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禹锡事件回顾
学术不端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引发全球舆论对学术不端问题关注的是2005年的“黄禹锡事件”。
2005年底,科学界披露了一件令人震惊世界的事件:韩国最高科学家、“克隆之父”黄禹锡的论文被揭发作做假。
黄禹锡为首尔大学教授,1987年起从事克隆研究。在其后的十几年间,黄禹锡事业一帆风顺,他带领的科研小组取得累累成果:
1993年,黄禹锡在韩国成功首推试管牛; 1995年,培育“超级奶牛”成功; 1999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体细胞克隆牛; 2002年,克隆出了猪; 2003年,又首次在世界上培育出"抗疯牛病牛” ;2004年,黄禹锡在全世界率先成功从克隆胚胎中提取出干细胞; 2004年,他又声称复制出与捐献者基因完全吻合的胚胎干细胞,成功培育出世界上首只克隆狗“斯纳皮” 。
黄禹锡的出色成就,获得了极高的国际声誉。美国《时代》杂志评出2005年度最重大的发明,“斯纳皮”荣登榜首。10月,世界国际干细胞研究中心在首尔成立,黄禹锡当选为所长。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报》等给黄禹锡加上了“干细胞研究大王”之美誉;美国着名杂志《科学美国人》将他评选为“年度科研领袖人物”。
黄禹锡在赢得学术盛誉的同时,其研究也得到了韩国政府的巨大支持,仅2004年一年就为他提供了2650万美元的政府拨款。他直接领导45名同事,而整个研究团队则拥有183位科学家。2005年6月,韩国最高科学家委员会全票通过,黄禹锡当选为韩国首位“最高科学家”。韩国外交通商部为他专门派出一名外交官,协助他处理国际事务。2005年10月,韩国还专门为他的克隆研究建立了一个国家研究中心,并由卢武铉总统为其举行启动仪式。韩国政府有关人员透露,韩国政府当年5月还曾经试图为他争取诺贝尔奖。黄禹锡一度成为韩国的民族英雄。
2005年11月13日,黄禹锡的合作伙伴、美国匹兹堡大学干细胞专家杰拉尔德夏腾博士宣布停止与黄禹锡合作,原因是黄禹锡的研究小组涉嫌用“不道德”手段获取人类卵子; 11月21日, 黄禹锡的合作者、韩国首尔米兹梅迪医院的生殖学专家卢圣一召开新闻发布会,承认他提取并交给黄禹锡用作研究的卵子是付费获取的;11月24日,黄禹锡在新闻发布会上承认,一年前用于干细胞研究的卵细胞,确实来源于付费的捐赠者和自己研究小组的两位年轻女性研究人员,他还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辞去研究工作以外的一切职务; 11月底,韩国文化广播公司(MBC) 电视台播出了调查类节目《PD手册》,以一系列DNA检测结果为依据,质疑黄禹锡的研究成果,称其中一些培育出来的胚胎干细胞与患者基因不吻合; 12月4日,韩国科学家在网站上张贴一封匿名信 ,指出黄禹锡的干细胞研究论文中的图片有问题; 12月12日,夏腾致信《科学》杂志称,该论文中有些部分是编造的,要求将自己从论文的作者名单中撤消。
事件披露后,12月13日,韩国首尔大学宣布成立专门的调查委员会调查此事。12月15日, 卢圣一在韩国文化广播公司电视台上指出,黄禹锡当天向他承认,在培养的11个人类胚胎干细胞中伪造了数据,发表于《科学》杂志上的论文存在虚假成分。2006年1月10日,调查委员会公布“黄禹锡造假事件”最终调查结果,证实黄禹锡及其科研小组除成功培育出全球首条克隆狗外,其余科研成果均系造假。
“黄禹锡事件”后,全世界的舆论都开始关注科学领域的学术不端问题:这些引人注目的学术不端行为是异常现象,还是只是个案?
二、国际上的学术不端问题
评估学术不端行为的整体情况以及是否呈现递增趋势较为困难,因为对这些问题的处理通常比较隐蔽。美国从1990年起,才开始采集学术不端案例。据估计,在美国从事研究活动的200万科研群体中,学术不端行为的比例估计为10万分之一。
美国负责科技诚信的副总检察长Peggy Fischer曾报告,在1990~ 2002年间,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检察处(Office of Inspector General, OIG)调查的学术不端指控约600次,涉及大约800个项目。其中,60次指控被证实为学术不端,占总指控数的10%。给予的惩罚从禁止申请NSF项目到谴责,甚至收回某些已经资助的项目等。这60件学术不端事件仅仅代表了全部资助对象的0.14%,但相信实际数量可能是这个数字的100倍。这主要是因为研究机构,如大学、研究所等,并没有向NSF的OIG报告已处理的学术不端问题。
英国《自然》杂志2008年的一项调查指出,每年约有3%的研究人员被发现有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表现为伪造数据及剽窃,尤其是医学领域,剽窃更为突出。有人曾对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 1975~2005年大约700万篇生物医学论文摘要进行分析,发现7万多篇出现高度相似,有重复发表之嫌,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他们还发现,论文重复率与各个国家发表的论文数大致呈正比关系。在占据其数据库75%的主要来自美国、日本、德国、中国、英国、意大利、法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论文中,重复现象令人担忧,尤其是中国和日本,其论文重复率是其发表论文所占比例的两倍多。
三、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现状
从1999年到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受理投诉举报1380件,属于学术不端的案件有204件,占立案调查的73%。204件案例中,从年度分布看,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从隶属单位看,主要在高校,占76%。
调查显示,最严重的属于信息虚假、一稿多发、抄袭他人或自己的申请书,有127人次;另有发表文章署名不实、标注不实、剽窃共62人次。因学术不端受到处罚的共有318人次,其中终止、撤销项目的有100人次,69人次受到书面批评,58人次受到内部通报批评,19人次网上公布。有15个基金项目依托单位受到了书面批评、内部通报批评或通报批评。
学术不端行为虽然在世界各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曾发生过,但像中国当前这样泛滥,严重到被称为学术腐败的地步,却是罕见的。这不仅是因为违者众多、发生频繁,各个科研机构都时有发现,而且涉及了从院士、教授、副教授、讲师到研究生、本科生的各个层面。
从一些机构关于学术不端的专项调查可以看出问题的严重性。
中国教育网组织的调查显示(见图5-1) ,55%的被调查者认为,论文抄袭和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很普遍;另有31%的被调查者认为身边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但是很少;仅仅5%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和周围的人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超过半数(55%)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术不端现象很普遍,充分说明了我国学术不端现象的严重程度。
调查得知(如图5-2) ,50.3%的被调查者 曾经用网络下载的方式完成作业或论文;接近40%的被调查者曾把别人的论文拼凑成自己的论文; 25%左右的被调查者有过将间接引用改为直接引用的经历;20%的被调查者曾经在自己没有参与撰写或研究的论文、研究成果中署名;仅有25%左右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没有上述任何行为。这个结果足以让每个人震惊。
图5-1
图5-2
关于论文抄袭内容的来源,84 .5%的被调查者表示是互联网,有接近60%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他人论文。另外,分别有49.4%和36.9%的人表示专业书籍、报刊杂志也是论文抄袭的来源之一。如图5-3所示。
图5-3
中国科协进行了“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32 100份,回收合格问卷30 078份,覆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各类科技工作者,回收率为93.7%。调查显示,55. 5%的科技工作者表示确切知道自己周围的研究者有过至少一种学术不端行为,分别有43.4%、45.2%和42 0%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当前“抄袭剽窃”、“弄虚作假”和“一稿多投”现象相当或比较严重,认为“侵占他人成果”现象相当或比较普遍的比例高达51 .2%。
新华网针对论文抄袭事件的调查显示,44.25%的投 票者认为这是“普遍现象、屡见不鲜”;24.28%的投票者在评价此事的社会影响时,选择了“不抄白不抄, 大家都这样”。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术不端问题的严重性不仅在于其普遍性,更在于其“深厚”的社会基础。
有学者将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行为概括为10大类。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伪造、篡改实验数据;随意侵占他人研究成果;虚假署名;编造虚假简历;重复发表论文;随意拆分论文;不当评价;过分追求名利,助长浮躁之风;违反社会公德. ...
学术不端行为存在于学术活动之中,但所带来的危害和对创新精神的影响绝不可低估。...
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教育机制、全社会关注预防学术不端的防控机制,以及政府牵头、以法律作保障的惩处机制。...
TMLC的目的是辅助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对学位论文质量进行评估,为审查论文提供技术服务。检测系统在对论文进行检测之后,生成检测报告,为判断论文性质提供相关依据。...
要防止学术不端,就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坚守学术道德的底线。要不断提高学术修养,严格自律,洁身自好,自觉增强“免疫力”。...
论文中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有抄袭、剽窃、伪造、篡改、不当引用及不当署名、一稿多投、一个成果拆分发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