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安全检查和信息采集。
警察在采取到案措施时,以安全检查为由对人身及物品进行搜查,回避了开具搜查(检查)证的要求,实质上替代了搜查(检查)。法律明确规定,对人身的检查,不管是刑事上的搜查和行政上的检查,一般均要求有证搜查。而公安部的规章、文件中却对安全检查作了要求,规定违法犯罪嫌疑人员到案后,应进行安全检查。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基本原则,以下位法违背上位法。
警察对到案后嫌疑人一律进行信息采集,一律采集姓名、身高、体重、足长、体貌特征、体表标记、十指指纹、掌纹、照片、通讯工具、使用的虚拟身份、银行账号等服务标识号、使用的交通工具、其他随身携带物品、可疑依据等等信息。采集范围明显过广,严重侵犯人权。
6.审查场所。
到案后的审查一般在是在派出所等基层单位办案区进行,与看守所等专门的羁押审讯场所相比较,在硬件设施与软件管理上,均存在不足;侵犯人权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易发生刑讯逼供的情况。一是在硬件设施上。办案区监控视频存在盲区,不能反应室内全景;可被嫌疑人用来自伤自残的悬挂支点、易燃材料等安全隐患仍然存在,易引发涉案人员非正常死亡等执法安全事故。二是在使用管理方面,办案民警不肯在办案区办案,对办案区的设备不会用、不愿用、甚至故意规避使用等现象普遍存在。主要集中在未按规定保存管理声像监控资料、办案区台账记录不规范、人身安全检查不细致、询(讯)问时间与笔录记载时间不一致、将嫌疑人单独留在询问室、候问室等方面。
三、程序的细化。
如之前所述,可将到案各种措施统一为“传唤”.同时,基于比例原则合乎目的性角度出发,应给予警察现场处置时相应的裁量权,并对适用程序中的各环节进行细化:
1.告知程序。
一般情况下,警察采取“传唤”时,无论是着制服还是着便衣,均需通过出示证件表明身份。对于穿着制服的,在现场发现暴力型犯罪嫌疑人等来不及出示证件的情况下,可以不出示证件。公安部《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现场制止违法犯罪行为操作规程》第 6 条规定“着制式警服执行职务的,可以不出示执法证件”.对于穿着便衣的,在紧急情况下,如在对其实现有效控制之前表明身份,可能会导致无法实现抓捕,也可以不出示证件。
采取“传唤”前应履行告知程序,当场告知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的理由、依据以及嫌疑人依法享有的权利、救济途径;如在紧急情况下(对暴力型犯罪嫌疑人抓捕时),警察来不及告知具体理由及法律依据,则可推迟至嫌疑人被有效控制后,紧急情况消除后应立即补充告知。嫌疑人到案后,应立即通过电话、短信、传真等方式通知其家属。
2.截停时间。
参考国外标准,对当场截停时间予以限制。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 U.S v Sharpe 案中指出:“警察在调查活动中必须以谨慎的、合理的方式为之,以最快的速度确认嫌疑人是否有嫌疑,而且留置的时间不能超过为达成拦阻目的所需的必要时间。”该案中二十分钟拦阻仍属于合法,可以考虑将截停时间限制在二十分钟内,超过时间应放行或者采取到案措施。
3.强制程序。
公安工作具有即时性,紧迫性。无论从维护社会治安角度,还是从保全证据、查获嫌疑人角度,都要求警察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制止违法犯罪,防止嫌疑人逃跑、自杀或毁灭证据。许多国家(地区)都给予警察立即拘捕现行犯的权力,立即抓获现行犯是现场处置的优先选择。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也有类似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对现行违法人员也有即时强制的规定。当然,如哈耶克所言:“强制是一种恶,它阻止了一个人充分运用他的思考能力。”所以,在立法中应避免出现过度强制的情形,鼓励警察尽可能采取任意到案措施,对于强制到案予以控制。
考虑到:1、如需办理呈批手续,即使通过电话请示,也会造成时间上的延误,可能贻误办案时机。2、对于强制到案呈批,实践中呈批从来没有驳回的,也就是走个形式。3、从到案措施种类来说,如继续盘问,现场民警就有权直接强制。为减少不必要的审查环节和权力制约,现场处置民警应可自行直接决定采用强制到案措施,无需办理呈批手续。具体操作过程中,可分二种情况:一是相对人不配合调查的,如逃跑、暴力反抗等,可直接采取强制“传唤”.二是相对人配合调查的,可依法告知需对其予以“传唤”,无需采取强制措施。
4.审查时间。
(1)延长审查时间。参考西方法治国家标准:英国逮捕后的拘留期限通常不超过 36 小时,如需更长期限,经治安法官批准可延长至 96 小时;美国的拘留期限为48 小时;德国拘留期限为 48 小时,之后需提交法官审查;法国的拘留期限为 24 小时,经检察官批准可延长至 48 小时,在毒品犯罪和恐怖活动犯罪案件中,还可经法官批准延长至 96 小时。考虑到我国国情,“传唤”审查时间最长可为 48 小时。
(2)防止审查时间被滥用。一方面要强调到案后的审批,可明确:1、嫌疑人到案后,应当立即向所属办案部门负责人报告。经办案部门负责人同意,方可进行审查。
办案部门负责人认为不应当采取到案措施的,应当立即解除。2、到案后应迅速审查嫌疑人,无延长情形下审问 8 小时必须结束,嫌疑人有权离开。3、可能被处行政拘留、刑事强制措施以及身份不明人员需经办案部门负责人延长至 24 小时以内。4、对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导致身份仍未查清及案情重大、复杂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再延长 24 小时。审查期间发现错误或没有审查必要的,应立即解除到案措施。另一方面要保证嫌疑人的饮食和必要的休息时间,可规定每次连续审问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审问时应提供饮用水,审问后休息或餐饮时间不少于 20 分钟。每日累计审讯时间不得超过 15 小时。
(3)明确审查时间作为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可进行折抵。根据不同的处理结果予以折抵,对被作出行政拘留处罚决定的可折抵行政拘留期限,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等监禁刑的可折抵刑期。
5.安全检查和信息采集。
根据西方公法誉为“帝王条款”的比例原则要求,在实现法定目的的前提下,国家活动对公民的侵害应当减少到最低限度。严格规范采取到案措施前的当场检查范围、方式。当场检查应按照规范,从拍身检查开始,在有嫌疑的情况下才可进行进一步检查。到案后的检查,应开具检查(搜查)证。
对人体强制采样的侦查手段在实践中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在实现强制采样过程中,要注意保障人权与控制犯罪的平衡。一般信息采集在审查前进行,但对于采集尿液、DNA 等相当于搜查的“身体内部的检查”应当在审查后,嫌疑人有刑事作案嫌疑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6.审查场所。
通过对办案场所硬件改造和软件提升来更好地保障嫌疑人的人权。一是加快场所改造。按办案流程设置功能室区;在走廊、功能室内增设监控探头,解决监控范围不够,无法反应室内全景,监控视频存在盲区的问题;消除悬挂支点、易燃材料等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二是严抓制度落实。根据公安部提出的“四个一律”,嫌疑人被带至公安机关后,一律直接带入办案区,严禁违反规定带出办案区讯问询问;进入办案区后,一律先进行人身检查和信息采集;违法犯罪嫌疑人在办案区内,一律要有人负责看管;在办案区内开展执法活动,一律要有视频监控并记录。通过以上措施,切实避免刑讯逼供情况的发生。
第3章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的司法适用3.1区分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罪与非罪3.1.1出资不足额与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的界限出资不足额是指股东不足额出资,一种是发起人、股东由于不可抗力等无法避免的客观原因导致的出资不足额,11另一种是发起人、股...
第二章G市民事检察建议制度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一、G市各区检察院适用民事检察建议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G市各区县检察院民事检察建议在适用过程中呈现如下问题:(一)整体民事检察建议书的制发数量少,且各单位制发数量不平衡...
第三章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的适用《刑事诉讼法》第72、73条规定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的适用条件和适用对象,但规定地比较笼统,在此我们需要结合司法解释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的适用条件、适用对象加以分析。第一节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适用条件一...
第二章专利权用尽原则的适用分析专利权用尽原则在适用中有很多问题,本文只针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展开分析。第一节专利权用尽原则的适用扩张--方法专利的用尽针对方法专利是否适用专利权用尽原则,没有找到我国关于这个问题的案例,本文列举美国的两个判...
五、对策措施涉诉信访问题所透露出来的本质问题是如何处理好畅通的民意表达与维护司法权威的矛盾,解决涉诉信访问题是一个综合工程,涉诉信访问题的解决就像大禹治水一样,宜疏不宜堵,仅凭法院一家之力无法彻底解决涉诉信访问题,涉诉信访问题的彻底解决,...
第四部分强化救济措施。一、到案过程中的人权状况。到案措施的适用与人权状况联系紧密。一方面,到案措施的实施,起到人权保障的实际作用。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扰乱社会秩序、威胁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到案措施的实施虽然限制和剥夺了少数相对人的人身自由...
结语我国受贿罪立法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客观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受贿手段的多样化,更使这些问题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由于立法导致的分歧空间,加上部分司法人员执法不严的推波助澜,便得司法统一性及法律权威性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一些判决不仅...
4.我国现行刑事公诉方式面临的问题及改进措施4.1我国现行刑事公诉方式面临的问题随着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我国刑事公诉方式也作出了相应的变更。重新回到79年全案移送的公诉方式。很明显地,这与我国法治土壤中固有的职权主义诉讼理念息息相关,是从我国...
中文摘要到案措施是公安机关现场处置时的有力武器,也是案件办理顺利进行的保障。由于法律规定的不明确、不合理,到案措施适用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到案措施不能适应警察现场处置及办案的需要;另一方面到案措施使用过程中致使公民自由、权利、财产被...
第四章引诱侵权规则在快播案中的司法适用第一节我国借鉴引诱侵权规则的困难及可能性一、我国移植引诱侵权规则的困难美国Crokster案所确立的引诱侵权规则对于克服实质性非侵权用途规则存在的缺陷具有重要意义,是互联网版权保护的新发展,对我国互联网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