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育硕士的观念与意识培养。
想要成为一名教师,就应具备基本的思想政治素养,能够做到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奉献教育事业,做任何事都不能只凭一腔热血,尤其教师是一份长期的事业,在长期的教师生涯中不仅需要耐心和毅力,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自己对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观念与意识,并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把人类社会发展中传承下来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教授给下一代,并在教学活动中教育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才能拥有端正的心态和积极的人生观。
观念与意识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是教师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实着教师的完整形象,它既包括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包括人们所信奉的道德伦理,指导并约束着人们的行为。观念与意识是不断更新的,对于远古社会,能干的人就可以成他人之师,韩愈在《原道》篇中写道:“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可见还没有教师的观念意识之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学校开始萌芽,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孔子等大师学者开始从事教育活动,提出了“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有教无类”等教育观念。对于今天的教师来说,观念和意识要具有超前性和时代性,例如创新的社会进步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自我教育的意识等等,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师观念意识的形成是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成为教师之前,在所接触的社会生活环境中会形成浅层的教育观念和意识,这时的观念意识的片段式的,缺乏体系。虽然如此,却也是教育观念意识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最初的教育理念往往会给之后的学习留下兴趣点和动力点,在随后的学校教育过程中,可以对观念与意识进行系统性的补充。根据所开设的不同的课程弥补不足,使观念意识逐步完整,这是形成个人教育观念与意识的关键环节。在此之上,还要通过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在认识,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将自己的教育观念意识付诸于实践,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一、现状分析。
(一)校园环境对观念意识培养的负向影响。
在当下的教育硕士培养过程十分工具化,对观念与意识的培养更是轻描淡写。环境会潜移默化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教育硕士的培养需要充实丰富的校园生活,将所需的理念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传输给学生。就当今的校园来说,由于生活的节奏愈加快速,网路愈加发达,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校园之间的直接接触逐渐减少,人际交往也出现了问题,这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育活动的减少也会影响学生对教育观念与意识的熏陶。
(二)课程设置上对观念意识培养的忽略。
关于课程的定义繁多,这里的课程指的是学校的教学科目。课程是完成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以学科教学(数学为例),在培养方案所设置的课程中,包括了学位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具体的课程也都是以功利性、实效性为主,专业课必修课程都是针对数学专业的课程,学位课程以思想政治和教育学、心理学为主,选修课则侧重教学研究,忽略了观念意识的课程设计,严重影响了教师观念与意识的提升。
二、教育硕士观念与意识培养目标的构建理念。
(一)社会发展的观念与意识。
1.创新的社会进步观。
社会进步是指社会不断前进、发展,包含社会形态的更替和社会制度的革新,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进化与变革。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师更是促进社会进步的精尖分子,这就要求教师在社会进步上要具有前瞻性和积极性。教师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职业,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可以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现今的人类文明是世代继承而来,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是在对文化遗产的继承之下完成的,担当起传承重任的正是教师,对于本国文化的传承来说,教师通过教学手段把人类五千年来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经过科学系统的整理传授给下一代,以促进传统文化经验的延续与发展;再从国际文化交流来看,教师通过对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使世界各个国家的先进科学文化成果可以相互交流学习,加快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的步伐。社会越发展,科学技术越进步,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也会越来越多,无论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世代传递,还是国度之间的文化交流,都需要教师从中施展才能。
(二)教育发展的观念与意识。
1.科学的教育发展观。
首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42]
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的,并准备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方针,是科学发展教育的重要前提条件,是教育理论的重大战略思想。早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就提出了“教育先行”这一概念,教育先行从八十年代开始在中国普及,一直贯彻到今天,教育优先发展这个观点不仅只是要优先于经济的或政治的发展,因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的对象是人,结果是人才,它本身不能直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能通过所培养的人才对社会施以积极的影响。人才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教育系统和社会其他子系统之间的联系。所以,教育优先发展具体表现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并非只是单纯的优先于政治,或者优先于经济、文化等方面,它是多层面的,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密切联系,是优先于社会其他子系统的发展。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那么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它不仅可以促进我国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还能不断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做到以人为本,就要把人放在首位,倡导把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
教育首要的基本规律,就是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人的发展规律必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时还要被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所制约。不仅如此,还要遵循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保证其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培养人才更是教育的目的,无论在何种教学活动中,人都是第一位。所以作为教师,就应在教学过程中顺应人的天赋,提高人的潜能,照顾到他的全面发展。那么在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就要让他们认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性,要因材施教,关注到每个学生的自身差异,制定符合其发展规律的教学计划,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同样在教学生涯中,也不会遇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也不存在一种教学方法可以使用每个人。在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会面临许多问题,例如社会的转型与发展,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创新等等,无论从教育自身的发展来看还是从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来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一直都是我们处理这些问题的法宝。所以,这个法宝应该贯彻到我们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中。
2.全面的素质教育观。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理念,形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时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建设的顺利开展,我国的国民素质水平与现代化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与此同时,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基础教育领域暴露的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如学生高分低能现象等等,所以国家在 93 年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专项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
素质教育是依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为依据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关注受教育者主体性、个性化发展、注重人的创新能力培养,为受教育者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的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战略主题是“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至此,素质教育就成为了国家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它是一种和谐的教育,最大特点就是目光放的长远,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考虑,强调健康和谐地全面发展并且关注个性的张场。想要全面的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重要单位,教育硕士培养单位就要把素质教育观贯彻到培养过程中,关注素质教育的三个发展,即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待这些学生毕业从事了教育事业之后,又可以把素质教育的精神融汇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去。
3.强烈的责任意识。
责任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44].家庭需要责任,父母有责任抚育子女,子女也有责任孝敬父母;学校也需要责任,学生有责任努力学习成为国家栋梁,教师也有一种责任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教师作为社会公民,应当具备公民的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带对自己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承担的责任,具体包括法制意识、民主意识、公德意识、环保意识。
教师作为教育者,他的教育对象是正处于成长期的学生,教师对待教育工作的态度是好是坏,既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影响,又会对自己的工作造成影响。对教师的培养工作而言,责任心的养成是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一名教师没有责任心,就教不出好学生。作为一名教师,责任心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高尚的师德,教师只有具备了责任心,教师才会热爱尊重这份工作、诲人不倦、关爱学生,所以,责任心既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一个首要条件,同时它也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础的要求。在培养过程中,应主要培养以下四点责任意识,一是对工作负责,爱岗敬业。爱岗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工作岗位,热爱自己的学生;敬业就是尽职尽责的去教书育人,只有教师真心热爱这份职业,把教书育人当成自己最崇高的人生目标时才会对自己的工作有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进而表现出责任心。二是对学生负责。对学生负责意就是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事为己任,不仅要做到对学生学习的关心,还要做到对学生的生活情感、健康、态度、价值观的关心。三是要对学校负责。所谓对学校负责,就是对工作抱有满腔热血,每一个言行举止都要表现出作为教师的基本素养,展现出教师的风采。四是要对自己负责。教师是一份复杂的职业,它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知识,成为一盏明灯照亮学生成长的道路,成为学生的示范和榜样。
第五章引入教学与效果评价以上已经说明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技工院校德育教学中的必要性,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学中,以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自觉增加道德文化修养,笔者结合本人工作和本校实际...
第六章对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未来展望一、民办高校以学养学模式的发展走向选择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之后,高校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竞争中不适应市场环境的高校就有可能被淘汰。我国以学养学民办高校由于起步晚、政策环境不良等原...
第三章小学生慈善教育的现状调查。3.1小学生的问卷调查。3.1.1问卷实施的基本情况。笔者选取了无锡市两所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共23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小学生慈善心现状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26份。围绕小学生是否具有基本的慈善心和对不...
第二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课程设置。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不是它自身独立的变革,而是关系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的同时,便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实施的整套措施。同样的道理,不分年级制要想成为与班级授...
随着电子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熊孩子”这一负面儿童形象得到了广泛传播,网络大众的暴力话语更是随着负面儿童形象的传播逐渐成为“熊孩子”形象的衍生品,这无疑给现代儿童观念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第一章导论1.1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是指在中职德育教育中以职业化导向为根本要求,以培养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塑造职业人格为根本目标,从而最大程度实现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而职业化是为了达到职业要求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
四、美国大学医学院通识教育启示在高等教育中加强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医学教育应该是医学专业教育和医学通识教育的结合,缺少医学通识教育的医学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种教育既不利于培养医学高素质的人才,也不利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既需要...
第二章多元化教学评价理念的内涵多元化是当代学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个7^语。通常是指一个组织或系统中,多种成份的共存及其相互作用。多元化意味着差异性和互补性。人们一般认为多元化是有益的。多元化经常被用来分析文化现象,因此有了多元文化这一概念。...
第四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评价机制。一、评价目标。根据芬兰普通高中学校法案的规定,学生评价旨在指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的评估将会以各种形式进行。(普通高中学校法案,629,第17(1))①实质上,学生的...
第二章文献综述。2.1国外教师研究现状。早在1908年,国外学者就对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概念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博克汉姆曾在《教师的研究》中提出应把研究当成一种态度,而并非某一具体领域。他所持的研究观点及对教师职业的深刻剖析,给当时的教育界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