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

学生亲师关系研究理论基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1-18 共4247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二章 理论基础。

  构建和谐的亲师关系,需要相关人际互动合作关系理论作为支撑。本章选取与家校合作关系密切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探讨社会人际互动最为紧密的社会心理学中的符号互动理论、社会交换理论与社会角色理论,以及强化亲师主体开展互动交流的合作学习理论。应用这些理论,将有助于分析当下学校环境中亲师关系现况以及为构建新型亲师关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效策略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

  一、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在人类社会中,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周围的人和环境发生多方面的联系,并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生存发展。尤其是在更加开放、多元的现代社会,人的发展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内在丰富,还要关注他所生存的环境因素给他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发展生态学”(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为本论文分析和研究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暂新的视角。所以,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了解。

  人类发展生态学是对人与生活环境之间发生直接或间接的交互作用和适应情况进行研究的学说。该理论重点阐述了社会生态及人与情境相互作用的模式。1979 年,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的创始人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U)出版了书刊《人类发展生态学》,详细介绍了家庭、学校与教育机构等相关涉及人类发展的关键环境,并深入分析了各种环境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联。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①发展个体不是被其所处的环境随意涂抹的,而是一个不断成长并时刻对环境产生印象的动态生命;②人与环境之间是双向的、互动的,对人的行为与发展进行研究,必须将研究对象放置于赖以生存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的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研究人的发展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目的,是为了挖掘出对人的发展造成潜在影响的环境因素,并在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掌握这些因素,找到它们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最终运用这些规律促进人的发展。这也是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在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理论中,环境被称为生态环境,就是指个体正经历着的,或者与个体有之间或间接关系的环境,主要包括微环境、中环境、外环境、大环境。与人有着直接交互作用的环境,称为小环境,如教师所在的学校、任教班级、朋友圈及学生家长等,是教师身在其中,与教师发展联系最密切、影响最大的环境。这些与人直接作用的环境与人的发展的科学相关性不仅在于其客观存在的特性,而且在于人是否能够知觉这些特性。两个或多个微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构成了中环境,它对教师发展产生综合效应,比如学校与家长的关系,家校合作程度对教师发展存在一定影响。外环境是指“发展着的人不直接参与的、但又影响或受其中所发生的一切所影响的一个或多个环境”②。例如教师父母的工作单位、学生家长的朋友圈等。微环境、中环境、外环境均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社会文化构成了大环境。

  从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观点看,微环境的互动质量越高,促进教师发展的可能性越大。对教师来说,学校是教师的生存环境、学生家长是教师最经常接触的微环境,如果教师能够和学生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便有助于教师自身发展。在这里,人类生态学理论揭示了教师与家长相互交流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二、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认为,社会互动是建立在交换关系基础之上的,获取个人利益是人类社会运转的基本动机,人类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或明或暗的,能够带来奖励或报酬的交换活动支配,因此,人际间的社会互动都可归结为一种交换关系。①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霍曼斯(George.C.Homans)、布劳(P.Blau)和埃莫森(R.Emerson)。

  社会交换理论主要由以下几个基本命题构成:①价值命题,即一个人采取某项行动的可能性取决于该项行动所能带来的价值大小。②成功命题,即一个人的某种行为得到的奖励越多,那么其做出该行为的频率就越高。③刺激命题,该命题与成功命题类似,即某种刺激越能使一个人获得奖励,那么,此人越可能采取类似的刺激行为。④攻击-赞同命题,即一个人的某种行为并未获得预期的奖赏或受到了意料之外的惩罚,那么此人就会被激怒,进而做出攻击行为;反之,若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获得了预期的奖励或没有受到预料内的惩罚,那么这个人就会感到开心,做出赞同的行为。②社会交换理论为强化教师加强与家长合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解释,对理解教师专业化发展与良好亲师关系之间的价值互惠提供了明晰的解释。该理论在分析发展教师和家长关系的初期阶段形成机制,也显得很有意义。教师和家长若能经历早期成功,可以提高他们继续“交换”的欲望。例如:学校成功引入家长协助举办大型活动,教师会体会到“家长支援”,同时家长亦能得到“成功感”和“友谊”,这将有助于帮助教师与家长建立互信的合作关系,同时,双方更愿意为合作作出投资。

  这一理论启发教师,在与家长交往时,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使家长充分认识到亲师交流的重要价值,以激发家长更好地参与学生教育、配合教师教学。其次,要经常表扬与教师联系密切的家长,强化家长与教师合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再次,使家长的优势强项得以发挥,保证每一位家长在亲师互动中感受到快乐。最后,对待家长以肯定、表扬为主,促进家长的消极行为向积极行为转化。反过来,也需要在学校教育变革进程中,通过合适机制与制度让教师认识到建构良好亲师关系对其专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三、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认为,“人类创造并使用符号来表示周围的世界,人类的独特性在于他们创造与使用符号的能力。”①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为乔治·米德(George·Mead)及赫伯特·布卢默(Herbert·Blumer)。

  该理论认为:①符号是传播意识的一种标志,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具有中介作用;②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实际上是符号互动,是通过符号进行的;③人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要理解某种行为,就要对行为者赋予其行为的意义作出具体的解释;④人的行为的意义是会发生变化的,意义的确定依赖于互动的情境和双方的协商;⑤人们通过扮演别人的角色,站在别人的立场来解释行为的意义,指导自己的行为;⑥人们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来认识自己,形成自我概念。②根据符号互动论,教师和家长可以在互动中从对方角色得到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和评估,这些“刺激”将影响彼此下一步的行动和重新塑造对自身的看法。Ames(1993)研究发现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可以影响家长的信念。③但假若教师和家长很少交往或根本没有接触,便难以从对方角度获得新的意念,继而不能采取有效行动。

  符号互动理论启示教师和家长进行互动的重要性。站在教师发展的角度,如果教师能增加与家长的互动,他便可以更了解自己,更明白和适应家长的需要,并能够重新评估自己与家长的关系,领略到友好亲师关系的新意义。因此,首先,教师需充分发挥符号在亲师交流中的中介作用,不仅可以通过声音、文字等符号和家长交流,而且可以运用图画、姿态、表情、手势等符号与家长沟通。其次,教师应注意观察家长在互动过程中的各种行为,探寻家长行为后所隐藏的教育观念,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养育方法、教育理念。再次,创造各种条件搭建与家长互动的平台,让家长更好地表现自己,促进亲师合作。最后,教师应善于倾听家长的心声,了解家长的需求,让家长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并加以反思,综合家长的合理建议,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

  四、社会角色理论。

  社会角色理论(Social role theory)是“用角色来理解个人社会行为的理论”.④美国社会学家乔治·米德(George·Mead)是社会角色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该理论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①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的、动态的表现形式,它为处于特定地位的人们提供了一系列的行为规范。②角色与互动紧密相联:一方面,互动是角色的互动,互动双方要遵循一定的角色规范,任何一方角色失调,就使得互动中断,同时,互动有赖于互动双方角色扮演的能力、及预测彼此反应的能力;另一方面,角色的扮演是在互动中体现和完成的,缺少一方的参与,角色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不会产生真的角色行为。

  美国学者蒂博特(Tiebout)和凯利(Kelly)认为,当人与人相互交往时,一方在认同自身角色的同时,对方也会对其角色有一个预设的期待。比如教师要求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而家长却希望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多加照顾。当两种角色期待一致时,双方则易建立良好关系;否则会形成冲突的人际关系。

  社会角色理论启示教师在与家长互动过程中要注意:第一,要了解家长的文化背景和个性特征,尊重并平等对待来自不同文化的家长,并试图从家长的文化背景中理解家长的个性特征。第二,按照教师的角色规则行事,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扮演好亲师交流中的组织者、指导者、研究者等角色。第三,换位思考,常与家长互换角色。教师应站在家长角度考虑问题,体谅家长,同时,还应鼓励家长扮演教师的角色,帮助家长学会站在教师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五、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初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美国,在 70 年代中期至80 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新颖和富有成效的教育理论。合作是指“愿望共同达到目标的行为或态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研究人员 Johnson 等人认为,积极互赖、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个人责任制、社交技能、小组自评是获得富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所必须具备 5 个基本要素。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大家共同分担任务,问题的解决就会相对较容易。这不仅能鼓励学习者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发挥出最大潜力,共同发展,而且能够增进小组成员间的感情交流,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着名的合作学习理论研究专家朗(Long)认为合作学习会带来多重积极效果,具体归纳为 5 点:①学习者能够拥有更多使用语言的机会;②在小组学习中,学习者使用的目的语得到锻炼,目的语质量提高;③学习者获得个别指导的机会增多,小组成员的个体差异得到了一定照顾;④合作学习的环境轻松,从而降低了学习者使用陌生语言时的焦虑程度;⑤重视学习者的主动性,调动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合作伙伴式的良好亲师关系需要教师与家长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基于教师角度,合作学习理论一方面为教师必须重视亲师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又对教师提出要求:教师在与家长交往的过程中,必须具备合作意识,具有责任感、使命感,掌握一定的人际互动技巧,做到积极推动亲师合作交流。

  综上,多种理论为教师改善亲师关系提供了各种参考,研习这些理论对于后面展开的亲师关系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关系分析论证以及为建构友好的亲师关系提供重要的立论指导与知识支持。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