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编制管理的现状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9-06 共2204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编制管理的现状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编制管理的历史演进

  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对我国高校编制管理模式的形成有重大影响。早在 1950 年,我国就成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编制管理委员会,对人员编制和机构编制实行统一管理,确定了编制管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和“编制就是法规”的原则。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高校编制管理经历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因国家财力限制和国家经济调整(大跃进)而对教职工队伍进行精简,大批高校教师被精简回乡务农和文革期间高校编制管理的无政府状态,大多数高校处于停办状态,高校的编制管理工作遭到严重破坏。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经济发展迅速,教育被列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原国家教委对普通高校教职工的编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并于 1985 年颁发制订了普通高校的教职工编制标准,即《普通高校人员编制的试行办法》(教计字 [85 ] 090 号,以下简称《试行办法》),将普通高等学校的人员编制按校(院)本部、专职科学研究人员、实验实习工厂和直属单位四个部分列编,主要以“公式”按在校生人数为计算指标。

  这是建国以来对高校教职工编制标准的一次最为详尽的规定,既考虑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及各类高校的具体情况,又较合理地预测了高校将来应该达到的编制目标,分期制订了不同的编制标准。《试行办法》的颁布,加强了高校人员的编制管理,提高了办学效益。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规范高等学校编制管理,有效配置教育人力资源,增强学校办学活力,提高学校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中编办、教育部、财政部于 1999 年制定《普通高等学校编制管理规程(草案)》(以下简称《规程》(草案))。《规程》(草案)对普通高校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做出的规定,其中学校本部编制包括基本教育规模编制(由教师编制、教学辅助人员编制和职员编制组成)和专职科研编制,并提出“人员编制管理应根据高等学校的职能,遵循高等学校办学规律和管理特点,坚持国家总量控制、学校自主管理、规范合理、精简高效的原则”.《规程》(草案)实行后,原国家教委(85)教计字 090 号文件《试行办法》即行废止。

  江苏、广东、福建、河北等地方也开始在中央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出台本地的高校机构编制管理办法,如河北省在 2011 年出台了《河北省高等院校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标准(试行)》。

  目前,我国高校内部人员的分类主要依据教育部 1999 年《普通高等学校编制管理规程》(草案)等文件,并结合各高校工作职责、任务和人员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校的人员编制管理办法。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中央财经大学将学校的人员编制根据职能、任务和性质不同分为两大类:学校基本编制和附属单位编制。截至 2014 年 9 月,全校教职工 1645 人,其中专任教师 1112 人,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 67.59%;教授 248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22.30%,副教授 404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36.33%;具有博士学位者748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67.27%.①伴随着我国高校编制管理政策的演变,高校内部编制也在进行着不断的变化和改革。高校人员编制管理从一味依赖国家政策规定的人员编制标准,逐步转向到对人员结构、投入-产出效益的思考。

  (二)我国高校编制管理的特点和积极作用

  高校编制管理的本质是人力资源合理的配置和调控。因此,高校编制管理的特点为,第一,高校实行编制管理的目的是保证以最小的用人成本取得最好的办学效益;第二,编制的计算方法是编制管理的核心,应该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编制是按照学校办学层次和规模依照一个比例(生师比)进行核定的;第三,编制与政府经费投入密切相关,与组织权力、人员权利紧密相关。

  合理安排人员编制可以促进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提升办学水平,使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首先,加强高校人员编制管理可在全校范围内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不断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提高办学效益;其次,规范对高校人员编制的管理,可以为学校人事调配工作提供依据。第三,加强高校人员编制管理,为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保驾护航。

  (三)我国高校编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高等学校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编制管理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的发展也受到高等学校内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尽管我国一直不断加强高等学校编制管理,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编制核定依据政策落后

  高校编制管理仍摆脱不了依据“生师比”,运用“公式”核定编制数量的模式,而我国高校不仅承担了人才培养的任务,同时还承担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职能,不可单纯从招生规模角度对高校编制进行控制。

  2.编制分类模糊不清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内部的学科越来越多,综合性院校也越来越多,如今一所综合型大学,不仅含有理工类、经济类、政法类学科,还包含了音乐、体育等学科,甚至有的综合型大学还包含有医学类学科。如果仍然按单一学科对高校进行分类,作为计算编制的依据,这样计算出所高校需编制数,显然不符合当前高校发展需要。

  3.编制核定标准很难符合各高校自身发展实际

  我国的高校编制管理政策和核定标准都是针对全国范围内所有高校,没有考虑到高校间的地域差异、人文差异、历史差异和高校自身发展特点等因素。同类型的高校因其具体情况不相同,且高校各具特色,也不可能使用相同的编制核定标准。即使在同一所学校内,由于文科、理科、工科和艺术等学科的人才培养方式相差甚远,使用相同的编1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公共管理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