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金融硕士论文 >

存款保险体制发展探究引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3-04 共152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诸如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等金融危机频繁发生,世界各国(地区)面临着与日俱增的金融风险。根据国际基金组织(IMF)统计,自 1980 年以来,该组织 188 个成员中有超过 70%的成员发生过重大金融动荡,其中 40%的国家(地区)的大多数银行多次失去支付能力。

  2013 年 6 月,我国商业银行曾出现"钱荒",银行间借贷几乎冻结,这让国家金融体系遭受了现金紧张的折磨。根据国际经验,存款保险制度可有效减少银行挤兑的发生,稳定社会公众预期,阻隔金融风险的扩散。该制度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手段,也成为专家学者近些年来研究的热门课题。我国目前尚未正式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但由国家信用担保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长期存在。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开放,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已不足以应对未来的金融风险,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存款保险制度迫在眉睫,以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并增强我国金融业竞争力。

  本文运用比较分析、统计归纳的研究方法,在借鉴国外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与运作的经验之上,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提出我国应建立具有分层的监管-理赔型部分存款保险制度的构想。

  1.2 国外文献综述

  学者们对于是否应当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存在着支持和质疑两种不同态度。

  以 Diamond 和 Dybvig 为代表的支持者认为存款保险制度能有效防止银行挤兑的发生。两位学者在 1983 年提出 D-D 非理性挤兑模型,论证了在信息不对称的银行体系中,存款人的行为取决于对其他存款人行为的预期,在决策期间任何一个不明因素的出现都可能使存款人的决策做出相应的改变,因此非理性的银行挤兑行成为了无可避免的最终均衡结果。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可以规避这种非理性的挤兑均衡的出现。Diamond 指出,当银行发生流动性危机时,若总是依赖最后贷款人(中央银行)来为其担保,会助长银行涉足更高风险的业务,从而引发逆向选择问题。Kam Hon Chu (2003) 以 1981 年至 1996 年间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为样本,研究发现,"这些国家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之后发生银行危机的次数较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之前都明显减少,得出存款保险制度在短期内可稳定银行系统的结论。"然而,有部分学者对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持怀疑态度。Park 在 1992 年指出,"存款保险在减少存款人对银行清偿力的担心,有助于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定的同时,也削减了银行证明自身实力的动力,加大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当存款人仍以一般性的判断去看存款保险制度下的个别银行时,就加速了恐慌及危机的蔓延。"Demirguc-Kunt 在 2000 年对 61 个国家 1980 至 1997 年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时,发现一些国家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后,金融体系发生危机的概率反而提高了,原因是存款保险制度设计的不合理和国家制度环境较差。可见,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助于降低银行风险,抑制存款保险对银行体系的负面影响。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对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运作与机制、以及绩效进行比较分析。第二,分析由存款保险制度引发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第三,结合我国金融业具体现状,论证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四,设计我国合理存款保险制度模式并提出其环境优化方向。

  1.4 论文研究的方法及思路

  首先,阐述了银行的内在非稳定性,存款人与银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在处理银行挤兑和倒闭时中央银行有局限性等客观事实,并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存款保险制度进行解释。其次,比较美国、日本、印度等地区的存款保险制度各要素以及其实施的效果,并说明存款保险制度虽可防范与化解局部金融风险,但也非万能。最后,针对存款保险制度引发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对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提出可行性建议。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金融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