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

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生活体验运用的现状反思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8-21 共9079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二章 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生活体验运用的现状反思

  基于生活体验的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提出不仅源于对生活体验理念的关注,更是基于对当前幼儿园社会教育现状的反思。近年来,学前教育界对社会教育的关注尤为突出,对社会教育的生活体验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指南》中强调“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

  应结合生活情景与社会生活实际,将社会教育寓于游戏、活动、生活中。”因此,我们倡导社会教育应联系幼儿生活实际,使幼儿通过亲身的体验获得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育。随着幼儿园社会教育理论发展的不断成熟,加之政策的引领以及专家学者的强烈呼吁,幼儿园社会教育也不断做出改进,其中生活体验教育教学的运用也在探索中前进。

  笔者在对济南市、泰安市几所幼儿园走访调查后发现,目前已有多所幼儿园已经开展生活体验式的社会教育,教育效果明显,深受幼儿喜爱,也获得了学前教育界多位专家的赞赏。但在开展过程中,由于缺乏理论指导与教育经验,一线教师对生活体验教育的开展只能通过自身经验的总结与反思进行,仍然存在许多不足,迫切需要理论与相关教育经验的引领与支撑。而且,能够开展生活体验式社会教育的幼儿园大都集中在省级示范园等条件优越、教育理念先进、与高校对接密切的高档幼儿园,大部分普通的幼儿园生活体验的运用仍然较为缺乏,运用效率也较为低下,使得幼儿园社会教育流于形式,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基于走访调查的状况,本章试图对当前基于生活体验的幼儿园社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并探索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生活体验运用的主要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缺乏生活体验教育理念

  实地的观察与走访对于学前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可以为我们研究幼儿园社会教育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在实地走访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与健康、语言、科学和艺术等领域的教育相比,社会领域的教育明显不够重视。与此同时,由于教师缺乏生活体验的教育理念,使得生活体验的社会教育活动缺乏有效的规划,不能得到较好的开展。在走访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幼儿教师也开展了生活体验的社会教育活动,其初衷也是将生活体验与社会教育联系起来,让幼儿在生活体验之中得到成长,但是在实际的活动开展过程中总是不知不觉的偏离预设的轨道,难以通过活动的开展落实既定的教育目标。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这是由于相关理念的缺乏所致。

  案例一:

  在一次“学习传统节日”的系列主题活动中,教师设计了《冬至一起包饺子》的社会教育活动。“冬至到,吃水饺”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设计这一社会教育活动的初衷在于让幼儿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并能在亲自参与包水饺的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基本生活技能,也让幼儿在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加强彼此的合作,以建立友好的伙伴关系。但是,由于缺乏生活体验的社会教育活动的理念及教学经验,教师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显得过于慌张。在活动开始之后,教师只是对包饺子的方法做了简单的介绍,而且缺乏基本的示范体验环节,没能让孩子跟着老师一起体验包饺子的快乐,而是打算在最后的环节再着重向孩子们介绍冬至,接着就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包饺子了。但是由于孩子们过于“热情”,不但没有好好包饺子,反而将面皮变成武器嬉戏打闹,场面逐渐失控,使得活动在一片混乱之中匆匆结束。

  对幼儿来说,包饺子是一种典型的需要融入生活体验的社会教育活动,而选择在中国传统节日冬至开展这一活动,则赋予了包饺子活动更为深刻的意义。这一活动的本意是通过包饺子的亲历性体验,让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过程中,对冬至这个中国传统节日产生更加丰富的认知,让幼儿在与同伴的协作之中养成合作意识,获得情感体验,也通过这一活动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由于教师缺乏生活体验的社会教育理念与教学经验,也缺乏对各个环节的精心布置与深入思考,不能较好的把握体验时机,也无法引发幼儿的探索与学习的兴趣,就容易使幼儿的参与停留于嬉戏打闹,导致混乱局面的出现,生活体验的社会教育活动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与教育意义。

  (二)幼儿视角欠缺,活动设计的成人化严重

  在走访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对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都是从成人的角度出发的,而没有从幼儿的视角出发,也不关心幼儿的真实想法,甚至任意揣度幼儿的想法。站在成人的立场上,教师往往以自己的喜好来设计社会教育活动,将成人的标准强加给幼儿,没有考虑到幼儿的生活经验,导致幼儿成为教师的提线木偶,在参与社会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也谈不上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去体验生活。然而,幼儿的世界毕竟不同于成人,如果不能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去设计社会教育活动,只能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这也正是社会领域教育与其他领域教育相比的繁难、复杂所在。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时,应该学会留一只眼睛看幼儿,才更能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案例二:

  在与幼儿园教师的一次访谈中,笔者倾听了一线教师在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困惑,对其中一个故事印象颇深。为了迎接国庆节的到来,通过国庆节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们提前一周就开始准备,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社会教育活动,力求将活动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幼儿在体验之中获得感悟。然而,事与愿违,这项“看上去很美”“看上去很精致”“看上去很科学”的社会教育活动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却发展成另外一幅场面。尽管幼儿对“升国旗”“游行”“拍照”“吃蛋糕”等环节特别感兴趣,参与性也特别高,但对于为什么做这些仪式仍然知之甚少,而对于谁是祖国妈妈也是十分疑惑。在活动过后,孩子们头脑中留下的似乎只有吃喝玩乐的场面,丝毫没有起到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作为活动设计者的教师感到十分的尴尬、懊恼,他们十分困惑为什么精心设计的社会教育活动竟然效果不佳。

  其实,如果换一种角度去思考问题,教师的困惑也不难理解。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每个环节的设计都似乎是天衣无缝的,教师也竭力组织了整个的活动过程,活动开展基本上没出现什么差错,也很难找到教师的失误。但是仔细分析,我们发现,教师始终将活动设计的视角定位在成人这边,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与心理发展需要。比如祖国妈妈的比喻,本意是想通过拟人化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祖国的含义,感受到祖国的温暖,培养对足够的亲切之情。但是由于幼儿心智尚未成熟,又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导致幼儿无法理解,以至于让幼儿产生了认知和理解上的冲突。

  (三)生活体验流于形式,难以激发幼儿兴趣

  通过观察以及与教师的访谈等,我们发现,不少幼儿园开展社会教育活动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即使是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加入生活体验的元素,也多是流于形式,缺乏实质的教育意义。由于仅仅只是为了体验而体验,所以幼儿在参与社会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往往显得积极性不高,对于体验活动缺乏一定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幼儿对社会教育活动缺乏足够的兴趣,即使是活动的形式再为花哨,也难以对幼儿产生吸引。虽然冠之以生活体验式的社会教育活动,但也只是徒有虚名,却无其实。

  案例三:

  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幼儿园教师组织中班学生开展了一堂《红绿灯》的社会教育主题活动课。由于该幼儿园经常会有上级领导来检查,所以孩子们对于这种社会教育活动课早就习以为常,大多数孩子对于这种课堂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兴趣,相反表现的比较淡定。后来,通过观察和了解,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原来为了取悦上级领导,获得领导的表扬。幼儿园教师经常会把一堂社会教育课演练多次,以至于孩子早就失去了兴趣。另外,为了取得所谓的好的教育效果,教师会提前安排几名听话的孩子为大家做示范,其他孩子只能在一旁看着,使得他们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对于参与活动的孩子来说,一开始可能会有浓厚的兴趣,但随着演练次数的增多,逐渐失去了兴趣。而没有获得参与机会的大多数孩子,却苦于没有机会参与,自然也就没有了参与活动的动力。在上级检查过去之后,活动通常是草率收场,使得社会教育对孩子缺乏一定的启发意义。

  基于生活体验的幼儿园社会教育,特别强调幼儿的亲身参与,这种参与应该是所有孩子的参与,而不应该将活动的参与者限定为几个少数听话的孩子。而且,幼儿在参与社会教育活动中,所经历的生活体验,不应该是一种形式,而应该更多的将生活体验的理念融入到每一个活动环节中去。在以上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幼儿园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活动,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为了达到所谓的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往往“不择手段”.也许这种所谓的生活体验式的社会教育活动可以获得上级领导的表扬,但终究不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更不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

  (四)体验情境欠真实,远离幼儿生活实际

  随着对幼儿园社会教育了解的深入,笔者发现,做好学前教育研究,仅仅是粗浅的观察与走访是显然不够的,除此之外,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美国教育家米切尔受儿童发展理论和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影响,强调社会领域的教育应该基于儿童自己的经验,基于他们对其周围生活、事物和文化的发现。

  也就是说,幼儿园社会领域的教育应该立足于幼儿的生活实际,让幼儿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成长。然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教师选择的教育内容经常会脱离幼儿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体验情境也较为抽象,导致幼儿在参与社会教育活动中只能机械识记和随声附和,无法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案例四:

  在一次以“感动我的人”为主题的社会教育活动中,教师将“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爱国主义事迹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幼儿对此并无相关的经验,在现实生活中对董存瑞的事迹了解甚少,由于时代久远对抗日战争也是比较陌生,导致幼儿很难通过教师的讲授,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也就很难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于是,当教师介绍“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爱国主义事迹时,讲到动情之处潸然泪下,而幼儿却无法理解教师的行为。不少孩子好奇地问老师为什么哭,对于董存瑞舍弃自己性命去炸碉堡的行为很是不解,甚至有的幼儿觉得这是一种很幼稚、很傻的行为。即使承认被董存瑞的爱国主义事迹感动的孩子,也多是被教师的情绪所感染,因为老师被感动了,所以自己也应该感动,可见这种感动并非发自幼儿内心。虽然教师设计这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初衷是积极向上的,但是显然并没有收到成效。

  基于生活体验的幼儿园社会教育,其主要任务就是让幼儿在参与社会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学会生活、适应社会。因此,社会教育的内容不能脱离幼儿的实际生活,也不能为幼儿提供虚假、抽象的体验情境。幼儿感兴趣的,与幼儿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活动,应该成为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优先选择。从这次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选择将“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事迹作为教育内容之前,并没有考虑到幼儿的生活环境,没有了解到幼儿的现有经验。这样,在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幼儿就很难将董存瑞的事迹与生活中的人或事联系起来,也就很难理解董存瑞的行为。

  (五)体验时间过于仓促,体验空间束缚自由

  对于幼儿来说,生活体验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在幼儿园之内,还需要将幼儿的活动范围拓展到园外,即广阔的社会天地中去。所以,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也应该精心设计一些以校外场所为活动场地的活动。在实地走访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为了让幼儿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不少幼儿园会带幼儿去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校外场所参观。但是由于去校外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时,大多数场地多需要租赁,限于经费的原因,幼儿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体验的活动,在有限的空间里幼儿也时常会感到束缚,缺乏一定的自由。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