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

小学新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策略(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2-11 共972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4.5 敢于提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问题的解决更加重要。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普通学习过程,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学生不能发现问题,那么学习只能变成一种被动的接受。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是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在小学教育中,学生的提问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4.5.1 尊重学生,让他们敢于提问

  有一种现象是孩子有问题但却不敢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胆量在“众目睽睽”之下表达心中的疑问。孩子内心担心自己出错会被大家嘲笑或遭到老师的批评。

  1 我们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首要的任务是让孩子敢于提问。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孩子从精神上没有负担。民主是现代课程的一个重要概念,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用自己的爱心共同创造一个和谐、自由和安全的空间。努力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旧观念,老师也要把“教育者”的架子放下,使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下学习。只有真正做到教师和学生平等、民主,学生才愿意自由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才能把活跃的思维投入到学习中,大胆、积极地提出问题。教师也应该给每一个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即使学生提出与老师不同观点的问题,老师也不能疾言厉色地加以制止甚至呵斥,应该表现出应有的“宽容”态度“放任”学生。因此,教师应该把信心传递给学生。教师可以以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流:你怎么看?同意这种说法吗?我也谈谈自己的想法,想听听吗?并且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鼓励:你的回答真不错;你的想法很新颖;你的问题太精彩了。

  4.5.2 训练学生,让他们勤于提问

  要想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仅要让学生愿问敢问,还要让学生勤问。

  (1)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所想的问题。思想的表达需要语言这一个载体,语言表达能力其实就是个人内在思维能力的外在表现。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说,即使学生说错了,教师也应该给予及时的鼓励,以期让孩子把善于表达变成一种自觉的状态,即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2)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画风》一课时,提出让孩子用画笔画风,许多孩子认为风是无形的如何来画。我鼓励学生自己去外面观察,结果孩子们在飘扬的国旗上找到了风,在弯腰的小草上找到了风,在飞舞的红领巾上找到了风??就在实践中孩子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3)有意给学生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启发学生通过思考去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通过分析和比较,去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从而深入地学习知识。

  学生的提问能力主要包括想问、敢问、好问和会问四个方面,教师在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时要在这四个环节下功夫。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五种质疑方法,能够培养学生提问能力,使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①趣问法。提一个有趣的问题,或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这样的问题很容易把知识重点深入其中,引人入胜。

  ②追问法。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正面或负面的答案。当学生提出一种看法时可以追问他们:“为什么?”“还能怎么办?”使孩子在一次次追问中加深对问题的看法。

  ③反问法。是根据教科书和老师讲解的方法从相反的方向来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是“是……?”

  ④类比提问法。据一些类似的相关概念或者是例子,通过比较和类推提出问题。

  ⑤联系实际提问法。根据所学知识点,通过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现象,使学生理解知识点。

  结合以上有效提问方法,小学教师在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上就有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在使其养成想问、敢问、好问和会问的习惯方面将有据可循。

  4.5.3 激励学生,让他们乐于提问

  很多时候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懒得问老师。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仍然不够明确,总是采用一种“等”的态度。总是等着老师来提问,他们普遍缺少提问的积极性,在上课期间很少主动起来提出自己的疑问,更不愿主动地动脑筋思考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具备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学习才会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孩子也才能积极、自觉的参加各种学习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孩子们的学习欲望。才能使孩子在发现问题时能主动地提出疑问。

  4.6 认真书写

  有许多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养成了不规范的书写习惯,例如书写歪歪扭扭,潦草不认真;书写姿势不正确,身体倾斜或者是本子不放正,书写时过度依赖橡皮等等。如果这些问题在低年级不纠正,时间长了渐渐就会变成一种“书写障碍”.作业不反复擦就无法完成,或是一涉及书写内心便会有抵触情绪。因此,改掉学生的书写中的不良习惯刻不容缓。

  在纠正学生不良书写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如果老师本身就不重视书写规范,那么要求学生养成好的书写习惯便是一句空话。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每一个老师的板书。在课堂上,板书设计要合理,规范整洁,字迹清晰;在课下教师在作业批改时,在要求学生应认真书写的同时,老师的批阅意见也应该给孩子一个好的示范。如何引导学生掌握书写的正确方法是教师们一直在努力的目标,在笔者看来,教师主要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4.6.1 积极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板书是端正孩子不良书写习惯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在板书的书写过程中,有意识的加入对某个字规范书写的要求,同时,在不影响课堂教学进度的情况下,可以要求学生跟随老师一起书写,从而纠正其不良的书写习惯。

  4.6.2 加强提高学生书写功底的训练

  除了要求学生在平时的作业中书写工整以外,还可以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要求孩子每天在家长的监督下完成固定的练字任务。

  4.6.3 贵在坚持

  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并不是一朝一日就能养成的,需要在日常训练中慢慢养成。所以老师一定要在正确引导的基础上加强日常训练,强化培训,教师和学生要同时做到坚持不懈,努力促进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

  4.7 动手操作

  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操作时间。教师只有认真深入地研究教材、教法、学情,充分备课,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来解决问题。但事实上有很多教师一味追求简便的课堂运作,使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流于形式,因此不仅浪费课堂教学时间,而且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注意把握时机,把教学环节、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有效教学。

  4.7.1 把握时机

  只有在正确的时机指导学生学习并进行操作,才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以提高教学效率,最终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成为学习能力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例如,在一些区别易混易错的数学知识中,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用摆小棒,画图等实际操作方式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直观的印象,更加具象的理解“加”或“减”.我们要通过学具帮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中,去动手去思考,这样的教学环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7.2 加强反思

  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环节为教学目标服务的目的,在教学后对本课知识的总结是非常关键的。通过课堂观察总结,教师需要对小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课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使学生在复述所学的过程中再次复习、回味本堂课的学习重点知识,起到巩固知识这一教学目标。在新的课程结束前也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你的收获是什么。通过一部分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全班同学再次复习了这节课的知识点。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