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

东莞社保体系的优化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1-19 共11834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社会保障制度及其体系的存在和发展对于社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的基石,社会保障制度主要保障的是低收入群体,保障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实质上的公平,这对于减少犯罪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体现的的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作为一种互助制度参保程度反映了公民你对于社会保障制度认识程度,参保程度越高、公民的素质也就越高。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南端,处于沿海开发带。东莞市是我国最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城市之一,最近几年东莞市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上成绩斐然,不仅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也提高了保障水平。但是应该理性的看到,东莞市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上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保障体系不健全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保体系作用的发挥。东莞市的行政区划是市、镇两级建制,是全国三个不设县(区、县级市)级编制之地级市之一。市政府直辖32乡镇、街道。全市总面积2465平方公里。2013年东莞生产总值(GDP)5490.02 亿元,比上年增长 9.8%.全市户籍人口 188.93 万人。全年出生人口 2.22 万人,出生率为 11.8‰;死亡人口 8693 人,死亡率为 4.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7.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 831.66 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 738.10 万人。人口城镇化率为 88.75%.

  根据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最近五年的统计数据,东莞市从 2008 年到2013年在社会保障支出上一直不断稳步增加,2008年的社会保障支出为691942万元,到 2013 年达到 1297700 万元,增加了将近两倍。但是东莞市人均社会保障支出从 2008年到2009年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有下滑趋势,从2009年到2013年基本稳定在每人1500元左右。然后又统计分析了东莞市社会保障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比重,分析结果显示东莞市最近几年政府财政支出中用于社会保障的那一部分比例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从2008 年的 11%下降到 2013 年的 3%.同时期全国财政支出 139744 亿,其中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的有 14417 亿,所占比例为 10.32%.与之相比,东莞市的此项比重跟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比较明显。对于社会保险水平来讲 2013 全市五大险种参保总人次为2576.55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 0.9%;基本医疗保险 618.09 万人次,失业保险 322.44 万人次,工伤保险 496.03 万人次;全年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 256.87 亿元,保险基金总支出 116.24 亿元,年末保险基金累计余额 732.22 亿元[35].从图中可以看出东莞市的社会保险水平从 1995 年以来一直处于比较高的上升状态,到 2013 年东莞市的社会保险水平达到 70%以上。2008 年以来,东莞市的社会保障水平由 2008 年的 1.87%上升到 2013 年的 2.36%,上升速度比较缓慢,总体水平比较低。东莞市社会保障支出快速增加,社会保险水平率逐年提高,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比较稳定,但是总体上来看东莞市的社会保障水平仍然比较低,并且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比重有所下降,与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水平相比偏低,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和东莞市乃至其他地区都需要不断努力,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基础上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莞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深入,社会保障作为党和政府着力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东莞得到了长足发展。1984 年,东莞县社会劳动保险公司成立,属市劳动局属下的股级事业单位。1990 年(1988 年东莞升为地级市)确立市镇两级垂直管理的各镇街社会劳动保险管理所。1993 年,东莞县社会劳动保险公司改组为东莞市社会保险事业局,为副处级事业单位,行政上仍然隶属市劳动局领导和管理;1997 年在东莞市社会保险事业局基础上组建东莞市社会保险管理局,升格为正处级事业单位,赋予行政管理权,隶属关系从市劳动局划出,划转市计划委员会领导和管理。2001 年,组建东莞市社会保障局,作为市政府单独组成部门,正式列入市政府机构序列。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市委、市政府也以此为载体,逐步地把分散在各领域的农民养老保险,农医保,机关事业养老,机关事业医疗改革等等工作划归社会保障局管理及经办,解决了多头管理的碎片化问题,形成了资源共享、管理集中的社会保障管理经办体系,大大节约了公共服务的行政成本。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本文选取东莞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研究对象,将该市具体发展、改革和实施过程比较完整地展现出来,通过分析发现东莞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关解决措施。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从理论上看,丰富了社会保障体系研究领域相关理论,为东莞市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理论上的参考,有重大的参考意义。

  1.1.2.2 实践意义

  目前,东莞城乡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也是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在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过程中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东莞市在这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以东莞市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根据实地调研得出的材料,系统整理东莞市社会保障体系政策的发展历程,为如何完善东莞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提供参考建议,为东莞市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建言献策。东莞市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南大门,社会保障和经济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东莞市社会保障研究可以为其他的城市的改革提供经验,也有利于东莞市自身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宋国斌(2009)总结了德国、美国的社会保障管理制度框架、经验和教训,德国特点主要是行业为主,自治管理和国家与工会监督;美国的特点为完备立法,合理分工,透明管理与保守投资,认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方式是政治体制决定的,在一定程度上文化传统和民族特点也影响到了社会保险体制的形成,德国强调个人但不排除合作,而美国更加注重个人奋斗,没有相互合作的基础,启示我们在完善我国的保障基金管理体系时一定要结合我们自己的文化背景,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避免“碎片化”,坚持一体化管理,建立相应的制约机制,有效发挥部门职能[1].郑春荣(2002)介绍了德国农村的主要是养老保险方面的情况和面临的问题,总结了德国农村养老保险体制的主要特点和启示有农场主退休时可以从企业领取一定的补偿,所以德国在设计养老金水平时会考虑到这一点,设置为部分保障。除了现金外还有一种实物给付方式,那就是经营帮工和家政帮工。这种给付方式多样性既考虑到了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同时又创造了就业机会,节约了成本,达到了管理人员和资源的共享;当农场主的身份变化时养老保险体制还可以自由转换,提高了经济性与保障效果[2].宫晓霞(2006)对比了德国、法国和日本农村养老保险的情况,总结了经验即比较广的覆盖面,养老保险体系多层次,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与农业政策相结合,启示我国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时与相关政策结合,这样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再有就是要把成功国家的经验结合到我国农村实际情况,构建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通过立法弥补有关法律上的空白,政企要分开,明确政府在制度建设中的责任[3].陈雄(2012)在《域外经验对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之启示》中把中国当今的农村社会保障概况同美国、日本、加拿大和德国作了简单的对比,从中看出我国的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与这几个国家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他们都是有尊严的生活保障,并且保障水平比较高而我们国家仅限于对公民最低生活的保障;其次西方国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差别待遇,中国主要是身份制,城市和农村双轨制,公务员与企事业退休员工待遇差别也非常大,除此之外法律的健全程度也有差别,我们还需要制定理发计划,完善社会保障相关法律法规。参考国外经验,结合本国国情,认为可以在保险覆盖范围、生活保障从最低到有尊严的转变,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和提高农民收入几个方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4].田香兰(2012)研究了日本老年人的雇佣政策和实施情况启示我国要及时修改《老年法》,调整老年人再就业有关的法律;成立老年人职业介绍中心,鼓励老年人再就业和创业,适度提高退休年龄,改革退休制度[5].金炳彻(2012)在考察了韩国残疾人社会保障情况的基础上,总结了韩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发展的过程,分析了现状,整体看来韩国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已经具有了比较全面的框架,而中国在残疾人保障这一块仍然面临许多问题,资源分配不均,保障资源分散,应借鉴韩国的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多层次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6].袁利军(2013)分析了不同福利国家模式,启示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要加强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宏观管理作用;鼓励民间组织从事社会福利工作,开展社会福利教育,培养人才,增加经费来源,设立福利基金[7].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社会保障制度的综合性研究

  穆怀中、沈 毅(2012)提出了两序列养老差异化组合模型,文章把农民分为“有土地”和“无土地”两种类型,针对两种类型实施不同的社会保障联动机制,从而实现养老水平同质化的目标,同时还要加快“新农保”制度全面覆盖的速度,建立土地流转租赁,养老金动态调整等措施[8].林毓铭、夏林林(2011)提出了一个新的角度来理解社会保障,那就是从复杂性视阈角度对社会保障进行动态评估;这要求我们从交叉知识学科结构的基础上去思考,重视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从以前的线性、封闭的简单性思维转向非线性、整体、开放的复杂思维,从新考虑社会保障涉及到的行为,从中探索、把握规律,从而可以动态调整最优的社会保障方案[9].单大圣(2014)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历程,我国的医疗保障管理体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不断提高,一方面肯定改革的成果,另一方面也看到了不足,当前的医疗保障行政管理体制还没到位,下一步要进一步理顺医疗保障管理和服务管理的关系,确保医疗卫生行业管理职能得到加强,医疗保障管理职能更加完善,进一步探索提高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效率[10].

  丛日玉、张 凤(2011)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的社会保障情况进行了纵向单指标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出了比较科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又进行了不同地区横向多指标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总体保障水平偏低,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差距,社会保障事业与国民经济缺乏协调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偏小,各地区之间差异比较大,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不平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的压力不断增加,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在以后的社会保障建设中慢慢解决,从而提升社会保障总体水平[11].杜飞进、张怡恬(2008)研究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问题,认为公平与效率是一个比较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最基本的价值,公平与效率在实践中表现为正相关关系,是高度统一的,这种相统一的要求在社会保障领域中的价值体现在共享中共建同时在建设中共享[12].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公共管理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