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项目管理硕士论文 >

普惠金融下农村小额贷创新发展探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7-08 共454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1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选题背景

  由于富人和大的企业拥有更多的金融服务机会,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大使命就是通过小额信贷或徵型金融这样新的渠道方式来为那些传统金融服务顾及不到的贫困弱势人群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我国小额信贷的引进是与我国扶贫攻坚的历史任务密不可分,信贷扶贫一直以来是我国政府采取的一种重要扶贫形式。自1986年我国开展开发式扶贫以来,一直致力于通过发展区域经济来实现帮助区域贫困人口脱贫。但由于监督不到位,无法使扶贫资金发挥应有效用,弱化扶贫效果。同时,国外的小额信贷业务尤其是孟加拉格莱瑕银行的相关成功经验说明,以小额信贷的形式不仅可把资本直接输送到贫困人群,而且可以变“输血为造血”,有助于借款群体实现脱贫致富。这些实效引起了我国相关部门和专家的关注,并开始尝试开展小额信贷工作,推动小额信贷在扶贫攻坚战中成为一种直接而有效的工具。

  自我国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已经经过数十年的持续发展,农村经济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很多农村早巳脱贫,其中不少农村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正向小康迈进。但不可忽视的是,尽管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农村人口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绝对数仍然是一个大数目。

  目前,我国的扶贫方式主要分为“救助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前者主要是分款到户、补姑到人,后者主要是通过特定的项目,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来进行自我发展。通常我们把“救助式扶贫”比喻为“输血”,而把“开发式扶贫”比瑜为“造血”.如何向农村人口提供金融服务,是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一直以来也是各国政府所面临的难题与挑战。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小额信贷是以农村为区域建立的一种目标完全不同于传统银行宗旨的金融制度,它是在特定的制度和条件下,直接向目标群体(主要是贫困人群)提供生产经营性贷款以及综合技术服务的一种特殊信贷方式。小额信贷的基本特征是“小额、短期、有偿、持续、储蓄和公开”.

  这些年来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经历了从学习、借鉴、吸收等个三个过程。

  从时间上看,我国小额信贷发展大致包含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1年到1993年,主要是项目小额信贷试验阶段。第二阶段为1993年到1996年,是项目小额信贷与非政府组织操作并行的试验阶段。第三个阶段为1996年到2000年,主要是因为政府已经意识到小额信贷对扶贫的重要意义,于是开始实施运用小额信贷方式来进行扶贫,并在全国多数地区大力推广运用,成为一项重要措施。第四个阶段是2000年以后,主要通过农村信用合作社及民间的各类小额信贷组织,以机构运作模式开展小额信贷。经历了上述四阶段的发展,我国出现了非政府组织专业小额信贷、政府组织的小额信贷和正规金融机构运作的小额信贷多元化发展新格局。小额信贷的理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总是认为小额信贷就是作为扶贫的一项工具而已,而现在普遍的意见则是小额信贷不仅是一种金融服务的创新,还是一种扶贫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普惠金融的重要途径。

  1.1.2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当前我国还没有对普惠金融做出规范的相关金融法律法规,农村金融机构匮乏,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城乡金融资源的配置及其不平衡,造成农村弱势群体金融需求无法得到积极响应与满足,在这种环境下,只有通过优势互补和业务竞争等措施,打破农村信用社在目前农村小额信贷方面的一家独大的局面,实现规范化发展小额信贷,以达到真正满足基础个体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为建设符合“三农”特点的全面、广泛、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真正起到“补充”和“激励”作用,迗到构筑普惠金融的目标。

  (二)意义

  积极发展小额信贷,对于农村金融的发展,缩小城乡间收入差距,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关经济理论和实践活动经验表明,农村经济的发展少不了金融的强有力支持,所以发展小额信贷业务己经成为发展农村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可见研究小额信贷在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结合了现代金融和传统扶贫,小额信贷可以帮助健全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以提高农村金融效率,同时高效合理地动员和分配金融资源,以期实现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长期和谐发展。

  1.2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国外文献综述

  联合国在小额信贷组织发展研究上,确定了以2005年为小额信贷年,一方面明确强调金融体系要为所有人(包含穷人和徵型企业在内)服务;另一方面要把小额信贷纳入到国家金融体系当中去,并在法律制度和融资渠道等方面给予较宽松的支持发展空间。在该目标基础上,小额信贷发展经历了服务对象多元化、机构和服务内容多元化、信贷管理方式多样化、机构商业化和规模扩大化等五个趋势。在2004年12月,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发表了《建设普惠金融体系一捐赠人小额信贷实践指导方针》,文中介绍了小额信贷发展的基本原则、,服务对象、发展历史和现状,并阐述了当前国际较为普遍的普惠金融体系概念。

  对于小额信贷的“正规化”发展问题,国外学者主要进行了如下两方面研究:一是如何将小额信贷中的非政府组织(NGO)纳入正规金融组织。NGO变为为正规金融机构后,主要是为了业务扩展并获利从而保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Nimal A.

  Fernando, 2003)。另一方面是关于正规金融机构如何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及开展小额信贷应具备的条件。正规金融机构开展小额信贷业务拥有广泛的分支网络、提供存款服务和支付业务经验等优势(Liza Valenzula, 2001)。尤纳斯博士身为当代小额信贷创始人,将传统民间小额信贷、轮会等小组制小额信贷、传统银行为农业所提供的专项小额信贷、非政府组织与银行合作的小额信贷、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其他形式的非政府组织所开展的小额信贷等11类金融服务都归入小额信贷范畴。

  在普惠金融发展现状研究上,我们可以发现以贫困人口为目标客户的徵型金融产业已经开始于更加广泛的金融体制结合,但这并不意味着普惠金融体系巳经建立起来了。CGAP(2004)对一系列金融机构进行了调查,这些金融机构为那些被排斥于传统商业银行服务之外的人们提供服务,它们都具有“双重目标”,即一方面面向低收入市场,另一方面也力求覆盖成本甚至盈利。同时,CGAP还指出一些金融机构在向贫困人口提供服务时,服务质量实在令人担忧。我们要构建的普惠金融体系并不仅仅是指每个人都有一个银行账户,更要考虑的是这一账户的便捷与安全以及这些服务是否定价合理、是否满足客户需求、是否由那些经营稳定,能够帮助客户管理经济生活的可靠的金融机构所提供。在普惠金融覆盖面的广度上,Christen等在《双重目标的金融机构》中对全球超过3000个另类金融机构的储蓄和贷款账户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另类金融机构”对中低收入人群的储蓄和贷款金融覆盖达到6. 6亿个左右,不包括储蓄银行大致1. 5亿个的储蓄账户。两者相加大致为目前被服务的中低收入人群的规模,如果以7. 5亿个计算,则占30亿个为得到传统金融机构服务的中低收入人群的25%,可以说中低收入者的金融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Christen, 2004)。

  1.2.2国内文献综述

  从最近数十年中国小额信贷发展来看,期间国内致力于中国小额信贷研究的专家学者不在少数。刘大耕认为小额信贷本质上是金融创新形态之一,是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和运作机制创新的产物(刘大耕,1999)。《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尝试》一文对中国小额信贷的类型以及实践中的具体操作有相关描述,其中指出小额信贷是金融创新与组织体制创新相结合,并与扶贫项目有机结合的一种特殊的金融扶贫项目(杜晓山,2004、2006)。《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研究》一文中对全国大约159个地区的小额信贷发展现状作了实地调查并着重分析了小额信贷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曹子娟,2006)。小额信贷规范化具有两个最根本的显着特征:一是提供金融信贷服务给特定的贫穷者或中低收入人群;二是实现小额信贷机构本身的可持续发展性(杜晓山、刘文璞,2001)。陈浪南和谢清河在研究小额信贷正规化时,认为小额信贷理应是一种市场经济行为的表现,该组织也应该被视为金融中介机构,政府则应该从政策方面为其提供良好的运营环境(陈浪南、谢清河,2002)。

  正规金融机构在小额信贷的规章制庹和政策环境上具有优势,因此我国农村信用社在小额信贷未来发展中可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吴国宝,2003)。而通过对浙江一些县市的调研来看,由于国家的整体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完成,我国小额信贷仍然有着“转轨”时期的迹象(应景逊,2005)。对于在中国正规金融领域里我国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相关业务,何广文则认为这是盂加拉乡村银行模式的一种创新,对于客户群体指导、信用评级、农户参与、信用文化构建、信用叛选和监督等方面参考和运作是比较成功的(何广文,2006)。

  自从2005年联合国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以来,我国在普惠金融的研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农村建立金融体系在中央三个一号文件里有着较为详细的定义,该体系应该是匹配和满足来自农村多层次多方面的金融需求,也即要建立一个分工合理、功能完备、优势互补、产权清晰分明、监管有力、竞争适当、可持续发展以及管理科学的普惠性金融体系(杜晓山,2007)。

  关于普惠金融发展创新,通过对广西田东、灵山和横县电子化金融服务渠道的专题调研,分析了在构筑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中信息技术(IT)创新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创新设置电子化金融服务渠道是建立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的突破口;关于农村地区电子化金融服务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目前面临的重大难题;“准公共品”是电子化金融服务的特征,在构筑该体系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郭兴平,2010)。在构建我国普惠金融体系方面,杜晓山对我国小额信贷的服务对象和11项基本原则进行了阐述,同时指出我国普惠金融体系应具备如下特点:金融服务会以合理价格按需提供给全部家庭和企业;保证财务上和机构上的可持续发展;拥有健全的机构;金融服务多样化。最后说明了普惠金融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为广大金融需求者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不断寻觅尚未被发现极度贫困和极偏远地区的潜在客户群体;减少金融服务提供者和客户群体的相关成本费用(杜晓山,2010)。普惠金融体系是对目前现有金融体系不足所进行的弥补,从广度和深度上来加强完善金融体系,同时依靠技术革新和政策支持来鼓励向贫困和偏远地域建立开放金融市场,研发出更多价格合理和种类丰富的金融产品(焦瑾漠,2010)。

  从上述对国内普惠金融的研究现状分析可知,虽然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构建一个能提供先进金融服务并授惠平等大众的普惠金融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在目前的技术背景下,要达成这个目标还是有点遥远,可是小额信贷及微型金融的成功也让人们看到了普惠金融发展的希望。

  1.3研究方法和思路

  1. 3. 1研究思路

  本文从小额信贷的发展现状入手,阐述了小额信贷与普惠金融的关系,分析了普惠金融下的农村小额信贷供需关系及其失衡原因,再次对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创建措施及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1.3.2研究方法

  本文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笔者通过实地调研、电话访谈以及在图书馆、网络上查阅各种资料,多个渠道、多个方面地收集相关信息,了解目前小额信贷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普惠金融下的农村小额信贷供需,指出了目前农村需求多样化的特征及现有的制度安排无法实现普惠金融的目标,进一步提出相关的措施建议。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项目管理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