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学术不端要靠主观自觉,但一旦出现实际的学术不端行为,则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不得姑息。同时,还要有切实的措施,保护举报人的权利。建立健全完善的学术不端监控和惩处制度,十分必要。
一、美国保护举报人的制度
1995年,美国科学院明确提出:“任何目睹学术不端行为的人,都应义不容辞地采取行动”,并要求研究单位建立自己的体系以保证个人在秘密报告科研不端行为时不会遭到报复。但实际情况是,在美国那些报告学术不端行为的人可能要为他们的行为付出代价。这不仅,有来自于被举报人的报复,还有来自更大的学术和科学群体内部的报复,包括被辞退或得不到晋升等。尽管存在如此风险,但一项由OR组织的调查发现,在报告学术不端事件后没有受到不利影响的举报人中,有超过90%的人表示他们仍然会选择这么做;而在遭受负面影响的举报人中,有75%的人表示他们仍然会举报学术不端行为。
在此以后,美国各研究单位建立了更多有效的制度来保护那些学术不端行为举报者的权利,举报人受到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双重保护。
尽管如此,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Michael Kalichman还是给学术不端行为举报人提出以下建议:
1)在举报学术不端行为时,举报人应准备清晰的有关谁、什么时间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资料,这些资料可为公开及时地处理不端行为提供最佳时机。
2)联邦政府对研究机构如何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有最基本的要求,举报人需知道谁将评估这一指控?哪些证据有利或不利于这一指控?如何获取这些证据?谁将审核这一指控?举报人的作用是什么?
以及这一过程需要多长时间,等等。
3)没有学术研究经验的人在进行学术不端指控前应寻求帮助,最好与某些专家、组内的高级科学家、反贪调查员甚至是当事人进行事先交流。
4)有些学术不端行为的指控也可通过协商方式解决。这要求尽快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努力达成和解而不是分歧;针对问题而不要针对当事人;争取第三方如反贪调查员及时解决争议。
5)举报人应该意识到他们可能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受到伤害。
举报人也应正确区分事实与推测之间的差别,避免猜测他人的动机。
举报人应该寻找问题而不是作出结论。
二、我国的学术不端治理
在我国,对学术不端问题的治理近年来受到重视,国家从各个层面积极推进学风建设,引导科学道德建设。
2010年3月,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科研诚信学风建设座谈会上提出,首先,要加强教育引导,促进学术自律,如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广泛宣传模范事迹、发挥科研学术机构的自律功能等。其次,深化体制改革,构建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如加快完善开放合作、学术平等、学术评价机制,优化科研经费投入结构。其三,加大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力度,强化对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的宏观指导,强化学术团体和科研机构的作用,加强科研诚信规范建设,积极推动科研诚信立法等。
有关部门分别从各自的特点制定具体措施。教育部相继下发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提出加强自律,维护学者和学术尊严的任务。要求研究人员要忠于真理、探求真知,反对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要自觉遵守学术规范,潜心研究,努力铸造学术精品,反对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要正确对待学术荣誉,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反对抄袭剽窃、哗众取宠。在各种学术评价活动中,要认真履行职责,发扬学术民主,客观公正、不徇私情,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杜绝权学、钱学交易等腐败行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积极开展学术批评。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人员聘任制度和人才评价机制、学术监督和制约机制、学术道德奖励和惩处制度,为学术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要求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受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曝光一起。通过广泛深入的学术道德教育,培养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坚韧不拔、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要将职业道德、学术规范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作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出版社、学术期刊要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从出版与发表环节堵塞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和抄袭剽窃的漏洞。
新闻出版总署针对学术期刊重点开展了四项工作:开发并推广“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监控软件,对刊发存在学术不端问题的学术期刊加强监管;制订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的有关规定,对学术期刊出版资质、编审制度、同行评议以及编辑出版责任等提出明确要求;分期开展学术期刊综合质量评估,形成学术期刊产品评价和引导激励机制。
有关学术团体也行动起来。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2010年向全国高校所办科技期刊发出倡议,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倡议书
各期刊社、编辑部:
目前,我国学术研究领域存在的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腐败等学术不端行为,对于学术研究、科学发展以及科技期刊自身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提出如下倡议。
一、加强队伍建设。学术成果发表中学术不端行为的责任主体涉及作者、审者和编辑3个方面。全国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部首先应重视编辑队伍建设,加强编辑的文化素养、职业道德教育,增强编辑的社会责任感,提倡奉公、敬业的职业精神,并建立有效的稿件处理规范和制度,实行编辑问责制。
二、签订出版合同。从合同法的角度看,作者向期刊投稿的过程和附加说明实际上是一种签订着作权合同的要约。为避免或减少法律纠纷和不端行为,编辑部应与作者签订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件,如论文出版合同、版权转让协议或授权书,也可以要求作者在录用发表前签署诚信声明。
三、完善审稿流程。严格执行“同行评审”制度,同时结合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尝试利用网络交互平台实施“公开同行评议”。
四、强化检测识别。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识别。应使用有关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对来稿进行检测。要在工作中不断总结、探索行之有效的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识别方法和手段。
五、开展信息交换。编辑部之间应加强信息交换,利用研究会网站对学术不端者进行内部通报,建立健全联防机制。
六、处置不端行为。对有学术不端行为者,可择期发出撤消论文的通告,并在年度索引中予以删除。同时,将其学术不端行为通报给作者单位并上报有关部门。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2010年11月7日。
2010年11月1日,“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与版权保护论坛”在成都举行,国内部分高校、省属社科院负责人和学术期刊编辑部的相关人员出席论坛。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围绕学术期刊及数字化传播与版权保护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发布保护期刊版权,抵制学术不端行为联合宣言。
保护期刊版权,抵制学术不端行为联合宣言。
一、保护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期刊版权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保护期刊版权对于繁荣学术,净化和营造公平、合谐的学术环境,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术期刊编辑部对此应高度重视。
二、与会者强烈谴责各种侵犯期刊版权的个人行为和团体行为。各学术期刊编辑部应采取联合行动共同抵制那些侵犯学术期刊和作者权益的行为,以及违背学术道德、无视学术规范的学术失范行为。自觉维护正常的学术环境,倡导优良的学术风气,促进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学术期刊编辑部应该在正确掌握《着作权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确定编辑部与作者,编辑部与网络期刊之间的关系,保护作者与期刊编辑部的合法权益;以合同等方式获得作者对版权的授权;在国家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各相关学会、协会的联合协作下,建立期刊版权保护联盟或相应的平台。
四、呼吁网络期刊和数据库尊重作者和期刊编辑部的合法权益,在取得期刊版权的同时,合理地解决与版权相关的问题,建立起一种合法的商业模式和合理的互惠互利机制。
五、推广使用学术文献不端检测系统,依照着作权法等法规处理问题,特别是对抄袭与一稿重复发表等行为零容忍,遵守学术期刊出版中的版权约定和数字化传播的版权约定;共同把版权保护及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作为本机构业务运营的重要任务,增加相关人力和技术投入,加大版权保护和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宣传力度,推动全社会形成版权保护和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良好道德舆论氛围。
六、自觉接受政府主管部门门对学术期刊及数字化版权保护的监管,积极支持有关机构开展的打击侵权盗版和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各项行动及采取的一切必要措施。
总体上看,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教育机制、全社会关注预防学术不端的防控机制,以及政府牵头、以法律作保障的惩处机制。这将对我国的科学研究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有学者将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行为概括为10大类。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伪造、篡改实验数据;随意侵占他人研究成果;虚假署名;编造虚假简历;重复发表论文;随意拆分论文;不当评价;过分追求名利,助长浮躁之风;违反社会公德. ...
以学术内容为表述对象的文章不仅有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等论说类文体,也有公关类文体、新闻类文体、管理类文体、传志类文体、科普类文体等。...
学术不端行为存在于学术活动之中,但所带来的危害和对创新精神的影响绝不可低估。...
TMLC的目的是辅助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对学位论文质量进行评估,为审查论文提供技术服务。检测系统在对论文进行检测之后,生成检测报告,为判断论文性质提供相关依据。...
要防止学术不端,就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坚守学术道德的底线。要不断提高学术修养,严格自律,洁身自好,自觉增强“免疫力”。...
论文中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有抄袭、剽窃、伪造、篡改、不当引用及不当署名、一稿多投、一个成果拆分发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