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

我国延迟退休的必然性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3-05 共3556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3 章 我国延迟退休的必然性分析

  我国现行的退休年龄政策自 1951 年启用后一直未作实质性的改变,进入 21 世纪才被相关部委重视,并开展专项调查研究,直到 2013 年 11 月份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被提出确定下来,为何国家选在此时提出延迟退休问题,在时机上是如何考虑的?本节主要从劳动力供求状况变化、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劳动力寿命减少、养老保险基金紧缺、老年人提高晚年生活质量需求以及两性平等角度进行分析,阐述了现阶段,国家提出并准备实行延迟退休政策的时机考虑,即延迟退休政策出台的必然性。

  3.1 劳动力供求状况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个别地区出现“招工难”“用工荒”等现象,从而给我们一个提醒,我国的劳动力供求状况已经走出了原来的无限供给时代,虽然从全国范围内看,劳动力供给总量仍大于需求,但是专家从人口结构变化的预测上推断,未来我国劳动力供给将大幅减少,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16-59岁的劳动力人口规模达到9.3亿(数据来源: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资料),根据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司的预测,在 2020 年之前我国劳动力人口将不断增加,并在 2020 年达到峰值,之后将出现缓慢下降[8]。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分析室主任李军曾经表示,预计到 2050 年,我国 15 岁到 59 岁劳动年龄人口将下降到 7.1 亿人,比 2010 年减少约 2.3 亿人。

  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发生了划时代的改变,国家允许夫妻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生育第二个孩子(即“单独两孩”),这就是我国应对劳动力状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的措施,因此,如果不从现在起就开始着手研究缓慢的延长退休年龄,有可能在不久的未来,“招工难”“用工荒”的现象将来全国绝大多数的劳动力市场上呈现出来。

  3.2 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很多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都相继进入老龄化社会,按照联合国最新规定,65 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达到总人口数量的 7%及以上时,该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从表 3-1 中我们可以看出,2000 年我国 65岁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就已经达到 7%,从那时起我国就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到 2012 年时,65 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经达到总人口数量的 9.4%。

  从相关数据分析可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快”:一是老龄化速度快于全国总人口增长速度;二是老龄化速度快于世界老龄化速度;三是老龄化速度快于经济发展速度;四是老龄化速度发达地区快于欠发达地区(从表 3-2 数据可以看出,山东省 1995 年 65 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就已经超过 7%,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截止 2012 年底,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已经高达 10.4%,高于全国的 9.4%。据山东省社会科学院人口所预测,即使实行了“单独两孩”的计划生育政策,山东省未来 10-20 年,人口老龄化水平也将以每三年两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我国目前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非常严峻。

  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我国社会老年抚养比的上升,表 3-1 中数据显示,2000 年我国每百名劳动者要抚养 10 位老人,到 2012 年已经接近 13 位,而山东省2012 年老年抚养比已经超过 14%,2011 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提到,到 2035 年我国将出现 2 名纳税人供养 1 名养老金领取者的局面[9]。因此未来如果不采用延迟退休政策,我国适龄劳动人口的规模将逐渐减少,劳动力供求状况将发生深刻变化,老年人的赡养问题将比较棘手。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3.3 劳动力寿命的减少

  1949 年建国初期,我国并没有所谓“童工”的概念,直到 1995 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才规定用人单位禁止使用未满 16 周岁的未成年人(“童工”),从此开始了我国最低就业年龄为 16 周岁的历史,自此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年限较之前有所推迟,而至今法定退休年龄仍没有延长,这是导致劳动力寿命减少的原因之一。

  劳动者个人和用人单位在劳动者就业前或就业过程中人力资本的投入是加剧劳动力寿命减少的另一个原因,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用人单位对所提供的就业岗位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能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后取得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不错的就业岗位,同时也是自身能力素质提高的要求,劳动者接受各种正规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的年限逐年增加,图 3-1 反映的是 1982 年至 2010 年我国 15 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 1982 年的 5.3 年增长到 2010 年的 9.5 年,增加了将近一倍,预计到 2050年将达到 17 年左右[10],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更长,2010 年已经达到了 12.4 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新华网,2012 年 9 月 12 日),人力资本的投入、教育年限的增加延迟了劳动力进入市场的时间,导致劳动力寿命的减少。

论文摘要

  劳动力寿命减少,而退休年龄没有发生变化,直接后果是劳动力实际创造价值和教育成本投资收益的减少,以及巨大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浪费。

  3.4 养老保险基金紧缺问题

  近年来,每当传出国家要出台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时,都会引起社会大众的广泛讨论,经过专家的理论研究和舆论的宣传,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国家延迟退休年龄是为了堵住愈来愈大的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说法。而事实上从全国来看,在“统账结合”的前提下,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并不存在缺口,现在每年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都大于支出,截止 2012 年底,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为 23941.3 亿元[11]。但是由于 20 世纪 90 年代养老保险改制时的历史遗留问题(详见 4.2.1),导致了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社会统筹账户收入少于支出,侵占了参保人员个人账户的资金,因此,所谓的养老保险基金紧缺问题实际上是养老保险基金个人账户未作实的问题。当然这是全国的总体情况,在我国也存在个别地区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的现象,比如上海,但这只是个别地区的个别现象,不会影响到全国的总体情况。

  很多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延迟退休年龄有利于缓解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紧缺的问题(详见 4.2.2),2013 年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曾表示,目前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抚养比(缴费者与领取待遇者之间的比例)为 3.03:1,根据预测,2030 年前后,养老保险抚养比将提高到 2:1 以下。为了继续保证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总体平衡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抑制养老保险抚养比提高的趋势,而适当延迟退休年龄,就是重要举措之一,但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也不应该是我国延迟退休年龄的主要原因,事实上世界上很多已经延迟退休年龄的国家都是在本国养老保险制度运行顺畅的时候提出延长退休年龄的。

  3.5 老年人提高晚年生活质量需求

  据估计,20 世纪 50 年代初,我国最初设立法定退休年龄时,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 48岁左右,1978 年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确定时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约为 68 岁左右,根据2010 年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资料计算,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 74.83岁(如表 3-3 所示),其中男性 72.38 岁,女性 77.37 岁,虽然我国婴儿死亡率(如表 3-4所示)的下降是影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可忽视的因素,但是随着经济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寿命也确实有增长。在此基础上我国法定退休年龄却没有发生变化,有一部分老年人按照正常法定退休年龄退休后,在身体状况尚且能胜任工作的情况下,将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在家休养,领取和他们在职时工资待遇相差较大的养老金,由于其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没有达到心理预期,且考虑多年教育资本的投入以及身体素质状况良好,他们并不想“安享晚年”,而是想继续创造价值,尤其是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比较看重知识积累的行业,年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行业领域的权威,社会更需要这些退休人员继续发挥作用。

论文摘要

  3.6 两性平等要求

  我国在制定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时,之所以将女性的退休年龄设定的低于男性,主要是考虑到女同志在家庭方面付出较多,比男同志早几年退休可以更好的照顾家庭,但是进入 21 世纪的今天,在家务劳动、照顾子女等方面,男女性别差异已经没有那么明显,再加上近几年家政服务业迅速发展等因素,女性已经从照顾家庭的角色中超脱出来,而且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一直高于男性,以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资料计算,2010 年男性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 72.38 岁,女性为 77.37 岁,女性比男性高将近 5 岁,而且男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较 2000 年提高了 2.75 岁,女性提高了 4.04 岁,从表 3-3 可以看出,自1981 年至 2010 年,男、女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差距越来越大,这表明,在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的同时,女性提高的速度快于男性,两者之间的差距在扩大,这符合世界各国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规律。以上这些因素都使得女性在两性平等的需求下,要求调整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公共管理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