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

政府在舆情事件应对过程中的不足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3-06 共3394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一章 绪论
  
  近年来,伴随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快速发展,一些新的理念、应用也被网络媒体行业吸纳融合,新媒体也随之诞生,新闻传播方式也由原来的报刊、文本、广播演变为机器新闻、数据新闻、可视化新闻等。与此同时新闻参与者也由原来的被动接收新闻,成长为主动参与新闻话题,通过交互式通讯软件表达、传播个人观点。
  
  新媒体的诞生以及技术的革新带动了传播载体的变化,载体变化进而影响到新闻传播方式和传播规律的变化,从而使得舆论场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地方政府应对新媒体下网络舆情危机面临巨大的挑战。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正在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在新闻传播与社会公众参与方面,互联网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不断推进新闻获取、新闻参与、观点交互空间和方式的发展。同时,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普及渗透,我国网民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1月22日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中国居民上网人数已过半,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27亿人,占整体网民规模的18.5%.数据监测还显示,移动互联网网民会把三分之二的时间放在手机客户端应用上,每月启动手机客户端应用达3928亿次,而且这个数字仍在高速增长。互联网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的意见交流渠道和互动平台,对于舆论的形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人们可以在互联网这个现代化的综合传播平台上,便捷地进行跨地域、跨时空、夸边界的面对面交流、群体交流;网络传播开始扭转大众传播给人际传播带来的自上而下、缺少选择、缺少反馈、没有互动的传播异化,而逐步实现每一个民众都可以参与点对众、众对众、自下而上和平行互动的“民众传播”.真正的“民众传播”--每一位公众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自主地对社会、对全球进行传播的时代已经到来。由于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通过这个平台表达个人观点和想法,宣泄自己的不满与情绪,因此网络舆情的爆发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尤其是从第二代互联网(web2.0)的网站用户参与新闻、新闻留言,被动的发表观点。发展到以即时通信软件为主的参与式、交互式互联网平台的第三代互联网(web3.0),网络观点更集中,意见交互更强烈,网络舆情爆发的规模也更巨大,不仅对突发事件的发展起到了推动、再发展作用,也为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网络舆情危机事件起源于社会实体突发事件,但又高于突发事件,往往是因为政府应对实体突发事件不当,造成网络舆情爆发,进而演变为舆情危机,同时又对实体突发事件产生恶劣影响,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力和执政形象,因此,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处置是我国政府不可忽视的研究领域。
  
  互联网继续迅猛发展,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以微博、微信为典型代表的即时通信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交网络热点话题与社会实体突发事件同步产生,成为网民参政议政、表达诉求、谈是论非的公共平台,也成为快速传达民意的重要通道。同时,国际话题与我国国内舆论相互影响,网络反腐话题、网上民生话题持续升温,年轻网民主动参与讨论热情和维权意识不断提升,网络意识形态相关讨论异常活跃。懂网、用网、驭网,正确应对网络舆情事件正成为我国各级政府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必备的新媒体素养。与此同时,我国互联网属于半开放式,所以无论互联网信息本身,还是网民都遭受着来自境外敌对势力以及境内反动势力的双重侵袭,特别是在新媒体、新技术大力发展的时代,舆论场出现新的特点,而新的舆论场给政府工作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好舆情发现、分析、研判、管理、控制等工作对于优化政府工作、保障社会稳定具有现实意义。
  
  1.1.2 研究意义
  
  笔者通过阅读、参考大量关于政府应对舆情的文献、资料,结合当下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以及网民结构,提出了树立核心、转变思想、转变工作思路的新的工作认识;也结合新互联网技术、新媒体对于互联网舆情产生的影响,分析出了新媒体、新技术下的网络舆情特点、形成过程,以及深度挖掘了此类舆情的发展规律和生长周期,并提出了政府在面对新媒体下互联网舆情以及突发状况下网络舆情时的应对策略。本文在新媒体视角下,提出政府舆情管控的新思路,既是对舆情管控体系的新发展,也是将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政府工作深度结合的新思路,对新闻信息传播、政府工作信息化发展、舆情管控的理论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新媒体、互联网技术的革新和发展是社会的进步,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建立政府与民众沟通平台以及政府了解民意、收集民声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同时也可以看到,网民也将新媒体、新通讯平台当作宣泄情绪,鼓噪社会动荡的手段。
  
  政府如何清醒认识新媒体下舆情特点、规律,如何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更加高效、合理的应对网络舆情,既能利用新媒体引导公众有序参与新闻,又能化解其负面作用,成为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做好新媒体下舆情特点、规律研究工作,有效引导网络舆情传递社会正能量,正确应对网络舆情事件,避免社会实体突发事件演变成网络舆情危机,对于保障民众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建立政府与民众有效沟通平台,提升我国政府科学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本文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旨在研究新媒体、新技术下我国政府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文章通过对我国新媒体下网络舆情产生的特点、发展规律研究,结合近几年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实际状况,从新媒体环境、舆论场新特点、网民心理、突发热点事件、舆论控制力量、政府应对部门等几个方面分析我国政府在网络舆情应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我国政府现实状况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策略。
  
  1.2.2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通过对现有的网络舆情研究文献和教材的综合查阅分析及梳理学习,获得大量知识积累并根据已有的理论体系形成自己的理论观点,成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同时,结合自己的思考以及实际工作,从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应对现有网络舆情的策略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案例研究法
  
  通过对2015年5月发生的“黑龙江庆安枪击事件”案例进行综合分析,对事件原委,舆情变化,政府应对策略进行研究总结提炼。同时结合其他案例,深入分析政府处置此类事件的问题和方法,并根据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对策。
  
  3、比较分析法
  
  由于本文涉及到社会学、传播学及舆论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所以笔者在研究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了交叉比较分析;在对本文涉及的案例分析中,对比分析了不同影响因素作用下的舆情变化情况;同时,本文还通过多个案例简述,将政府面对不同突发事件的应对方式,以及分别产生的舆论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为该研究课题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1.3 主要内容
  
  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章节: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论文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是国内外文献综述,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成果、理论材料进行梳理,并结合本文的研究方向进行相关的评述。
  
  第三章是相关理论研究。重点对新媒体、网络舆情、舆论场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新媒体下舆论场的新特点、影响进行介绍。同时对新闻学、传播学等相关理论与网络舆情等相关理论,网络舆情与舆论场,舆情事件与舆情危机等关系进行了介绍。
  
  第四章是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案例研究及分析,通过对“黑龙江庆安枪击案”的事件经过、政府应对方法以及舆情变化的介绍、阐述。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以及政府在实际工作中的思路、方法、处理结果以及后续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
  
  第五章对我国政府在舆情监控体系、制度规定、人员配备、技术应用、工作思路、应对方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第六章结合案例以及现阶段下舆论场的新特点,针对我国政府应对舆情危机事件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有效应对策略。
  
  第七章结论,对文章整体研究结果进行概述,阐释新媒体下舆论的特点,状态,总结政府在新媒体环境下有效应对突发舆情的对策。
  
  1.4 创新点
  
  (1)在新媒体正逐渐代替传统媒体,成为新的新闻信息传播新手段的背景下,提出“舆论场”的新规律、舆情变化新特点。
  
  (2)在“舆论场”新特点角度下,提出地方政府如何正确理解舆情发展新规律,并使用新媒体技术应对突发舆情事件。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公共管理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