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

英语教学组织措施探究数据分析(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0-28 共10192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5.2.2 后测分析

  后测的主要目的是探究课堂教学组织策略的实施运用是否够能够使实验班学生成绩得到显着提高,同时探索教师课堂教学组织策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后测试卷的内容包括听力和笔试部分,是 Unit5-8 的内容(请参阅附录二的后测试卷)。统计结果详见 4.5.2 表 2 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后测成绩比较。

  根据后测两个班的两组数据,统计 Sig(双侧)=0.025<0.05 表明两个班试验后的英语水平有了显着差异(尤其是所测试单元内容)。在均值上实验班 92.83比控制班 89.66 高出了 3.17,有了明显的提高,这和前测控制班 87.98 均值高于实验班 85.44 的均值 2.54,也充分验证了这次探究实验的必要性。有理由相信此次试验证明了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组织策略的重要性。

  实验中,教师根据课堂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步骤,教学手段和方法,使自己把握课堂时更加游刃有余,同时也让学生们能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中对英语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笔者发现词汇教学的方法归结起来有两种:集中学习,即在讲授新课时,先用一节课做下预备工作,把本单元单词集中学完。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状况,提前熟悉本单元的单词,缺点在于使一部分学生感到背诵压力大,从而看轻自己。这期间,教师应该适当放宽要求,使大部分学生乐于接受这种集中学习;分散学习,即根据本节课讲授内容,需要多少单词就学多少单词。好处是学生压力小,缺点是上课期间教师留给学生们背诵的时间会很少(因为教师还要讲授教材的其他知识),课堂上学生真正掌握好的词汇并不多。因此,通过本次实验,笔者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两者的结合可能会更好些。集中学习,然后分散学习,即在提前教授本单元词汇后,教师每节课利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对所要用到的本节课的单词再重新温习,回顾。这样,便可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而这样做的确是需要教师调度好其他教学环节,充分发挥自己的课堂教学组织策略。在实验过程中,笔者发现教材的教学环节是可以调整,甚至调整之后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如 Unit5 Section A 的处理,学生在学习了本单元词汇后,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检查学生单词掌握的情况,即通过幻灯片展示人体各个部位,由学生集体回答英文单词,这其实就是 1a 教材的内容,接下来讲授本单元句型“What's the matter? I have a……”熟悉句型后,练习两两会话,即教材 1c 部分,这时再由老师引导出听力 1b “听力材料都提到了图片里小朋友的哪个身体部位?”这样在了解了句型并通过口语训练熟悉句型后,学生们听听1们更加容易接受和掌握所学知识,教师们何乐而不为呢?

  对于短文的处理,传统的课堂下,教师会边讲授知识边要求学生们划重点,然后便是要求学生背诵等等,千篇一律,长此以往学生会感到毫无新意,厌倦且遇到短文学习就可能无形中自己会增加学习压力。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教学,认为把压力分散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会好些。以 Unit6 SectionB 3a 为例,在教学时,先把 3a 短文后面的问题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出来,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习 3a,这样增加了小组人员学习上的沟通,积极性也有所提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们边学习短文边检查小组的答案,直至评选出最佳答案和得分最高的小组并加以表扬,这样的短文教学使得课堂学习气氛更加活泼,学生兴趣高昂。

  在教学中还会碰到些其他的状况,在此笔者通过几个案例加以阐述本次课堂教学组织策略的实施情况。

  5.2.3 实验案例

  在实验班进行为期 5 周的课堂教学组织策略教学,进行实验时,作者每节课都时刻提醒自己运用课堂教学组织策略组织自己的课堂教学,将教学内容与课堂加以融合,以学生为出发点,使得教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以此与控制班的传统教学进行比较。

  教学的目的是学生,出发点也是以学生为主。课堂教学组织策略注重学生的课堂反应,尤其是学生上课时的精神状态,以此为基础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下是作者在教学实际中运用教学组织策略进行课堂教学的几个实践环节。

  实例一:调整课本教学步骤,整合教学内容,更方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结构,使其融汇贯通所学内容。

  以 Unit5 为例,在单词教学结束后,根据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先让学生熟悉重点句型 What's the matter (with ……)? 包括同义句 What's thetrouble (with……)?及 What's wrong (with……)?指出 三者之间的异同,包括 the 在句中的使用(根据多年经验,the 会被学生混淆乱用,所以提前指出其用法,避免学生乱用 the)。然后讲述其回答方式,如:I have a sore…… .

  或 I have a ---ache.同时,作者在板书上也稍加设计,使学生对此句型及回答印象更加深刻。即:【1】

  
  然而对于课本中 1a Look at the picture. Write the correct letter [a-m]for each part of the body. 的处理,在实验班使用了画图写词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画一张全身的小孩图片,自己再把身体各个部位用英文单词注明。这种方法学生很喜欢,几乎每个同学都在认真画画,当然时间上花费不少,但是却使得大多数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也是有收获的;同时教师也会画一幅小孩图在黑板上,以便学生读,写单词。剩余时间为了更好掌握身体部位的单词,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用英语单词指自己身体部位的游戏,更好的活跃了课堂气氛。在section A 的教学中,实验班的学生掌握单词及句型的主动性更强与控制班,而且在随堂听写单词时,效果也比控制班好些。最主要是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要好于控制班。

  实例二:根据学生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环节。

  以 Unit5 的 section B 为例,因为上课铃响后,学生仍未到齐且每个人都很兴奋(上一节课是体育课),如何使课堂安静下来,使学生都专注于本节课? 作者先在黑板上写下 “听写”两字,很快教室里安静下来,学生们都开始准备听写内容了,后来的学生也快速跑到自己的位子上,这样就使得时间不至于浪费太多。

  在这部分内容中,因为 2a 听力内容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作者先练习了 2c(利用 1a,1b 内容),而后再听 2a,同时为了减少难度,把2a 的听力填表题改成填字母(如下),以减少难度。以下是幻灯片显示内容:【2】

  
  这样较之课本上的表格更容易听出来,之后运用2a表格内容联系2c的对话。

  使学生说的练习时间加长。

  实例三:联系学生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活动,使得课本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掌握。

  以 Unit 6 section A 为例,这一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交通工具,在课的导入上直接使用幻灯片展示各种交通工具图片。如:

  并在图片旁边展示句型 I ride a bike to school.

  以此类推学习用其他的交通工具表达。根据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在这一单元很多学生都会出现误用介词的习惯,因此提前指出几个同义句的运用很重要。

  在掌握了交通工具之后,告诉学生还有好多种表达方法也是应该掌握的,此时再出示几个同义句。即: I go to school by bike. I go to school on the bike.

  并用红体字标出 ride a bike , by bike, on the bike 加深学生印象,指出 ride,by, on 的词性及其通常在句中的位置。之后学生紧接着做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实例四:多媒体的使用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度。

  适度使用多媒体可以使得其在教学中更好的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但是过度使用不禁浪费课堂的宝贵时间,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削弱教学效果。以 Unit6 section3a 短文教学为例,有些老师会使用视频动画,同时加上特效声音(作者认为,在多媒体使用时应尽量减少尖锐及过于响亮的声音,往往会导致课堂学生情绪过于激动且效果也确实不好)来回顾所学的各种交通工具。作者认为完全可以让学生先快速阅读 3a 短文,从中找出文中共提到几种交通工具?然后以幻灯片方式出示 3a 短文,把教师的答案标出,与学生一起对答案,也增加了学生们的信心。而后让学生带着 5 个问题仔细阅读短文(这时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若有必要会给他们小组讨论的时间)。之后再进一步讲解短文里面的知识点等。

  总之,结合课件提供的听力材料、阅读材料及借助于多媒体的辅助, 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刺激的激发,使师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再现了生活实际,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教学过程尽量达到最佳优化,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运用英语交际能力。

  多媒体的应用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状况,但也不宜过度使用。听过很多老师的课,有时觉得多媒体在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太多了,兴奋地很难像教师预期的那样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所以应该适度地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这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组织中不可忽视的策略。

  实例五:提问技巧在课堂教学组织策略中的实际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只存在教师提问学生这一种提问方式,也可以是学生提问教师,但是教师的师范必须做好。以 Unit 6 教学时的一组对话为例, 如下:

  T: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

  S: I go to school by bike.

  T: Do you like the zoo? How do you go to the zoo?

  S: Yes. I take the bus to the zoo.

  T: Now , it's your turn. You can ask me some questions.

  S: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T: I ride my bike to school.

  S: How do you go to Zhangdian?

  T: I go there by bus
  
  ……
  
  然后让学生以此为例互相问答,练习句式。

  教师应根据各班和每节课学生的整体面貌等实际状况确定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高问题的有效率。

  提问的形式有多种方式:

  (1)教师问,全班答。优点是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但此种回答方式有时会影响课堂纪律,使用此种方式若是过多或不恰当则会使课堂秩序混乱,适得其反。

  (2)教师提问后,让学生思考一段时间,然后让一个学生回答。限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样可以给学生留出思考问题的时间,使全班学生处于高度思考的状态。而不是只有一个学生思考问题。

  (3)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举手回答。应该说此方式在教师课堂上用得最多。优点是能鼓励学生回答问题,但欠缺的是容易使水平高的学生回答问题机会太多,而水平低的学生机会太少。

  (4)教师点名让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当然一般不提倡这种方法,因为这样的话,很有可能只有该生在极大压力下思考问题而其他学生就不去思考问题了。

  除非遇到特殊情况,如该生上课不听讲或是问题难度相当大,该生水平较高等等。

  实例六:教学活动个人活动或小组活动 英语课堂是注重交流的课堂,但有时适当的个人活动是很必要的。如个人朗读,默读,写作等。小组活动又可分为两两一组,多人小组和全班活动。组织方式得当与否,会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课堂活动的组织方式一般有四种:全班、小组、同伴和个人。组织方式的选择应视活动的内容而定,有的内容适合小组活动,但有的内容适合个人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可能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活动的组织还要注意成员之间的合理搭配,避免你动他不动、或动而无效的情形。

  应该强调的是,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仍然是课堂的主角,是活动的参与者,有时他们还可以是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教师要是在活动中引导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所在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当小组成员合作不完善时,教师再给予点拨,确保他们的小组学习互动是有成效的。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由传统的“权威-服从”逐渐过渡为“指导-参与”,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有效的教学互动,达到最佳的教学状态。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