会资本进入卫生服务领域的份额较小[40]。因此,政府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千方百计的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民营资本进入到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调节为辅的良好格局。

  6.1.3.青海省卫生费用投入不足

  青海省卫生总费用从 2011 年的 561573.30 万元增长到 2014 年的 952546.50万元,增长了 390973.2 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 17.41%。人均卫生费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 2011 年的人均 1007.15 元增长到了 2014 年的人均 1641.86,增长了近 63.02%,增幅明显,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86.5),卫生总费用占 GDP的比重也较全国水平低。说明青海省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在全国较为滞后,长期以来,全省的工作重心在于发展经济,忽视了医疗卫生事业对于经济的促进功能。

  青海省卫生总费用占 GDP 的比值四年间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卫生事业发展速度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即卫生总费用的增长速度应略高于GDP增长速度[41]。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的增长幅度应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新增卫生费用主要用于社区卫生、农村卫生等基本医疗服务领域。

  青海省各地区的卫生财政支出逐年增加,可见对于居民健康问题政府的财力投入正在逐年提高,但是各地区之间的卫生支出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2014 年西宁市卫生机构收入 737660.5 万元,海西州卫生机构收入 74569.2 万元,西宁市为海西州的 9.89 倍。卫生经费支出与本地区经济的增长呈正相关,因为卫生经费的财政投入主要是以地方财政为主,所以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决定了各地区经费投入存在着较大差异卫生。随着近些年来国家新农合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的推行,财力也逐渐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转移。虽然对于卫生机构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也有可能是由于近几年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政策实施加大了按人口分配的投资,并不是卫生资源的可及性带来的投入力度加大。

  6.2 青海省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仍待提高

  青海省 2011-2014 年间,卫生资源总量不断增加,但公平性并未发生改变,不管从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数还是从地理分布的基尼系数来看,四年间均呈现出小幅波动,基尼系数未见缩小。

  6.2.1 青海省卫生资源按人口分布的公平性优于地理公平性

  青海省卫生资源按照人口分布的公平性相对较好。青海省卫生资源按照人口分布的洛伦兹曲线其弯曲程度较小,靠近绝对公平线,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医师数、注册护士和医疗机构床位数的基尼系数均低于 0.3 或 0.4,说明卫生资源按照人口分布处于一种最佳平均状态或正常状态。 青海省卫生资源按照地理分布的公平性相对较差。青海省卫生资源按照地理分布的洛伦兹曲线其弯曲程度较大,并且绝对公平线距离较远,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医师数、注册护士的基尼系数均处于 0.6-0.8 之;医疗机构床位数的基尼系数均大于 0.7 或大于 0.8。说明卫生资源按照地理分布处于高危的绝对不公平状态。这可能是青海省在进行卫生资源配置时,是以人均卫生资源拥有量为依据的,对地理因素的影响考虑较少。而青海省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的特点导致卫生服务半径较大,交通不便,卫生资源配置很难全面覆盖。因此,相关部门在今后的区域卫生规划中,既要重视人口因素,也要充分利用地域性,对每平方千米资源配置水平较低的城市,在进行资源配置时要注意将资源向其适当倾斜[42]。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偏远山区居民卫生服务的可及性问题。卫生资源在地理分布上的不均衡,将会影响居民享有基本卫生服务以及卫生服务的可及性[43]。提高卫生人力资源的地理覆盖率,让各个地区的居民都得到应有的健康保障[44],从而提高居民看病的高效性和快捷性。

  6.2.2 青海省护理人员的配置有待改善

  根据基尼系数结果显示,卫生人力资源不管从人口配置还是地理配置上,四年间公平性最差的都是是注册护士。泰尔指数的计算结果与基尼系数一致,注册护士的总泰尔指数最大,并且区域间差异呈扩大趋势。护士占卫技人员的比例偏低,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近几年,一些地市级、县级医院开始大量招聘护理人员,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待遇偏低等问题,导致护士长期缺乏。青海省应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或行政干预,纠正城乡之间护理人力配置的不平衡,保障护理人力资源的人口公平性和地理公平性[45]。随着人们对卫生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护理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健康医疗保障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青海省应大力加强护理队伍的建设,做好护理人员的培养和培训工作。

  6.2.3 青海省卫生资源配置的地区间差异大于地区内差异

  2011-2014 年青海省卫生资源的总泰尔指数相对较小,反映出青海省卫生资源配置总体上处于较公平的状态。将总泰尔指数进行分解,得到区域间贡献率明显大于区域内贡献率,说明青海省卫生资源配置的地区间差异大于地区内差异,地区间差异是引起青海省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显示,泰尔指数较小的是一二类地区,三类地区的泰尔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说明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西宁、海西州,海南州、海东市、黄南州则拥有最少的卫生资源。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府重视程度不同,一些经济发达,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拥有更多的财力、物力,以及好的政策扶持。三类地区由于资源匮乏,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卫生资源中,加上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资源配置上有较大的差距。政府在对卫生资源进行配置时要做好统筹规划,特别对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要适当加大资源配置,增加投入力度[46]。充分合理利用医疗资源,从当地的医疗供需实际出发,适当调控各地医疗机构的发展规模,逐步缩小地区差别,城乡差距,使每个公民公平、公正的享有卫生资源。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公共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