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

小学教师的亲师关系认识及参与行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1-18 共3801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前面的调查研究总体设计与具体实施之后,本章内容重在进一步系统呈现调查的数据与访谈材料,全面分析相关调查结果,以便更好地把握当下小学亲师关系发展特点,明晰和谐亲师关系的建立对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为提出科学合理促进小学亲师关系与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供最为直接的实证支撑。

  一、小学教师与家长关系的总体发展概况。

  (一)亲师交流的目的。

  针对“您与家长交往的目的有哪些?(多选)”一题的回答,我们可以从以上数据看出,教师与学生家长交往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高达 98.6%.其次是“配合学校管理工作”,有 56.5%的教师把配合学校管理工作作为与家长交流的目的,更多的教师是只有到了学期末学校要求开家长会的时候才会通知学生的家长。而把“促进教师自身发展、提高家长教育素养”作为交往动机的教师数量只有占比例的 19%和23.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教师看到了亲师交往对学生的价值,却忽视了对自身和家长的作用。

  (二)亲师交流的内容。

  从图 4-2 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与家长交往的过程中,焦点主要放在学生的智育方面,学生的品行与身心健康问题则相对被忽视了。一位教师的话直接印证了这一点,他说:我找家长沟通,更多的是在学生成绩退步的时候。另一位老师说:有时我会与家长谈到学生的行为问题,这主要是在学生与别的同学发生矛盾以后。

  这些现象的出现恰如其分地反应了我国当前教育体制中出现的问题,虽然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仍是当前盛行的教育体制,大部分学校、绝大多数老师仍是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暂时得不到落实。

  (三)亲师交流的频率。

  从教师的选择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与家长的互动频率较高,79.9%的教师能做到经常与学生家长交流。少数(18.7%)的教师偶尔才会与家长沟通一次,甚至还有 1.4%的教师不与家长联系(见图 4-3)。究其原因,更大程度上一些调查对象为非主要课程的副科老师,他们认为无需,也没有必要与家长联系。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互动的频率越高,就越容易产生共同话题,彼此间的关系也就越密切。教师应多于家长交往,增强家校共育的实效性。

  (四)亲师交流的途径。

  针对“您通过何种方式与家长联系(多选)”这个问题,表中列举了 5 种目前常用的家校合作方式和渠道,从中可以看出通过电话进行家校联系是目前最普遍最常用的方式。有 94.4%的教师选择了通过电话进行联系,其次是利用上学和放学的间隙进行简短交流,占 86.1% ;教师中有 33.3%的人选择网络,另有 1 名教师选择“其他”选项,并注明经常使用“联系卡”.亲师交流的渠道多种多样,从上图 4-4 中的数据来看,其中有些方式正在渐渐被放弃,也有些新的交流方式在渐渐兴起。许多年来,亲师互动方式几乎被“家长会”垄断,如今网络作为一种新型通讯工具,正日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应用,成为促进家校合作与联系教师家长最为便利的途径,也客观上增强了亲师关系沟通的频率。其次,利用接送孩子间隙与教师沟通占据第二位,也较为真实反映了目前我国小学父母亲自接送孩子的实际情况。

  (五)亲师交流的水平层次。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看到当下亲师关系有进步的现象:相较于之前的研究发现:教师与家长之间是一种单向传递学生信息的关系(教师单向分享学生在校情况)①,当前的亲师关系更积极,53.2%的教师反映家长能够与之互通有无,使其彼此反映学生在学校的情况以及孩子在家里的表现。甚至有接近 38%的教师能与家长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他们不仅能扮演好信息交换者的角色,而且还能与家长一道共同发现与解决学生(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六)亲师关系的满意程度。

  通过上图 4-6 我们可以知晓,小学教师对当前的亲师关系现状的满意程度更倾向于持肯定态度。有 91.4%的教师对亲师关系呈乐观态度,在他们看来,与家长的关系融洽,很少发生冲突。简而言之,在大多数教师看来,当前的亲师关系较好,但仍存在不如“师”意的地方,这既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也有家长的外在原因。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