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

思想政治课教学互动研究引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8-19 共3442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引 言

  (一)选题的缘由

  笔者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和教育实习阶段,经过走访、观察并亲身参与到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发现有效的教学互动对提高当前国内课堂教学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对教学互动的研究与应用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当前国内关于教学互动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具体,在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深化。(2)教学互动理论研究居多,真正把教学互动理论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结合起来的研究相对较少。(3)当前课堂实践中的教学互动还存在设问不精、引导不畅、效率不高以及脱离现实生活等问题。

  由此,笔者认为本选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希望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学互动实践进行透视,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选题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依据,在对国内外相关教学互动理论进行剖析的基础上,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性质与特点开展研究,能够使教学互动理论研究在这一学科领域得到深化,从而丰富并活跃思想政治课学科理论研究。

  本课题研究是结合《经济生活》模块教学案例而展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互动研究,笔者借鉴一些从事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实践的一线教师的真实讲课记录,通过调查访谈等获得了相对准确的高中思想政治课一线教学的相关数据,尝试通过观察总结教学一线教师的经验教训和自身的授课体验,剖析教学互动问题所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效率和教学的有效性。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客观反映思想政治课教学互动的实际状况,对新课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发展应该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要研究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互动行为现状,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必须对"教学互动"进行详细的分析界定,因此,我以"教学互动"的研究作为切入点,进行资料查阅后结合实践进行分析总结。从相关记载来看,教学互动的思想和实践早已存在,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问答法"(亦称"产婆术")可以看成是教学互动的最初形式,最早孕育了教学互动的教学思想。

  在我国古代社会,教学互动的萌芽也已经存在。从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例如,他所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事实蕴含着教学互动的思想和意味,这里强调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教师要对学习进行一定的引导。另外,他提出"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也是建立在师生良好互动的基础上,并且他提倡师生形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互动思想里面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互动概念最早出现在 20 世纪初美国社会学家米德(G·H·Mead)对"符号互动"思想的阐明,只有当个人对师生提出的符号达成理解上的共识,互动才能进行,后来美国社会学者正式提出了"符号互动"的新的理论,人们通过微观符号的运用,来更好的实现教学互动。很多学者把这一理论引入并应用到教学领域,从而形成了互动教学理论。

  1963 年,《教师教育杂志》(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第 14 期发表了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弗兰德斯(Flanders)的研究《意图、行动和反馈:教学的准备》。在该研究中,弗兰德斯公布了着名的互动分析技术,并探讨了互动分析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该研究主要关注师生互动之谈话,她将教师谈话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类,据此对课堂互动进行描述。[1]

  至今,弗兰德斯的教学互动技术仍在运用。

  日本的佐藤正夫认为在教学活动中会产生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的,并且他对班级组织结构进行了分类,分为三种学习的基本形态:同步学习、分组学习、个别学习。在这里同步学习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全班同学一起学习,教师进行典型的讲解并获得反馈。分组学习指把班级内的学生分成多个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完全自主的共同学习,组内学生进行信息交换。个别学习指单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自进行的完全独立的学习。在此,佐藤正夫所提出的同步学习、分组学习、个别学习正与本文中所讲的师班互动、师组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相契合。

  我国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开始引进并进行教学互动的相关实验研究。学者吴康宁编着的《课堂教学社会学》一书中,他将课堂看成一个微社会,把课堂互动看成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从互动主体角度,以教师行为对象为依据,把课堂互动类型划分为师生互动、师组互动、师班互动,又依据师生互动行为属性将互动划分为"控制-服从"型、"控制-反控制"型和"相互磋商"型。[2]

  王家瑾采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构建出一个以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三要素为主体的三维坐标体系,用于综合评价师生互动效果,并将课堂师生互动分为正向互动和反向互动。[3]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对教学互动的研究不断深入。索耶(R.K.Sawyer)和博森(D.J.Berson)运用互动分析法,关注学生在参与互动时注意力的变化,并且关注学习小组在学生学习时起到的作用。他们认为学习小组是一个促进教学互动的结构,在对学生个人学习时产生的分散的知识点的连接上也有重要作用。

  同一时期,中国的教育思想研究在教学互动领域达到了一个高峰。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程晓樵 1993 年发表的《课堂教学中的社会因素》论文,也对教学互动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刘云杉 1997 的《教师话语权利探析》等论文,对教师的话语权、教学互动思想等影响教学互动的因素方面进行了研究。除此之外,吴永军、吴康宁等人发表的《学生课堂言语交往的社会学研究》和《小学班级中学生角色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等论文,论述了师生互动出现的一些言语和角色方面的新的影响因素,具有很大影响力。

  进入 21 世纪后,已有一些教学论专家对互动教学领域进行了一些研究,此时学校也参与进来使得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与突破。我国学者佐斌通过大量的研究,编着了《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具有以下五个特点:(1)课堂师生互动具有双向性。在课堂情境中,学生和教师都会对彼此产生影响。(2)课堂师生互动具有情感色彩。(3)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与行为具有同质性。(4)课堂师生互动具有教师主导性。(5)课堂师生互动中非语言行为作用显着。[4]

  这些研究给本研究带来了了很大的理论参考价值,帮助笔者从宏观上了解到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互动行为研究的相关问题。但是限于笔者查阅范围有限,对目前查阅的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对在教学中如何把课堂教学互动充分应用于实践,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引发学生思考,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研究深度还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课题总体的研究思路是以相关的教学理论为基础,以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为着眼点,通过分析调研和实际体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整体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资料收集阶段。本阶段采用文献研究法,主要是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和阅读,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全方位的查阅,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比较、研究,从中找寻可以借鉴的学术观点,以此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到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趋势。

  仅凭查阅文献得出结论,难免受个人水平和主观意识的影响,因此采用访谈法通过对教师、学生进行访谈以便使结论趋于客观。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为本论文提供丰富的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持。

  (2)实践体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采用观察法,主要是利用实习期间,对课堂听课中的各种教学互动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从中学习分析主要的教学互动行为。在相关理论的支撑下,通过进行课堂观察、参与集体备课和评课交流来了解教学现状、增强感性认识、积累相关数据、记录心得体会。

  然后作为实习教师采用体验法,自己的理论知识积累到一定量的基础上,作为实习教师把自己的研究运用于实际教学当中,通过自己亲身参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践,把自己的研究运用于实际教学当中进行体验,使自己的研究获得进一步的实践充实。

  (3)分析总结阶段。采用综合分析法,通过综合以上资料分析和实践体验阶段的成果,进一步分析调查研究结果,结合自身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体验,提炼思想政治课互动教学的成功经验。

  采用案例分析法,运用教学互动理论与实际教学案例相结合的方式,以高中思想政治课必须一《经济生活》模块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课题为例,在综合多方面理论知识和课堂观察的基础上,直观地把教学互动体现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实际当中,并且引入了师生"话语量"数据和"学生回应"等数据,分析课堂教学互动应用的相关情况。

  找出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而提出改革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互动的相关建议。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