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综述(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2-11 共498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2.2.2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美国的威克曼(Wickman,E.K.)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类。具体见表 2.2:

  

  2.2.3 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

  管理策略,简单地说就是平时常说的管理的方式方法。国外许多专家和学者就课堂问题行为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具体见表 2.4:

  

  2.3 国内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

  笔者认真分析了国内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现从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2.3.1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

  国内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的分类大致有三种,具体如下:

  (1)根据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的主要倾向,将课堂问题行为分成两大类。具体见表 2.5:

  

  (3)根据课堂问题行为的具体内容,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六种:蔽性违纪行为、轻度矛盾冲突、不遵守作息制度、不服从教师、扰乱性行为和恶作剧。

  2.3.2 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

  到目前为止,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方面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两个:陈时见撰写了《课堂管理论》一书,在该书中他就"问题行为"提出了三点策略:先入为主策略、行为控制策略和行为矫正策略。

  魏亚琴撰写了《从控制、惩罚到激励、引导----谈课堂管理理念的更新》一文,文中提出了新式课堂管理应该更多地倾向于行为预防、激励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采用将"3R"融为一体的学生导向的自我管理的方法。所谓"3R"即引导学生认识(Recognition)自己的不良行为,悔恨(Regret)自己的不良行为,并且协调(Reconcile)、纠正自己的行为克服问题行为。

  通过对国外和国内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可以看出,虽然针对课堂问题行为方面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研究,但相对来说,编译的国外著作比较多,本土的比较少,并且基本上都是理论层面的研究,研究已经存在的课堂问题行为的比较多;而直面当今一线课堂的实践研究比较少,研究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更是少之又少。

  2.4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笔者在大量学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确定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和双加工理论。

  2.4.1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在继承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一些学说基础上,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和道德教育提出的个人主张,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模型,即"三水平六阶段".

  他认为儿童的年龄与其道德发展阶段有很大关系,但年龄并非是决定因素。尽管发展阶段不可跳跃、发展方向不可逆转,而在发展速度上则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发展快,有的发展慢,还有的可能长期处于某一阶段上停滞不前。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制定、设计学校道德教育计划以及编写各级学校道德教育教材和指导手册的依据,并在美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本文编拟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时,对应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的"三水平六阶段",列举了教师和学生对课堂问题行为认识的六个阶段,具体见表 2.7:

  2.4.2 双加工理论

  双加工理论是在卡尼曼的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的基础上,由谢夫林等人(shiffr2n&5chneidr,1977)进一步提出的关于注意分配的理论。双加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24,25〕这两类认知加工的具体特征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见表 2.8:

  弄清双加工理论的实质,有利于教师在处理课堂问题行为时,分清楚哪些是受学生意识控制的问题行为,哪些是学生处于自动化状态下发生的行为;对于学生处于自动化状态下发生的行为,通俗地说,就是不是"问题"的问题行为,教师可以采取"视而不见"的方式进行忽略处理,而对于需要受意识控制的问题行为,教师应采取合适的策略加以处理。

  2.5 研究方法

  综合上述分析,结合当前形势和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实际状况,笔者确定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以访谈和个案研究等方法。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