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

高校教育基金会文献综述(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0-24 共7942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三,关于高校教育基金会个案的研究。产佳、王晓丹、严冰的《高校帮学助困与爱心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探索--燕山大学“希望基金会”在大学生爱心教育上的实践与思考》通过对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希望基金会”运行过程的简介,对大学生进行爱心教育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总结,并提出当前我们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爱心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方式方法。①黄书孟、张美凤、俞锋华的《高校基金会的研究和探索--浙江大学竺可桢教育基金会的实践经验总结》对浙江大学竺可侦教育基金会的历史、组织机构、基金筹措、基金运作、管理模式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②何晓梅、张大方的《高校应积极发展大学教育基金会来争取更多的社会捐赠》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育基金会为个案,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而得出了影响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发展的主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对策。③黄建华、游睿山、井建军、池净的《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接受捐赠情况分析及思考》通过综合考虑社会背景、捐赠用途、赠款性质、捐赠者类型、捐赠者所在地域等因素,从不同角度对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接受捐赠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揭示了筹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筹款并无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各高校基金会应当通过对社会需求、竞争对手以及自身情况进行综合的分祈,明确目标定位,这样才能在筹款竞争中扬长避短,出奇制胜。

  第四,关于其他发达国家高校基金会的研究。孙桂芝《大学基金会与高等教育发展》通过对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基金会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国家宗教文化中慈善观念十分浓厚,使商人和社会名流都有社会助学的动祈,从而形成了向高校基金会捐赠的动机。

  通过分析这些发达国家高校基金会的特点,从而得出对我国的启示。李建航《英国高等教育领导力基金会的培训理念及启示》对英国高等教育领导力基金会成立的背景及优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借鉴英国的经验:经营化(系统化)的运作思路;专业化的培训团队;项目化的管理方式;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培训理念。⑥汤传虎的《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会(HEFCE)之组织学研究》从组织学的角度对英格兰的高等教育基金会(HEFCE)进行了科学分析,对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会的运转模。式、组织结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使我们对英格兰的高等教育基金会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⑦
  
  第五,综合性地研究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发展状况。王任达、刘春生的《发展大学基金会促进大学教育捐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了影响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的因素,指出了我国高校基金会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潘乾、谭宝华的《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的路径选择》分析了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特点、筹资和资助项目等活动以及影响高校基金会发展的三因素。②邓妞的《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与大学基金会的兴起》对我国高校基金会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③郭秀晶《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路径选择》通过对我国1986-2007年间成立的15所高校基金会从成立年份、主管部门、管理模式、组织机构及人员配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使我们对我国的高校教育基金会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④伍尚海的《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发展探析》认为高校教育基金会是高校拓宽办学资金的重要载体,其对高校的持续发展具有不可小观的作用。⑤安秀梅、宁小花的《合作视野下的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研究》主要从合作的视角考察了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发展状况,分析了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吴惠、张彦通的《加快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初探》提出了加快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的三大途径。⑦张宇峰的《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应着力打造“五个一”》认为高校教霄基金募集资金能力不足,提出了我国高校基金会应当做好“五个统一”,即引领一种文化,承载一种理念,提供一种渠道,培养一支队伍,塑造一个品牌。⑧这些论文都比较宏观地概括了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的总体面貌,并得出具有普遍有价值的结论,论文篇幅有限,论述不够深入透彻。  

    (3)对上述研究的述评

  首先,国内研究数量有限,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梳理。与国内其他社会组织相比,学者对中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关注不够,着述有限。当前中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研究处于两个极端,一是从整体上对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发展概况进行描述性的介绍,缺乏细致入微的分析,缺少严密的逻辑分析与论证,难以揭示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的内在机制。二是对个别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且目前绝多数研究都集中在中国着名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研究上面。清华、北大、浙大教育基金会可以堪称中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领头羊,但中国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的个案并不能代表中国高校教育基金会,严格来说只是中国高校教育基金会中的一个特例。甚至不得不承认,20世纪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所取得的成就和形成的社会影响力是许多其他高校教育基金会所无法企及的。因此,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着名高校教育基金会为基础的个案研究并不能全面地揭示出中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整体面貌和发展规律。本文的研究将力求典型个案研究与定量统计分析相结合,既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分析揭示出高校教育基金会项目设计与运作的微观机制,又通过对多家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数据统计展现出中国高校教育基金会项目设计的宏观状态。并且在案例的选择上,既要选择像清华北大这样特别突出的典型范例,又要尽可能地选择具有普遍性的,能够体现高校教育基金会一般水平的基金会组织,将普通案例与特例有机结合,并尽量涉及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高校教育基金会,以便揭示中国高校教育基金会项目设计的一般规律。

  其次,缺乏不同语言环境之下的比较。美国语境下的高校教育基金会与中国高校教育基金会有着本质差别,二者设立的基础、投资运作的方式、组织结构、组织规模、政策环境等方面均存在巨大差异。但由于我们对高校教育基金会这一现象多样性的没有充分而又深刻的认识,以及对有关概念特别是夷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内涵与夕卜延了解不深。但当前我们在研究相关的文献中要么将二者分离,不舶区分地使闲高校教育基金会这一概念;要么盲目地将二者进行对比。因此,本文首先在导论部分回顾了慈善与基金会的定义,其次,通过对我B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概况与项目设计现状的介绍与分析,以增进我们对中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了解,奠定高校教育基金会项目设计研究的基础。

  最后,缺乏与西方已有理论建立密切而又有杭的联系。绝大部分有关高校教育基金会的论着是在中国式的语境体系下展开研讨的。如对中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分类中关于公募和非公募以及地方性和全国性的划分,虽然揭示了中国高校教育基金会与政府的联系,但没有批判性地继承西方相关理论的研究。本文期望通过借鉴西方组织社会学和管理学中一些比较成熟的理论研究,来分析中国高校教育基金会项目设计,并结合中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实践对理论加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应用、推广与发展。

  2.项目设计与管理理论依据一源依附理论

  斯格特在组织理论的经典着作中将组织研究的各种观点集中为三个视角:理性的、自然的和开放的系统。从理性系统视角来看,组织内部的结构设置是为了有效地达成目标而专门设计的,泰勒的科学管理、韦伯的科层制、西蒙的有限理性等都是这一视角的典范。

  从自然系统视角来看,组织的本质是力图在特定环境中适应并生存下来的社会组织。马约的人际关系学派、巴纳德的协作体系、赛尔兹尼克的制度学派等都提出了非正式结构、服从、协作、权威、制度化等相关概念,并逐渐将环境因素引入研究视野。不少学者的实践证明,研究高校教育基金会项目设计也把它放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因为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内部结构设置都会都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高校教育基金会作为非营利组织财产的炼丹炉,公益资源是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怎样高效地获取和分配资源是高校教育基金会项目设计所需要解法的障碍性难题。因此笔者试图借鉴资源依附理论和相关的管理理论来研究中国大陆高校教育基金会项目设计。

  (1)资源依附理论

  资源依附理论的核心观点可以归纳为:组织只有通过同环境中其他组织进行交换来获得资源才能够存活。但与此同时,组织可以运用有效的策略设计以减弱妨环境的依赖程虔!

  如何采取有效的项目设计策略,减弱高校教育基金会组织对外部组织的依赖,并增加其他组织对本组织的依赖性显得尤为重要。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