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

创新人才校本教材开发理念和管理机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0-22 共883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四、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改进对策

  (一)认识定位

  1.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定位

  (1)实用主义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民主、自由、平等原则,将学生看作教育的起点、中心和终点,所有的教育行为都应该围绕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此基础上,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在做中学等重要的教育命题。校本课程要求学校将学生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这样的课程打破了传统学习脱离生活的学科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是接近学生生活的教育,是跟学生经验连结的教育。

  (2)存在主义强调人的绝对自由,强调人的自主意识。存在主义关于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思想,为教师、学校乃至学生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合理性的基础。从教师方面来看,发展课程既是其权利,更是其责任和义务。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正是教师参与课程决策的过程。从学校方面来看,作为教育机构,校本课程开发正是学校进行自由选择的过程,为社会教育的发展真正负责任的过程,也是学校形成独特办学特色的过程。从学生方面来看,校本课程开发给予学生更多满足自身个性发展的选择自由,更好地体现了学习主体性的存在。

  (3)后现代主义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多元参与提供了合法性的基础,把课程开发的主体确定为学科专家、课程专家以及国家行政机构。因此,课程开发需要多元参与,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区人士参与就会成为可能。后现代主义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具备创造性和内在性,即要求校本课程开发应打破长期以来由政府控制的课程开发模式,让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仅仅是过去那种彻底服从国家课程的执行者。

  (4)个性发展理论认为,个性发展是指个性品质的形成、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包括积极个性品质的形成、发展和不良个性品质的矫正,克服。“个性是在内外因的交互作用下,主体通过不断的同化和异化、内化和外化逐步形成个性特性,并在个性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自组织作用下构成了个性和结构层次,按一定顺序发展和完善起来”[28].实践证明独特性和创造性是个性的强烈表现,独特性与创造性又是紧密相联的,个性教育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体现为每个人独特才能的发挥。个性化教育是相对于划一性教育提出的,强调“最大限度地挖掘个性的潜能、天赋,培养和发展积极的心理特征和知识结构及自主研究能力、创造能力个性教育是以受教育者的独特性为根据,以独特的教育内容、形式、策略、技术手段和方法培养受教育者良好个性素质的教育。

  由此可见,校本课程不再是国家课程的补充,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已然成为促进师生认知发展、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发展的主渠道。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坚持以生为本、以校为本和以培养创新个性、创新能力及创造技能为核心的开发理念,惟有如此,才能确保经过校本化改造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能够更好地实现课程与生源实际、学生发展需要乃至学校发展需要相适应,才能确保完全独立开发的校本课程与学生个性发展、学校特色发展相适应,才能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学校的实际发展需要。只有如此,才能全面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掀起校本课程开发的新高潮,切实深化素质教育和提升教育质量,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

  在普通高中课时总量不变的前提下,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既不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否定,也不是否定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权威和课程专家的研究地位,而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整合性系统开发,旨在高思维含量、高层次实施、高效能落实,是对学校自主权的尊重、对学生个性发展的负责,也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推动,更是对全面推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惟有如此才能让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更加适应创新型人才成长的需要。

  2.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定位

  创新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个体、企业、国家竞争的核心所在,无论是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还是文化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基础工作都是要广泛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特点。个性教育注重发现人的价值,个性教育作为尊重人的教育就是要激发、唤醒、发现、挖掘受教育者的各种潜能。笔者认为:每个人都在特定领域拥有创造潜能;每个人的创造潜能都需要系统开发,才能转化并升华为创新能力,形成创新个性,而且每个人的创新能力有大有小,也是不断发展的。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时要确立如下观念: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成长变化中的人,每一位学生都有他的价值,存在着无限的发展可能。教育者要确立每一位学生都有创造潜能的理念,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成才。我国早就有行行出状元的说法,此外,在青岛二中针对参加直升生选拔的初三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测试实践表明,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不一定在创新思维能力特别是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方面能够超越同龄人,相反绝大多数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反而在创新能力方面不如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因此,中小学阶段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应该面对每位学生,并侧重于创新意识、精神、思维、人格及核心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面对少数对象的精英教育。

  (2)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人才,人才的标准总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当今时代的迅猛发展既为人才成长创造了各种机会,又对人才素质,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由于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组织结构的分化和职业细分化以及新旧职业的快速更新特点,决定了单纯追求知识技能的人才观已经严重不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相反,注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个性的培养,强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中小学特别是普通高中不要以为只有高分数的人才会成为人才甚至是创新型人才,也不能仅根据自己设定的”模子“去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应确立多元化的人才标准,根据学生个体的智能组合特点和发展需要,并结合当前社会、乃至未来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要切实帮助高中学生全面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技能,科学处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有效促进学生优势发展、终身发展。

  (3)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后现代主义主张师生共同构建开放式的具有多元思维的教育模式,要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培养意志和丰富情感转变;由主要强调全面发展向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兼顾转变;由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由规范的统一性向选择的多样性转变;由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总之,教育应该成为开发和释放人的创造潜能的发动机,在尊重、平等、民主、自由、开放的人本主义教育环境创建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个性,努力实现创新教育。作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领导层都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要把推动创新教育作为首要责任,要逐步尽快摆脱错误的创新教育观念,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推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个性的培养上来,而不是单纯的靠追加教育设施、设备的投入或者以为依靠提高升学率特别是一本录取率来解决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

  (4)树立正确的校本课程观。课程不等同于教材,课程包括课程性质和目的,也包括课程的说明和内容及计划,亦包括课程标准、评定目标和评价方法。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必须首先确立课程资源意识,其次要确立校本课程就是一种立足本校学生发展实际需要,从真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优势发展、个性发展、创新发展的高度,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科学整合设计,其成果更多地表现为持续动态发展的学程设计,较为成熟时可以认定为校本化的阶段性简易教材。因此,学校所能拥有的一切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国外课程、民间课程,乃至现代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成果等都可以成为课程校本化开发整合的对象,教师不再是仅仅作为一个照本宣科的国家课程的机械执行者、传播者,而是一个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校本化课程的创造者和推进学生真正发展的研究型导师。

  (5)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思维方法和科学技能以及培养学生的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从服务学生核心发展需要的角度进行设计实施,要从系统教育的角度深入挖掘课程资源,力求课程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力求课堂教学育人价值的最大化,而非为了提高升学率采取简单地重复训练、重复记忆,要切实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进行实实在在的校本化课程开发研究和课堂教学革新实践,唯有如此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密码。

  总之,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校本课程开发,应当把教育目的作如下定位:即刺激和维持学生对学科知识及其应用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了解和理解学科知识对经济、社会、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提供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应用价值及用途;给有不同个性发展选择的人提供一个合适的知识体系、创新思维方法、科学技能,给每个人都提供有价值的教育经验;发展学生独立的观察、分析、实验、数据解释、处理和评价事实、辨认错误、概括新知、科学设计、善于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个性及创新能力。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