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

高中校本自主开发教材探析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0-22 共2757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结 语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虽然努力着眼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度,试图全面深入地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但由于个人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局限性,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继续思考,如:校本课程质量标准问题;如何避免增加学校和教师的压力和负担问题;校本课程开发中如何避免加剧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等等。对于很多问题还无法从微观的操作层面给出科学准确地回答,还望专家和各位同仁谅解。惟寄望于本研究成果能够给大家一点儿有益的启示,更希望在今后的课程实践中有志于此的各位同仁能够相互支持、相互切磋、协同开发,携手开创适应普通高中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的校本课程开发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钱学森。《关于科学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人民教育》,2009-11-5 -17-.

  [2]胡卫平。《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人民教育》,2008 年第 11 期,第 9 页 -18-

  [3]钟祖荣。《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基础教育的使命》,《人民教育》,2008 年第 7 期,第 3 页。

  [4]罗利建。《答钱学森之问--大师是怎样炼成的》,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年,第 55 页 -25-

  [5]司晓宏。校长负责制的再思考[J].教学与管理,1998(4)。

  [6]赵积红。校本课程开发:问题与对策[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05.31

  [7]姜平。学校课程开发[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0-131.

  [8]赵新亮,周娟。校本课程评价的内涵与实施策略[J].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3

  [9]徐柏兴。走进沙地文化-浙江萧山九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教育发展研究,2003,(1)。

  [10]黄显华,朱嘉颖。课程领导与校本课程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10.

  [11]韩春梅。校本课程实施中校长实现课程领导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0,23-24

  [12]罗楠。批判性思维[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

  [13]杨武金。逻辑和批判性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14]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15]郭元祥。教育逻辑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

  [16]李召存。课程知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

  [17]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年版。

  [18]Ennis,R.H.A Concept of Critical Thingking[M].Amercia:Harvard Education Review,1962

  [19]Paul,Elder,L. Critical Thingking:Teaching student to seek the logic of things[M].Amercia: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ducation,1999.

  [20]王习胜。批判性思维及其技能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0)。

  [21]张晓芒。批判性思维及其精神[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6)

  [22]武宏志。论批判性思维[J].广州大学学报,2004(11)。

  [23]金业文,刘济良。论对话教学的精神实质与本真意义的回归[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24]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及培养[D].华中科技大学 2006 届博士论文。

  [25]冯建军。教育成人:依据与内涵[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6)。

  [26]陈佑清。“培养生活主体”:教育目标的一种选择[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6)。

  [27]郭元祥。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

  [28]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9][美]布鲁纳。教学论[M].姚梅森,郭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0]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3][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论[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4]施良方。课程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5]钟启全。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6]叶澜。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4-160.

  [37][美]乔治·J.波斯纳。课程分析[M].3 版。仇光鹏,韩苗苗,张现荣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56.

  [38][美]霍华德·加德纳。未受科学训练的心智[M].张开冰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160.

  [39]杨启亮。课程与教学变革中的模仿与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7.109.

  [40]石鸥。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契机[J].中国教育学刊,2004(8)。

  [41]李吉林。为儿童的学习--情境课程的实验与建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350-370.

  [42] [美国]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9-42.

  [4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39-445.

  [44][英]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468

  [45] [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钿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5.

  [46]徐继存。知识:作为课程资源和影响课程的因素[J].当代教育科学,2005(10)。

  [47][美]Posner D J.课程分析[M].钟启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8]Mitzel H E.et al.(eds.),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research,5th ed.1982.P.423-425

  [49] 李盛冰。我国高师课程体系的缺失[J].课程·教材·教法,1998(5)。
 

  致 谢

  时光荏苒,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如白驹过隙。非常有幸能够在工作数年之后,进入山东师范大学这所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高等学府进行深造学习。此时此刻,心中万千感慨,有收获有遗憾,有喜悦有伤感,有幸运有不舍,更多是无限感激之情。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曾继耘教授。曾老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乐于奉献、为人和蔼可亲,还记得当时导师耐心的指点我们,多花点时间,多看看专业书籍。写论文的过程既辛苦又快乐,但有幸的是曾老师从论文的选题、开题、搜集资料到撰写、修改、最终定稿,给予了无私而精心地指导,倾注了大量心血,总是耐心的为我讲解,就连批注都是细致入微。导师的谆谆教诲让我终生难忘,更让我受益终生。同时要感谢魏薇教授、高伟教授、李鹰教授、王冰教授、刘春等诸位老师给予的指导和帮助。师恩难忘!感谢山东师范大学!

  感谢学校的领导和同事们,对我的支持和鼓励,使我能够在工作之余安心、踏实地学习。局属学校和区市高中的领导、同仁在问卷调查和资料搜集过程中给予了热情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感谢我亲爱的同学们,感谢你们对我的关心、照顾、支持和帮助,相信兄弟姐妹般的情谊,将会伴随我们到永远。

  感谢我的家人对我生活和学习上的关心支持。是你们在背后默默地支持我、帮助我,才使得我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日常学习和论文写作当中。

  最后,再次感谢诸位导师,也感谢所有帮助我的人。对于本文所引用资料的编、着者,在此一并致谢。由于文笔能力所限,考虑不周的地方还望老师、同仁及各位兄弟姐妹给予谅解和雅正。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