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

当前我国青少年家庭教育与品格教育的现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2-11 共6606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二、 当前我国青少年家庭教育与品格教育的现状

  (一) 当前我国青少年品格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我国的品格教育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具有这样的特点:教养兼顾以养为基础;注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实施。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古代的道德教育事实上就是中国最早的品格教育。汉代以后的儒家教育注重道德修养,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新中国成立后,道德教育主要是在党和政府的推动下由学校独立进行,其他方面的力量极少参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青少年一方面在学校接受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另一方面在社会上碰到一些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的道德败坏现象。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面前,一些青少年由于缺乏是非判断能力而抛弃了正确的道德观念,使学校的道德教育功亏一篑,即所谓“5+2=0”的说法。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也在逐步加强青少年的品格教育,虽然吸取了美国品格教育的优点,并结合我国实际在 2001 年公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和“双主体”德育观,但是在学校与社会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下,重智轻德等现象仍未改观。

  1. 当前青少年品格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价值取向现实功利化趋势加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人们过于看重金钱、物质、社会地位并将这些看作是人生追求的目标,却忽略了自身精神价值体系的构建,社会功利化倾向使青少年品格教育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不可避免的影响了青少年品格的健全发展。

  据上海社科院青少所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在北京和黑龙江省的调查,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已经由一元向多元转变。社会过分的功利化,容易造成青少年产生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倾向,凡事皆讲物质金钱和等价交换,这对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很大的负面作用。近日在网上流传这样一个段子五年级作文《三十年后的我》:一孩子这样写道:“今天天气很好,我开着老公结婚周年纪念日送的劳斯莱斯车,戴着三克拉大钻戒,脖子上挂着红宝石项链,带着小孩到大森林公园去玩。”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奢侈生活的向往,可见其受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毒害之深。

  (2) 能力发展不平衡

  通常表现为学习能力较强,但实际运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差,尤其是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缺乏良好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性大。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儿所等 3 家单位在 16 个城市的抽样调查,“独立性”得分最低,处于 10 项道德指标的最后一位;“良好的生活习惯”一项也处于平均分以下。很多青少年在家中从来不做家务,生活上基本上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学习上专等着老师和家长帮忙手把手地教。

  (3) 心理素质偏差

  当代青少年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高智商低情商,生理营养充足但心理营养缺乏,导致一部分人比较懦弱、胆小,缺乏毅力,依赖性强,怕困难,缺乏抗挫折能力和创新能力。据对北京市 10 所重点中学近千名学生调查,当问到“你的弱点是什么?”时,有 6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毅力和耐心,或情感脆弱,经不起挫折。北京市对1722 名青少年进行抽样问卷调查,问到“你遇到失败打击时能顶得住吗?”,有 1/3 以上的中小学生回答:“一般”或“顶不住”.主要理由:“没有经过失败和打击的锻炼”,“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支持,我就没有顶住失败的勇气”.

  (4) 缺乏社会责任感,自我中心倾向明显

  由于我国长期把计划生育作为国策,当代青少年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绝大部分在家里备受宠爱,处于中心地位,久而久之,形成自我中心倾向,这也必然影响到他们在学校和社会的表现,认为就应该只管自己。现在很多孩子基本上是:在家里,好吃的自己吃,好穿得必须买,只要自己想要,家长无条件办到;家庭生活稍有不满意就发脾气,小闹不吃饭、大闹离家出走以此要挟父母。在学校,有的学习好的不但不主动帮助别人,害怕别人超过自己甚至希望比自己优秀的同学生病诅咒他们出事以减少竞争;做值日时少干就高兴,多干就认为吃亏。到了社会上,公共场所随意乱扔果皮、糖纸、随地吐痰;看电影或文艺节目随心所欲,要么下位子乱窜,进进出出买零食,要么好看的时候就边吃边聊,影响周围人;外出过马路不遵守交规,横冲直撞,坐车、坐船不排队,一拥而上抢上车、抢占座位。这些现象在当代青少年中的表现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发人深思的是,有些青少年甚至家长们并未认识其错误性,而把这些当作鸡毛蒜皮的小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5) 知行脱节现象普遍,行为失德、失范问题较多

  很多青少年在道德法律的认识上能够是非分明,但在行为上却有相当的差距,明显地表现出知行脱节、价值取向与行为实践相矛盾的现象。道德和法律知行的矛盾性,导致部分青少年行为失德、失范,少数甚至违法犯罪。主要表现在:

  第一,道德调控能力水平低。一些青少年说话往往口出不逊、脏话连篇,义气行事,为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其虽知不对,却难以遏制,显现出道德约束能力的乏力。

  第二,传统道德的缺失。一些青少年对传统美德缺乏基本的认知。仁义礼智信、谦良恭俭让等被认为跟不上时代步伐,我行我素、自由散漫、逆反叛逆。甚至对老师和家长也动手打骂。显示出传统美德的认知和宣扬严重缺位。

  第三,心理素质比较差。一些青少年面临问题和挫折,不是从自我找原因,而总归咎于他人和客观环境。同时,思想过于偏激的学生也极易采取极端的处理方式。例如中考高考考试季一到,学生跳楼的事件频频发生,究其原因不外乎考试没有考好,成绩不理想。

  第四,社会公德缺失。一些青少年缺乏社会公德意识,不能自觉地爱护公物、保持环境卫生。对于自己的物品或自己家庭的环境能够做到用心爱护,但对于公物或别人的东西他们往往认为与己无关,自己怎样最方便就怎样去做。例如在笔者所在学校,有一次碰到学生体育课下课,他们买完面包在回班的路上随手就把包装纸扔在路上,其实前面不到一百米处就是一个垃圾桶,我提醒了他本以为他就会捡起来放进去,结果我跟他一错身走到他前面去了,他趁我没有看到就若无其事大摇大摆的往前走,一点儿都没有羞愧之色。

  2. 当前社会青少年品格教育问题成因

  (1) 对外开放条件下,受西方某些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影响

  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便利条件。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经济优势,加紧对我国青少年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目的是动摇其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现在,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把“西化”、“分化”、“奴化”中国的图谋重点放在青少年身上,通过大量的广播影视、图书报刊和互联网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和思想宣传,攻击社会主义,美化资本主义。这些宣传极易混淆视听,使广大青少年动摇理想信念。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化,不少西方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涌入,其中一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严重冲击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影响。一些青少年热衷于过洋节,吃西餐,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传统美德包括民族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情感、民族礼仪等倍受冷落。

  (2) 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和腐朽没落文化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淡化青少年的集体意识;市场经济诱发的“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强化青少年的功利思想;市场经济环境中滋生的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虚化青少年的精神追求。2011 年 11 月上海检方披露 20 多名女中学生集体援交案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其直接原因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贪图物质享受,追求奢侈消费”,由于家庭不能满足她们的消费需求,在拜金主义的推动下,她们为了获得金钱没有什么事情不能做。

  (3) 信息技术发展,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消极影响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据统计,我国目前有 8000多万网民,其中 24 岁以下的网民占 56.11%.因此,有人称当代青少年是“网上一代”.

  网络文化深深的影响了青少年的道德认知。由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管理不善,互联网上充斥着网络暴力、色情游戏、网络色情,流行着一些低级浅薄的三俗文化,而这些均以新奇时尚的语言、画面和声音等形式表现出来以吸引人的眼球,对涉世不深、缺乏判断力的青少年危害极大,有的青少年误把语言粗鲁、玩世不恭的“戏说”当真情,视有修养为虚伪,以游戏人生为新潮,以拼搏奋斗为不合时宜,嘲笑弱者,崇拜强权和挥霍等等。

  (4)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品格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个教育科研单位曾经做过一项调查:请家长写出最关心孩子的哪些问题。100 位接受调查的家长中,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孩子的智力、学习的习惯、学习的方法,只有1/8 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品格教育才是最重要的。有一位 7 岁小姑娘在谈到对未来的看法时说她长大了想嫁有钱人,而且说这是妈妈教育她的。在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中应试教育、重智轻德的现象也是广泛存在,由于受到考试这个指挥棒的影响,学校应试教育之风盛行。应试教育的体制认可的是“分数才是硬道理”,学校重成绩轻能力,重升学率轻品德教育。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双眼紧盯着学生的分数,只要学习好,一俊遮百丑,其他都可以开绿灯,因此出现道德教育虚化,于是一些品格有严重缺陷的所谓“好学生”进了大学。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硕士论文