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论
近代西方经验论哲学家洛克批判实体观念,提出与传统的形式和范畴的认知方式相区别的观念和关系的认知方式,将人类的感性认识和知性认识引导到可验现象观念和关系观念之上,这种认识上的转变可以视为是现象学的开端。贝克莱肯定“观念”是认识事物的依据,否认事物中有实体存在,但他没有否定心灵实体和上帝实体,在他之后的休谟,以不可知论否认了物质实体、心灵实体和上帝实体的存在,其根据是人类没有关于实体的观念。康德将观念改称为“现象”,并且,同样对世界实体、灵魂实体和上帝实体的存在持不可知论态度。其实,这个“实体”就是形而上学的表现,对“实体”的否定就是否定形而上学。否定了物质实体和世界实体,肯定了事物的现象;否定了心灵实体和精神实体,肯定了人的感觉和情感;否定了上帝实体,肯定了经验现象界。最终,在“现象”上实现统一。康德的“第一批判”就是以确凿的论证,实现这一“现象”转向的重要现象学理论着作,这一对传统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和中心主义认识的颠覆,就决定其带来的一定是重大认识上的变革。预示着与抽象、理性、绝对性和超验性的形而上学相对的,另一个注重形象、意义、相对性和经验性的学科出现的可能。康德的先验感性论和先验辩证论思想受到英国经验论哲学的影响,批判形而上学,肯定经验“现象”,这一思想是开放、进步的。但是,康德的先验分析论思想依然是以范畴概括和先验原理构建认知系统,其实质就是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占主导的“形式”和“范畴”认知方式的繁复组合,依然是停留在欧洲大陆唯理论传统之中,封闭、保守的认知方式。康德在批判形而上学的同时,无意识地在人类主观意识中重新建构起了形而上学。在其之后,叔本华对“现象”观点做出一定发展和丰富。尼采在他的哲学里,真正实现了“现象思维”,并且,以“现象”为立场,以“现象”为本体,以“事态”为思维方式。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美妙奇异的现象世界。
近代西方经验论哲学家培根,发现人类认识因主体状态和条件的不同,而有认识上的差异性,这就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相对主义。洛克指出人类的认识地确定性是在相互比较和参照之间确定下来的,这种关系意识和比较意识是一种非实体意识,并且,指出非实体意识比实体意识更加真实。虽然两位哲学家没有正式提出“事态”概念,但他们的思想已经具有事态思维的意味了。施图姆福第一个提出“事态”概念,把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新科学,命名为“现象学”,并且,把现象的逻辑形式,命名为“事态”.在其之后,胡塞尔也阐发了他对“事态”思维的认识,不过,他的认识是从意识角度出发来表述“事态”意识的。德勒兹的哲学被人们称作“事件哲学”,他主张事件是与生成世界相对应的意识,人在绘画图像中发现“事件”,“事件”是可以给人以力的作用的,他还主张复兴尼采思想。综合来说,事件或事态是人类理解现象的方式。
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存在的意义就是克服形而上学、对抗虚无主义的,与两者有明显地相对立性。尼采是反形而上学家、反虚无主义者。通常认识都知道尼采批判形而上学,但没有继续思考尼采批判是站在什么立足点上的批判?尼采所提倡和呼唤出现的“超人”不能被理解成形而上学的表现,他是主张人的灵魂要追求高贵,一种有着更加丰富的情感、更高的人文修养的精神贵族。尼采哲学在西方哲学中是个异类,他亮丽的词句、随机的主题和深邃的思想,再有,就是对于情欲的肯定和对于生命的热爱,这一切使得他的哲学有很多喜爱者和推崇者,尼采哲学的魅力,其实,也是现象学哲学所绽放的魅力。
胡塞尔前期哲学是处于先验主观唯心论的哲学阶段,哲学的核心主要是对“象”的显现过程进行分析和反思,并不关注“象”,没有把“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而是把“意识”作为研究对象,在胡塞尔前期着作中“意识”为核心关键词,其哲学都是围绕着意识的先决条件和意向性等意识内容的,称之为“意识哲学”比较准确些。“悬置”是一种否定性方法,通过将来源于外在的现象和主观意识中的信念悬置起来,使意识注意到自身建构的过程和结果的必然性的反思上,胡塞尔前期哲学延续从笛卡尔的“我思”到康德的“先验”的思维路径。他追求严格科学化的现象学,胡塞尔的理学的理论背景,更容易与唯理论哲学一拍即合。其坚持的原则和追求的理想,与近代西方哲学尤其是唯理论哲学没有实质区别。胡塞尔后期哲学的核心主要是追问价值问题,他认识到生活世界是遵循价值规律的,并且,有明显的趋向经验现实世界的认识倾向,称之为“价值哲学”比较准确些。虽然,胡塞尔哲学产生时间在现代西方哲学时期,但精神实质停留在近代时期。胡塞尔前、后期思想对于西方哲学史来说都是有价值和贡献,但这个价值和贡献是在于对意识哲学和价值哲学方面的。有文献表示:
在现象学家中间,追随胡塞尔走向超验唯心主义的是少数,大多数人在不同程度上对胡塞尔的超验唯心主义采取批判态度。在早期的现象运动中,哥丁根小组的成员将现象学的“转向事物”主要理解为转向客观的事物,而不是主观的事物,认为现象学是一种有关普遍本质的哲学,而不仅仅是对“意识本质”的研究。①直观只能对应于现象,本质不存在于经验现象界,所以只有现象直观,不可能对本质进行直观。
德国哲学家舍勒认为现象学运动的主要目的就是发展尼采、狄尔泰和柏格森,在胡塞尔之前给予现代思想的推动。他把现象学看作能够带给人世界观决定性改造的强大工具。舍勒描述他的现象学观:
那会像一个在黑暗的牢狱中关押多年的人首次踏入一座繁花似锦的花园。这个牢狱就是我们人类的环境,它受到一种只重视机械的东西或任何可以被机械化的东西的理智的局限。这个花园就是上帝的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看见它向着我们敞开并且欢快地迎接着我们,即使只不过是从远处迎接。而这个囚徒就是今天和昨天的欧洲人,他在重压下叹息呻吟,艰难前行,由于他的两眼只盯着地,并被他自己的身体压倒,他忘却了他的上帝和他的世界。①事件理论可以将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统一起来,成为联系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联系思想、行为、目的和情感等多维领域的非实体对象性意识。现代物理学也已用“事件”的世界观代替近代物理学的时空观,提出时空是弯曲的,空间和时间形式只是人类的主观观念,是人类认识形式对整体世界的局部切割和截取的结果。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经常是采用多变的视角展开叙述的,表现现实世界中事件的偶发性和荒诞性特点。现代哲学也应该与现代物理学、现代科学和现代文学、现代艺术步调一致的进入“现代”.可以说,“事件”意识是划分近代思想与现代思想界限的核心观念。建立以事件或事态意识为认识核心的哲学,更符合现代世界精神。
参 考 文 献
[1] 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年 4 月第 1 版
[2] 培根:《新工具》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年 10 月第 1 版
[3] 洛克:《人类理解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年 2 月第 1 版
[4] 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年 11 月第 1 版
[5] 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年 4 月第 1 版
[6]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 2 月第 1 版
[7]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年 11 月第 1 版
[8] 尼采:《尼采全集》第 2 卷(《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本献给自由精灵的书)杨恒达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1 年 10 月第 1 版
[9] 尼采:《曙光》田立年译,广西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0] 尼采:《快乐的科学》黄明嘉译,广西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1]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年 8 月第 1 版
[12]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善恶之彼岸》谢地坤 宋祖良 刘桂环译,广西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3] 尼采:《1885-1887 年遗稿》(《权力意志》上卷)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年6 月第 1 版
[14] 尼采:《1887-1889 年遗稿》(《权力意志》下卷)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年6 月第 1 版
[15] 尼采:《偶像的黄昏》李超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年 12 月第 1 版
[16] 尼采:《<敌基督者>讲稿》吴增定着,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年 8 月第 1 版
[17] 尼采:《权力意志》(附:尼采自述《看哪这人》)张念东 凌素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年 5 月第 1 版
[18] 胡塞尔:《笛卡尔沉思与巴黎讲演》张宪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年 4 月第 1 版
[19] 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年 12 月第 1 版
[20] 胡塞尔:《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倪梁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年 12 月第 1 版
[21] 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年11 月第 1 版
[22] 胡塞尔:《经验与判断》邓晓芒 张廷国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年6 月第 1 版
[23]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 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4 月第 3 版
[24] 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年 11 月第 3版
[25]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年 4 月第 1 版
[26] 施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王炳文 张金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年 2 月第 1 版
[27]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 7 月第 2 版
[28] 叶秀山 王树人总主编,姚介厚着《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二卷,古代希腊与罗马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年 5 月第 1 版
[29] 莫伟民 姜宇辉 王礼平:《二十世纪法国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年 9 月第 1 版
后 记
在进入吉林大学之初,对于一切都很陌生,不知道会在这里遇到怎样的人和怎样的事。之后,就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之中了,在吉林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的经历是充实而幸福的,我想这主要是来自于外国哲学专业所给予我的吧!自从多年前就抱定了一个信念:做自己爱做的事,追求自己喜爱的事物。我就一直追求至今天,每当我想到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执着地追求梦想,也曾和我喜爱的事物在一起,就心生一阵激动之情。我想人在一个地方,只有真诚地做过一些事,才会真正留下真情,多年后,回想起来才是一段值得回忆的美好记忆。总结在校期间,收获的幸福来自三个方面:
在外国哲学专业的学习中,我还是下了功夫的。多读好书、专注思考,在古希腊哲学、近代西方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方面的修养,有了一定提高。除了完成本专业的课程学习之外,还完整地旁听了五门哲学系其他专业的硕士课程和两门外国哲学的博士课程。学习是快乐的事,听课是幸福的事,不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会给人很多思维的启发和灵感,同时,也感受到老师们因个性差异,而有着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各异的讲课风格。
另外,在课余时间还到文学院完整地旁听了七门历史系硕士课程、六门文学系硕士课程和一门广播电视艺术系硕士课程。也许是由于学科的熏陶,文学院的师生在待人接物方面很有礼貌和热情,非常欢迎我这个外院的旁听生,与他们相处是和睦、融洽的。这也是我格外的一份骄傲。在本学院学习经历之外,还能留有一份来自于文学院的温暖记忆。
曾经认真思考之后,我还是选择非理性哲学这条路径,感觉非理性哲学是更有开放性的、更为积极的哲学,可以联系人类文化、历史、文学、艺术、心理、伦理等经验性内容,我希望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在多年的学习过程中,我一直在思索,人的思考过程为什么不能包含色彩、形象和特质呢?为什么不能包含运动的影像思维呢?怎样基于人际间的悲欢离合与来言去语的世界建立哲学呢?人们生活在事件之中,那些无形的事件也许比有形的事物,对人的影响更多,怎样对“事件”进行哲学思考呢?带着未解的疑问,在学习中努力专研、认真思考,逐渐有了思想上的进步,并且,最终变成了我的硕士学位论文。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将告别吉林大学,随后开始新的生活,我会更加热爱这个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祝愿我自己未来好运。
特别感谢吉林大学和哲学社会学院给予我的培养和美好记忆,感谢哲学系的众多教授,他们的教诲,使我受益匪浅。感谢王振林教授,对我学习中的指导和在学业上给予的帮助。感谢王天成教授,对本论文选题的支持。感谢姚大志教授,对本论文的中肯建议。感谢沈亚生教授,我跟他学习了现象学的知识。感谢郝鸿军副教授,对于学术新观点的开明态度。感谢外国哲学专业的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给我的帮助。
还有,特别感谢我的家人,在我多年求学生活中的陪伴和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