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以及类似命题研究,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时至今日,虽然学界论述颇多、成果颇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教育政策导向发生了变化,高中历史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当下的中学学情发生了变化,对诸多教育现象、教育理论的认识、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更新。因此,结合当前教育形式和新的教学实践,对这一课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既有可行性,也有必要性。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1、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在学习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对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进行准确认识和把握,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历史学习的方法,提升历史思维能力。真正让学生认识历史、理解历史,而不是只会机械记忆,成为记忆的机器。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理论和思维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历史问题和社会实际问题相结合,从历史的高度来看待现实,从现实的角度来解读历史,经世致用,为现实服务,变"死学"为"活水",增强历史的时代感。新课改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这就提醒我们在历史教学中适时地总结归纳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规律,锤炼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而不是简单的认知、套用一些现成的历史结论;必须教会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明晰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迁移相关历史知识,透过历史现象分析问题本质,深化学生的思维。
2、基于历史教育理论发展的要求
培养高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中学历史教学论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根据白月桥先生的研究,我国历史思维命题的提出始于上个世纪 80 年代中期,此后众多专家、学者在这一领域不断开拓,丰富和促进了我国历史教育理论的发展。[1]
建国之初,我国基本上借用了苏联三四十年代的凯洛夫的教学理论,其主要特点是肯定智力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过分重视知识的掌握,忽视能力的提升和思维素质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学习代替能力发展,教师的灌输多于引导,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这一理论过分强调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思维积极性的培养,过分强调课程内容的一致性,忽视了学习知识的灵活性,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不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20 世纪 90 年代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的新阶段,这对教育理论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社会的进步,文明的交流,使世界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各国纷纷进行了教育改革,历史教育理论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此指导之下,我国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涌现,这有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进一步改革,有利于历史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3、基于学生思维素质提高的需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对高中学生的素质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维素质的提高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灵感,提升学生的思维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现代化建设输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科在育人育智方面肩负着更为重要的历史责任。所以历史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尤其是作为智力核心的思维能力。要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方法锻炼学生的思维,塑造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独立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历史学科以及其它各科的学习,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4、基于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需要
江泽民总书记 1995 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当今知识经济、信息社会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更新,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对于青少年一代,学校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导阵地。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引导他们从更高的视角、更宽阔的视野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知识掌握状况,创设新方案,激发新灵感,产生出新的历史认识,实现认识上的飞跃,以利于培养创新能力,提升思维水平。
5、基于世界各国历史教育的共同价值取向
目前世界各国历史教育都非常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虽然各国表述不一,但其基本理念却有共同之处。如美国 1996 年颁布的《历史课程全国标准》提到:"通过一部平衡的、范围广泛的世界历史,学生们可以了解世界的多种文化以及所有文化共有的人类情感和存在的共同问题。学生们会因此养成通过别人的眼光评价事物的习惯,并且逐渐认识到,通过研究其他国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尤其重要的是,对于世界多种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培育彼此宽容、相互尊重的涵养和文明的精神。日益多元化的美国社会和日益彼此依存的世界要求我具备这种品质。"[2]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重新审视和理解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了解不同的文明和生活方式,学习其他民族的长处,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用,发挥历史学科的独特价值。同时通过研究其他国家的历史教育,总结历史发展的治乱兴衰,探究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预见历史发展的未来趋势,更好地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是历史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已引起国外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特别是儿童思维发展理论,对学校教育的理论及方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到上世纪70 年代初,西方一些国家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将皮亚杰的学说与学校历史教育的实际结合起来,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意识到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80 年代末以后在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国颁布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都明确地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英国和美国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更是把历史学科能力专指为历史思维能力。[3]
英国 1991 年颁布的中学历史"国家课程"其中的"成就目标"就是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内容。它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历史的知识和理解,第二是知识的阐释,第三是史料的运用。[4]
美国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制定了第一个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该标准主要从两个方面提出历史科的目标,其中之一就是历史性思考。指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同时要思考问题,学生要发展五种历史性思考形式,即按年代顺序的思考、历史的领悟、历史的分析与解释、历史的研究、历史的主题分析与决策。这五种历史性思考形式,要求学生通过"做历史"使自身的能力有所提升。[5]
这五大方面作为历史思维标准目标明确、富有针对性、操作性强,为指导历史教学、教学评价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此外,苏联在历史思维能力的研究方面起步比较早,研究的也比较深入,在 70 年代就已出版了历史思维能力方面的研究专著。历史思维的概念最初由白月桥先生介绍到中国来,并在我国的史学教育刊物上公开发表。例如,1985 年白月桥在《历史教学》第 12 期发表的《中国、苏联历史教学比较》这篇文章中,就涉及到原苏联关于历史思维问题研究的成果,并详细介绍了白斯别查斯基撰写的《历史思维心理学》这部专著。此后白月桥先生翻译出版了莱纳的《历史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1989 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和扎波罗热茨的《历史学科培养能力与技巧的方式与方法》(1989 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等著作,在里面详细阐述了关于历史思维能力方面的相关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技巧、方式与方法。
虽然这些国家在历史思维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过分注重思维、过程与方法,忽视知识、内容结果以及价值观的培养等,关于这些问题的后续研究将是我们突破的重点,也为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历史思维这个命题明确提出并成为历史教学着重研究的一个课题,是近些年的事情。在新中国成立后到 1980 年之前的 30 多年的时间里,我国所制定的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或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发表的大量论著,都没有把历史思维作为历史教学的一个研究课题。在 1980 年之前,我国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对于历史思维的问题从没有进行过专题性研究。据不完全统计,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 30 多年里,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发表的较重要的论文达 1000 多篇,教学法专著和译著有 20 多部。这些专著和译著对历史思维能力鲜有涉及,据现已查阅过的文章来看,仅有一篇文章提到了"历史思维"的概念,这就是林逸先生于 1958 年第 2 期《历史教学问题》杂志上发表的《历史教学中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他抓住了历史教学的一个关键问题,第一次提出了历史思维,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接触到了历史思维的内涵。但是该文论述的重点还不是历史思维问题,他没有对这个问题展开论述,也没有引起当时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对这个重要提法的重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提及历史思维的问题。
1980 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白月桥先生在 1987 年的《中学历史教学》这本书中,就初步的研究成果作了介绍。虽然涉及到了历史思维这个概念的一些内涵,但很不全面,不深入。
近些年来,对历史思维能力的研究越来越深入。1989 年赵恒烈先生出版的《历史教育学》中增加了思维研究的专章,1998 年 3 月出版了专著《历史思维能力研究》,该书不仅阐述了历史思维的特性,区分了历史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并高度概括了历史思维能力的目标体系,同时也对历史思维的课堂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
白月桥在《历史教学问题探讨》中认为历史思维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的,由形式思维和辩证唯物主义、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理论思维相结合的,以时间和地点为主线的,通过史料中介逐步认识历史客体发展规律、不断提示历史本质、朝着认识终极目标永无休止前进的思维。
90 年代,在历史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中有关于历史思维能力的专门论述。至此,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受到越来越多历史教育者工作者和社会的关注。最近几年,关于历史思维方面的文章层出不穷,这些文章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关于历史思维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章,多为历史研究专家所作,另一类为实践探索,多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以及教学案例进行研究。
在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很多一线历史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有探索性的的方法和策略,值得我们思考。
如郑玉香认为,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充分考虑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学科知识的多样性决定了历史思维的丰富性。学习历史既要涉及许多人物、事件(史实),又要涉及历史或哲学中的概念、规律等抽象的理论(史论),另外,历史学科特有的时空观念,决定了历史思维具有历时性与共时性。第一, 必须改变落后的能力培养理念与方法。第二,展现思维过程,使学生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呈现自己正确的思维过程。第三、精选资料,多角度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即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逻辑性、灵活性等。
廖为芳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规律性,大到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小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课堂讨论。第二、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通过练习提高能力。
马淑君认为,高中历史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以及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创设丰富的历史教学情境,积极营造宽松、和谐、促人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让学生对历史有所思考,有悟有得。一、改变传统历史教学,重视目标分层教学。二、授学生系统化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三、鼓励学生课堂质疑,注重学习历史的过程。四、构建新的历史教学观,开拓学生思路。
中学一线历史教师们对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我们的历史教学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主客观方面的诸多原因,对历史思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及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进行研究和探讨。
4MOOC用户学习情况调查分析对MOOC平台和课程分析之后,笔者还对课程用户进行了问卷调查,从用户的基本情况、课程参与情况、课程参与程度和课程学习体验角度编制问卷,借助问卷星平台随机发放,共回收有效问卷33份,数据利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4.1MOOC用户基...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展望5.1研究结论信息技术学科促进了其他各个学科的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要目的是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具有信息素养的公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
第一章教育网络舆情及应对概述近年来,教育网络舆情爆发频率较高,纷繁复杂的突发事件将部分学校卷入到安全和声誉的危机之中。古语云: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这也意味着,人的语言和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介组成的传播世界对公众了解事实真相起到了决定性...
三、体验式主题班会的目标与设计(一)设计目标主题班会的教育目标是主题班会出发点和归宿,它统领着整个主题班会,是主题班会的灵魂。德育活动课程的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中学生德育来讲尤为...
第五章结语食品安全问题关乎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作为特殊群体的中小学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更是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关乎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今年来发生的一些中小生生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事故也给人们...
第2章过度教育概念释义及相关概念辨析2.1核心概念释义2.1.1度的哲学含义。哲学意义上,度,是标志事物质和量统一的哲学范畴,是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幅度.?度也是被规定保持自己的质的量的范围,度本身是一种量,并且是一种限量。度作为限量...
2.4中文歌曲文化意象的阐释歌词语言的符号学特性的表现之一为语符能指与所指的非对称关系,即语符的能指可能对应多个在某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所指[1].文化意象是在歌词语言中提取出来的,物象和寓意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也就是说,一个物象可以传达...
第三部分当前教师指导幼儿园角色游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的研究是针对实践问题展开的研究,以发现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己任,因此,本章将在呈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澄清幼儿园教师在指导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分析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人们已经明确意识到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一个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记。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的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和其他学科相比有着自身显着的特...
第三部分《山东省XX中学学生基础素养评价实施方案》的问题与思考一、《山东省XX中学学生基础素养评价实施方案》制订及实施过程中的亮点(一)提升了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纵览山东省某高中关于《山东省XX中学学生基础素养评价实施方案》的制订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