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财政学硕士论文 >

我国"三公”消费的问题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0-14 共3713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3.2我国"三公"消费的问题

  3.2.1消费过度

  2010年中央决算决议显示,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三公"消费支出合计94.7亿元;2012年6月财政部公布,2011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的"三公"消费支出,合计93.64亿元,较2010年减少1.06亿元,减少比例为1.12%,减少幅度不大;2013年的数据为74.25亿元,较去年减少19.39亿元,减幅20.71%,减幅较大,可见其中不合理消费数额巨大。这仅仅是中央部门,再加上地方政府中的"三公"消费中不合理成分,由此可见,我国"三公"消费过度问题十分严重。据东方评论网2008年12月2日刊登的潘益大的文章《三公消费》知多少,全国"三公"消费在2004年已经为9000亿,这个数字流传甚广,但由于没有一个更为明确与详细的数字及说明,公众更倾向于相信9000亿这个巨额消费?.9000亿元,相当于2012年全年财政收入的10%,越来越庞大的三公消费支出引发民众的不满,损害了政府的形象。从附录表1、2、3中可以看出2010年与2011年消费过亿的中央部门单位均多达12家。相比较而言,印度同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每年用于支付全国约1.2亿学生的免费午餐计划的预算有将近20亿美元,而公款消费的对于很多印度政府公务人员来说竟不知其概念。2012年,全国财政收入117210亿,增长12.8%.财政支出125712亿,增长15.1%,赤字达8502亿。不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在内,财政收入占GDP比例2012年为23%,为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占比最高。过高的"三公"消费支出是导致行政公务支出比例占全部政府支出的比例高达38%左右的一个重要成因。从国际上看,行政公务开支占全部预算:美国在15%左右,加拿大为7.1%,英国为4.19%,日本大约2.5%,从纳税人承担的行政公务花费的角度讲,中国政府可能是世界上中比较昂贵的一个。

  3.2.2财政透明度低
  
  (1)公开不够全面

  "三公"消费从不公开到半公开,以及用法定形式公开,应该说是向财政透明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定期公布三公消费,有助于满足群众的知情权,扩大对政府部门的监督范围。目前中央政府部门所公布的"三公"消费,仅仅是"三公"消费实际支出的一部分,属于口径较窄的"三公"消费。按照财政部的规定,中央政府部门公布"三公"经费仅仅是财政拨款中的"三公"消费,如附录表1、2、3所示,而财政拨款仅仅是部门预算收入的一部分。绝大多数的地方政府"三公"消费还未予以公开,难以了解全国"三公"消费的整体情况。

  此外,公开的范围应该使得普通的社会公众能触及到,而不应仅仅是政府内部人员知晓。国务院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规定,建立健全机关运行消费公开制度,定期公布公务接待、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因公出国(境)产生的花费等机关运行消费的预算和决算情况。除了政府机关,各级凡是靠财政拨款的单位和组织都应比照政府纳入需要公开"三公"消费的范围。应该包括各级人大、政协机关,也包括各级各种群众团体机关以及相当一部分的各级各种事业单位。总之,所有花纳税人钱的单位都有公开如何花钱的责任和义务。

  (2)公开不够详细

  公开透明是监督的前提,但公开并不意味着有效实现了监督,达到了节约开支的目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三公"消费账单比较的笼统模糊,对于不具备专业知识、不清楚相关背景和标准的普通的人民群众而言,根本无法看懂。

  附录表1、2、3所示的中央各部门"三公"消费的年度决算情况,各部门在公布的数据是汇总的结果,文字解释不够清晰明白。如文化部对于2012年国内公务接待支出440.90万元的解释:主要用于文化部及所属事业单位于国内相关单位交流工作情况及接受相关部门检查指导工作发生的接待支出,包括来宾食宿费、会场租赁费、车辆租用费等?.没有相关的发票等报销凭证,解释乏力,普通群众无法得知其是否合规合理。一些部门公布的"三公"消费的数据来看,效果并不乐观。很大一部原因在于,公布的数据过于笼统,没有对本单位、本部门"三公"消费情况的详细的分析。对于绝大多数对财务审计专业知识不十分了解的人,是很难看明白的,以至于导致单纯以数字表格加以大致解释的形式来公布"三公"消费流于形式主义。每年"三公"消费的支出情况会有所不同,没有列明增减变化的原因。公开的情况没有详细细到让普通的人民群众看明白的程度,公开的意义不大。

  "三公"消费是政府财政预算的一部分,在"类、款、项、目"四级预算编制中,我国目前的公开的财政预算只推进到"款"级,还比较粗略?.我国目前的"三公"消费公开不详细原因之一是财政预算公开的程度不够大。四川巴中市白庙乡在2010年公示了乡政府前两个月的公务开支明细,大至公款招待,小至购买纸杯、招待上级领导的烟酒费,甚至公开到每一场公务招待的名单,事无巨细,无所遮掩,都被悉数公布到网上。无论数目大小,每一笔都包含如下几项内容:金额、项目、事由、发生时间、经办人、证明人、审批人、安排人?.如果各政府部门清楚公布了每一笔"三公"消费的使用情况,像白庙乡这样推进到"目"级,财政的透明度提高无疑是促进效率、保障政府和官员负起责任的一种有效方法。

  (3)公开不够及时

  在2011年,国务院三令五申,中央部门要把"三公"消费数据在6月份向社会公开,除科技部在4月14日公布外,绝大数部门延迟到7月,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中国法学会、共青团中央、中国文联甚至在8月份才公开,这是违反政令,超时公开。实际上,在2011年6月底,财政部已经公开了中央单位2010年总的"三公"消费,这说明各中央单位的"三公"消费数据都是现成的,没有理由不及时向社会公开。绝大多数的中央部门对于2011年的"三公"消费数据公开的时间是2012年的7月下旬。此外,外交部、国务院侨务办、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并没有公布相关数据。据财新网报道,2013年7月18日下午后,中央政府等80多个部门相继公开了 2012年财政决算详情。在地方政府层面,国务院的要求更是被大打折扣,自2011年3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中央各部门要公开"三公"经费之后,2011年5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比照中央财政做法,公幵"三公"消费。截至2011年底,除北京市、陕西省、上海市、广东省四个省级政府外其余均未公开了 "三公"消费数据。截止到2013年8月1日,已经有19个省全面地公布了省级三公经费和部门三公经费,但依然有12个省份未公布或仅仅公布了有限的信息?.至于公布"三公"消费的地市级、县乡(镇)级政府也是寥蓼无几。"三公"消费公开拖拉、遮掩、不及时,与政府信息公开的规定相左。

  中央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对国务院政令不及时执行,反应出不情愿对"三公"消费数据进行公开,采取敷衍塞责、拖延的策略,最后在压力之下的被迫延期公开。各级政府部门不情愿公开"三公"消费或者是持观望态度,反而印证了"三公"消费中有诸多的问题,是一笔糊涂账。害怕让社会民众及时知道,从而说明了人们长期以来对"三公"消费的负面看法。由于事先没有规定相应的处罚措施,各政府部门拖延公布不会被追究责任,就会采取消极抵制的机会主义式的策略。对"三公"消费公开的时间缺乏问责等硬性约束机制,公开缺乏具体执行的标准,迟滞地公开,无疑会架空"三公"消费公开的社会现实意义。如果拖延的时间更长,这样的"三公"消费就可能无法被及时监督,大大降低财政的透明度。

  3.2.3公共性缺失

  "三公"消费支出具有公共性。然而近几年来"三公"消费却备受话病,源于它存在诸多的不合理。很多支出并没有花在纳税人身上、没有用来满足公众需要,而是花在了某些私人身上。长久以来,我国"三公"消费一直是本糊涂账,公务人员职务消费的不规范带来的巨大财政挥霍和国库虚耗引起广泛关注,上至中央政府,下至普通群众,对利用"三公"消费挥霍国家公款、浪费腐化现象深恶痛绝。民间有更形象的比喻:"一顿一头牛,屁股底下一栋楼,老婆孩子世界游。"在某些部门单位,"三公"消费演变成公费吃喝、公车私用、公费旅游的"三私"消费。

  公款吃喝现象严重。2013年中秋、国庆"两节"之际,中央要求坚决刹住公款送礼、公款吃喝和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在这样的情形下,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私自公款宴请兄弟乡卫生院"取经团"吃喝的江西都昌县徐掉镇卫生院院长刘某被县纪委监察局立案查处,县卫生局也摘掉了其"乌纱帽",在全县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样的例子很多,上级来人检查考核,向领导请示汇报工作,到上级争取项目资金,兄弟单位前来"学习取经",出门在外招商引资,等等,均要吃喝搞好招待,而且常常是私自或超规格公款接待。

  公车私用现象十分常见。公车使用存在三个"三分之一",即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新浪网一篇文章指出,在中国每年花在公车上的费用保守说法3000亿元。在这3000个亿中,公事用1/3,私事用1/3,司机用1/3.很明显,3000个亿中只有三分之一是合理的,2000个亿都是不合理的,2000亿,几乎等于国防开支。同时,公务车每万公里运行成本是50361元,高出私人轿车每万公里运行成本8215.4元的5倍公费旅游经常见报。据新浪网报道,2012年2月20日,知情人士举报深圳市龙岗区司法局局长何旅华率团公费旅游,在《司法局长5天14万天堂豪游》的举报材料中,记录了何旅华公款前往上海、苏州、杭州三地豪华旅游,全程入住五星酒店。司法局长带队,5天,24人出行,每人5800元的考察费用。看上去名正言顺的考察活动,在不少地方和部门早己变异成一种某些官员变相的福利待遇。考察已经丧失了学习经验或办理公务的初衷,而成为了某些腐败分子公费旅游消遣。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财政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