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我国双倍工资赔偿制度与寻租型诉讼现象
正是由于我国双倍工资制度存在立法上和司法实践上的不完善,导致了双倍工资赔偿寻租性诉讼的大量产生,不仅浪费司法资源,更使劳资矛盾有所加剧,双方不信任感增强。本章将重点讨论这种寻租性诉讼现象,以期找到问题的症结和解决办法。
(一) 对我国双倍工资赔偿寻租型诉讼的具体分析
1. 双倍工资赔偿寻租型诉讼产生的原因
所谓寻租,是指一个人耗费时间和精力将他人的财产据为己有。
在双倍工资赔偿制度中的寻租型诉讼主要是指劳动者故意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而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与之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并劳动者在用工一个月后提出劳动争议仲裁,企图从用人单位那里获得双倍工资的利益。我国双倍工资赔偿制度会产生寻租型诉讼有如下几种原因:
(1)诉讼成本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经费由财政予以保障”.《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十三条第四项规定“劳动争议案件每件交纳 10 元”.另外,故意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从而提起双倍工资赔偿的劳动者也不太在意时间成本,并且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后,劳动争议仲裁的审理期限也由 60 日缩减至 45 日。因此,对于这部分劳动者来说,其仲裁诉讼的成本是很低的。
(2)诉讼收益大。对于这部分劳动者来说,双倍工资赔偿相当于干一份工作挣双份的钱,是一笔一次性就能得到的可观的收入。以 2013 年吉林省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42846 元来计算举例的话,如果一个劳动者在入职 12 个月后仍故意不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然后在一年后离职并提出双倍工资赔偿请求,那么他一次可以得到约 40000 元的赔偿,相对于诉讼成本而言,收益是大的。
(3)胜诉几率高。在劳动争议纠纷案件中,劳动者的胜诉率要高于用人单位的胜诉率。2012 年,全国共审结 643292 件劳动争议案件。其中,用人单位胜诉 79187 件,占总数的 12.3%;劳动者胜诉 213453 件,占总数的 33.2%;双方部分胜诉及其他 350652 件,占总数的 54.5%;案外调解 212937 件,占总数的 33.1%.可见,在与用人单位的纠纷之中,劳动者往往占有胜算上的优势。
综合以上这三点,部分劳动者就打起了双倍工资赔偿的主意,故意不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从而提起劳动仲裁和诉讼,以获取赔偿。
2. 双倍工资赔偿寻租型诉讼的类型
(1)利用职务便利。部分劳动者担任与人事相关的工作,即使双方的劳动合同已经签订了,但他可以将留在单位存档那份劳动合同拿走,然后向仲裁机构请求用人单位赔偿其双倍工资。在实践中,也确实出现过某企业负责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人事经理故意不与自己签订劳动合同而后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双倍工资的极端案例。
(2)利用企业管理不善的漏洞。部分劳动者故意去管理有漏洞的中小型企业工作,采取各种理由拖延或者不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而用人单位往往因为管理上的不规范也不在意劳动者不签订劳动合同的行为,反而觉得这样不用缴纳社会保险等也节省了费用。这些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一年左右后,就起诉用人单位,主张双倍工资赔偿。如媒体曾报道的浙江宁波的“维权狂人”方某,“3 年以来,方某曾先后在 11 家企业工作过,打了 11 场主张双倍工资赔偿的劳动争议官司,大部分纠纷都是在他进入用人单位工作不到 3 个月的时间内发生的,而且几乎都是用人单位败诉”.
(3)找他人代签劳动合同。部分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时找借口称本人不能亲自到场,让其他同事或他人代签,自己却在一段时间后却以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而要求用人单位赔偿,当用人单位拿出劳动合同时则称不是本人签字,本人也不知晓所谓劳动合同的存在,经过鉴定,签字确实不是劳动者本人所签,而用人单位又举不出其他证据来证明签字的人得到过授权和当时的情况,往往就只好赔给劳动者双倍的工资。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用人单位集体签订劳动合同时,尤其是 2008 年《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一些企业集中统一为老员工补签劳动合同时,笔者就曾经代理过这类的案件。
(二) 对我国双倍工资赔偿寻租型诉讼现象的评价
1. 加深劳资双方的信任危机
由于我国仍处于劳动力市场的初级阶段,劳资双方彼此的信任值比较低,法制意识比较淡薄且工资水平普遍不高,而打一份工、拿两份工资的这种制度,对一些利益至上的劳动者是极具诱惑力的。而用人单位在吃过一次这种亏之后或从其他渠道了解类似案例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就不只是为了加强企业管理,而是为了规避双倍工资赔偿制度。
部分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后,为了防止劳动者恶意提起诉讼,自行保管所有的劳动合同文本,而不是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将其中一份劳动合同交给劳动者,从而避免劳动者以劳动合同为依据主张权利。也有部分用人单位既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也不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甚至用现金形式支付工资,用这种方式来否认与劳动者存在劳动关系,使劳动者完全处于被动的境地,更加不利于保护自己的权益。
2. 对其他劳动者的影响
(1)对正式员工的影响。对于那些进行寻租型诉讼劳动者的同事来说,同样一起工作,这些劳动者通过耍一些手段就能获得双倍的工资,是不公平的,也可能人为的造成不和谐。其他正式员工可能受其影响,在经济收益不佳、工作环境不满意时也走上双倍工资赔偿寻租型诉讼这条路,该种情况尤其是在现阶段跳槽普遍的大背景下容易形成小规模的影响力。
(2)对非正式员工的影响。在双倍工资赔偿的诉讼中败诉确实会倒逼用人单位更加强调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与此同时,用人单位也会认真思考企业中一些非正式的灵活就业的劳动者。因为如果和这些劳动者也统一的签订了劳动合同,就要缴纳社会保险等。因此用人单位就会对这类劳动者进行甄别和筛选,满足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和录用条件的就入职工作,不满足录用条件的就提出解除劳动关系。因此,对于这类以前还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劳动者来说,也是不公平的,还会使劳动力市场上的灵活就业的形式受到抑制。
3. 产生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双倍工资赔偿制度的设立如前文分析,就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也是产生寻租型诉讼现象的重要原因。
首先,双倍工资赔偿制度不符合惩罚性赔偿的构成要件,既不以用人单位具有主观过错为要件,也不要求劳动者实际受到损失。创设该制度的目的虽然是为了提高书面劳动合同的签订率,对劳动者利益的采取倾斜性保护,但有些与我国实际的劳动力市场状况相脱节。
其次,双倍工资赔偿制度中的“打一份工挣双份工资”现象违反了市场交易活动中的等价有偿原则;将所有劳动者都假想成了完全遵守诚实信用原则的模范,没有考虑到部分不诚信者利用《劳动合同法》的规则和用人单位的管理漏洞获取不正当利益。虽然该制度的创设目的是好的,是为了保护劳动者、规范劳动力市场,但还是可能引发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抵触情绪,加深劳资双方的不信任感。
关于如何解决由双倍工资赔偿制度带来的寻租型诉讼问题,本文将在下一章重点分析,以完善我国的双倍工资赔偿制度。
本文根据共享单车行业押金收退现状反映出的现实问题,结合共享单车押金监管相关法律法规,深度挖掘、分析我国在共享单车押金监管中所存在的法律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期实现降低资金风险、规范企业运行的目的,并预设性地为共享经济背景下的其他共享平台提...
第五章保障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法律制度完善对策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公平对待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为我国民营银行的设立指明了方向。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指出:科学合理的法律制度是民营银行健康发展的保障...
四、我国现行未成年人监护制度评价我国未成年人监护制度以《民法通则》为主体,略成体系,亦涵盖了监护的主体、对象、程序等内容,但仍有其不完善性,尤其随着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我国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已不能适应当下需求,归纳起来,该...
第3章我国社区矫正立法的一般原则立法原则是指立法主体据以进行立法活动的重要准绳。我国在立法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总结了一些立法的原则,其中的一些原则也是我们当前社区矫正立法工作可以借鉴和适用的。结合当前社区矫正的实际情况,我国社区矫正在...
第二章我国《侵权责任法》中用人者责任制度的考察第一节《侵权责任法》出台前我国立法和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在《侵权责任法》出台前,我国法律对用人者责任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在1987年施行的《民法通则》、1988年《民通意见》[16]中对用人者责任都是只...
第3章国外婚内侵权制度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3.1普通法系国家婚内侵权制度的发展3.1.1婚内夫妻侵权豁免阶段在普通法系早期的相关理论当中,通常认为当两个人结婚之后,他们在法律上就成为了一个人,也就是说,当两个人形成法律上的夫妻关系之后,妻子...
第二章构建我国知识产权法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我国三十多年的知识产权审判体制改革,始终以提高知识产权审判专业性和效率性为宗旨,以更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推动知识创新与科技进步,回应了国内外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压力。无论从当前幵展的...
中文摘要预付式消费模式作为对合同双方均有裨益的一种消费模式,在我国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了实惠便利,给经营者也带来了资金运作上的灵活性和提升了顾客的粘性。但因其缺乏行之有效的法律约束措施,引发了大量的纠纷,维权无...
四、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关于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构建,我国婚姻法制中还有很多内容需要不断地完善。针对上文提到的我国婚姻立法的缺陷之处,结合现行《婚姻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婚姻法》的两个司法解释等法律规范的内容,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结合外国...
第三章我国劳动争议仲裁程序的完善第一节我国劳动争议仲裁程序主体的完善一、仲裁委员会摆脱行政牵制相对独立我国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行政机构的产物,受行政牵制较为明显,因此需要建立独立的仲裁委员会,摆脱行政权的制约。强调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