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体育硕士论文 >

中国女排主要对手得分策略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7-17 共374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5 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非技术因素方面,中国女排在年龄上比起巴、美、意偏年轻,与韩、日、泰没有显着差异;克托莱指数小于巴、美、意,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队的肌肉力量相对较弱,与泰国和日本相比没有显着差异,但与韩国队相比存在一定优势。

  5.1.2 中国队在发球得分上与其他国家相比没有显着差异,有效发球率比巴西队和韩国队要低,与其他国家没有显着差异,失误率在七个国家中排第五位,失误率相对较高;发球方式与其他国家没有显着差异,但是不同发球方式的发球效果存在差异性,大力跳发球中国队的失误率最高并且得分率最低,跳发飘球效果较好,原地上手发球的发球效果与其他国家相比不存在显着差异。

  5.1.3 中国队总体扣球得分比韩国队和日本队要好,与其他几个国家没有显着差异,扣球被拦死率和失误率中国队最低;一攻当中快攻扣球除比韩国队效果好以外,与其他几个国家没有明显差别,在防反过程当中快攻扣球效果比较好,扣死率最高并且被拦死率最低,失误率与其他国家相比也不存在明显差别;一攻过程中前排强攻效果与其他国家相比没有显着差异,后排强攻效果较好,扣死率排第一位,同时被拦死率和失误率最低;防反过程中前排强攻得分比起美国队存在一定优势,与其他国家相比没有显着差异,后排强攻与其他国家相比没有显着差异。

  5.1.4 中国队在拦网得分上与巴西队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失误也相对较多,比起泰国队存在优势,与其他国家相比没有显着差异。

  5.1.5 中国队在对方主动失误送分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没有显着差异,在因对方拦网失误得分上与美国、意大利、韩国、泰国存在显着差异,与对方有差距,而与巴西和日本相比没有显着差异。
  
  5.2 建议

  5.2.1 增加年轻队员的大赛经验,扬长避短,继续保持身高上的优势,但是力量方面的不足还要加以弥补,在今后的训练中应该合理选择训练方法,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减少伤病的情况下着重加强上肢力量的训练。

  5.2.2 教练员应该更加重视发球的重要性,让每个球员深刻认识发球的重要作用。中国队总体的发球效果与其他队没有显着差异,但是应该在今后的训练中注意发球攻击性的提高和稳定性的保持。进一步练习大力跳发球技术,不但要保持攻击性,同时要减少失误,丰富发球方式,贯彻找人找区找点的发球战术。

  5.2.3 坚持快速、全面、多变战术,加强立体式进攻。在今后训练中加强个人扣球手法的练习,扣吊长线短线相结合,在增强强攻扣死率的基础上减少失误;通过观察比赛视频,了解对手的扣球特点,同时找出自己进攻时出现的失误,做到知己知彼,为后面的比赛做好充分准备。

  5.2.4 有针对性的进行拦网训练,取位准确,在培训个人拦网技术的同时加强队员之间的配合。多观看比赛录像,充分了解对手的扣球特点、进攻习惯,以便在今后的训练中有目的的练习,从而提高对球位置的判断。  
  
  参考文献
  
  [1] 黄汉升。排球比赛得失分规律初探[J].中国体育科技,1987,6(5)。
  [2] 张建平。第 13 届亚洲女排锦标赛四强得失分及主要技术对比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3):95-97.
  [3] 杨劲苍,谷崎,王震,静铁。中国女子排球队参加第 14 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得失分情况的比较[J].中国体育科技,2004(2):51-54.
  [4] 杨再淮,丁海勇。中国与亚洲和欧美女排得失分的对比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1993(4):26-28.
  [5] 侯春俤。第 29 届奥运会中国女排主动得分效果分析[J].海峡科学,2011(10):20-24.
  [6] 李玉龙.2011 世界杯前后中国女排与主要对手在发球、接发球环节的对比研究[D].鲁东大学,2013.
  [7] 曹庆雷。第 30 届奥运会中外女排发球技战术运用特点和效果对比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13(5):29-32.
  [8] 郭蓉。第 27 届奥运会中国女排进攻战术效果的剖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56-59.
  [9] 张智琪。2012 年奥运会中国女排与主要对手一攻扣球效果的对比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3.
  [10] 叶明飞。伦敦奥运会中国女排与对手拦网实力的比较与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14(1):12-19.
  [11] 黄依柱,钟秉枢。中国女排与世界冠军古巴队的网上差距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271-274.
  [12] 靳小雨,董天姝。世界女排四强主动得分能力分析[M].中国体育科技,2006,(3):114-115.
  [13] 任汝岗,靳小雨,王冬梅。2008 年奥运会中国女排得分情况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33-34.
  [14] 刘宁凌,杨建辉。2008 年奥运会中国女排得失分情况的比较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9(3):100-107.
  [15] 尹沛,王霞。第 28 届奥运会中国女子排球队得失分情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3(3)。
  [16] 黄汉升,葛春林。优秀男子排球比赛得失分规律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94,30(5):2-4.
  [17] 金玉妹,金振华。1995 年世界女排大奖赛得失分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2):74-78.
  [18] 段国洞。2010 年世锦赛中国女排得失分能力比较研究[J].体育博览,2011(16):20.
  [19] 尹沛。对 2005 年中国国际女排精英赛中国队得分情况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6):89-92.
  [20] 张承玉。从第 8 届女子排球世界杯比赛探讨女子排球比赛得失分因子及规律[J].中国体育科技,2001(5):40-41.
  [21] 李毅钧,孔祥平。2006 年第 15 届世锦赛中外女排进攻技战术效果比较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4):77-79.
  [22] 高虹。第 11 届全运会男排技术统计得失分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3):42-46.
  [23] 尹洪满。排球比赛发球进攻系统和接发球进攻系统分竞赛过程得失分规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9):101-103.
  [24] 王颖。排球得失分因素及其规律调研与分析[J].济南大学学报,2002(12):111-112.
  [25] 国际排联网站.
  [26] 姚利娃。第16届世锦赛中国女排与世界强队得分手段比较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2.
  [27] 张红松,孙帅。2005 年世界女排大奖赛四强主动得分能力的研究[J].体育科技,2005(4):27-30.
  [28] 尹沛,王霞。2005 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中国队得失分情况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1):67-68.
  [29] 李丽娜。北京奥运会中国女排与世界强队得失分情况的比较分析[J]西昌学院学报,2009,23(4):102-105.
  [30] 郭立平。从 2003 年世界女排大奖赛单项技术统计分析中看中国女排的优势与差距[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3(2):149-150.
  [31] 连道明。从网上主动得分能力析中国女排的实力差距[J].体育科学研究,1997,1(2):11-13.
  [32] 周洁。第 13 届世界女子排球大奖赛总决赛中国队比赛情况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6(l):66-70.
  [33] 周爱东。从主动得分效果分析甲 A 女排实力状况[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7(3):103-105.
  [34] 王幼华,王丹虹。从主动得分效果析甲 A 女排实力状况[J].福建体育科技,2004,23(6):35-36.
  [35] 王太林。谈当今世界排球拼发球理念及其在比赛中的运用[J].体育科技,2010,31(4):70-73.
  [36] 赵斌,孙杰。 2009-2010 年全国女排联赛决赛扣球得分效果分析[J].科技信息,2010(17):96-97.
  [37] 展更豪,牛晓雷。世界女子排球后排进攻技术运用现状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3):86-89.
  [38] 符壮,周瑶,盖洋。我国竞技排球运动技战术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71-475.
  [39] 张欣,李宗浩,孙敬等。优秀排球运动队集体战术质量评价方法研究---兼析北京奥运会中国女排集体战术质量[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3):191-193.
  [40] 阿英嚷。2002年女排世锦赛与2003年世界杯赛进攻技术统计的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2):71-73.
  [41] 周振平。中国女排30年历史回眸与展望[D].河南大学,2007.
  [42] 刘建南。当前排球发球技术特点比较分析[J].竞技论坛,2009,12:42.
  [43] 靳小雨,孙启成。排球科研工作中运用量化指标评价的方法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6):698-702.
  [44] 史友宽,张岩。2008 年北京奥运会女子排球赛 4 强进攻能力对比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0-55.
  [45] 马成顺。世界杯?奥运会女排比赛屮发球技术运用效果分析[D].辽宁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
  [46] 李信强。对影响排球主攻手竞技能力主要因素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
  [47] 郭希涛,陈诺等。2005 年世界女排大奖赛中国女排与欧美女排扣球技战术运用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5):75-77.
  [48] 吴粉茹。第 29 届奥运会中国女排与世界女排八强强攻效果比较分析[D].西安体育学院,2010.
  [49] 郭立平。中外女排运动员年龄?身高?扣球与拦网高度的比较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4):568-570.
  [50] 丁震一。中国女排在雅典奥运会比赛中进攻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70-74.
  [51] 楮斌,陈铁成。现代高水平竞技排球运动主要制胜因素展望[J].福建体育技,2002(2):11-14.
  [52] 尹洪满等,中国女排接发球进攻战术运用方式的结构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5,695-696.
  [53] 姜彬。排球强攻运用规律的研究[J].第一健身俱乐部,2009,3(3):22-25.
  [54] 陈丽,魏统朋。中国女排与世界女排强队主动得分的比较及其制胜因素分析[J].体育科研,2008,29(2):62-65.
  [55] 马成顺。后排进攻在世界女子排球比赛中运用效果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6):864.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体育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